《诫子书》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2021-07-16 10:15杨琴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1年4期
关键词:子书对联诸葛亮

杨琴

[摘  要:从儒家文化到道家文化,从梅兰竹菊到诗词歌赋,从汉字到对联,从书法到国画……智慧的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华传统文化经过千年的传承,已经渗透进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认识到加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它系统融人到课程和教材体系中。]

一、对联书法,彰显文化魅力

导入新课:出示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的书法作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请全班同学齐声朗读。追根溯源,这幅对联最早出现在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所编撰的《淮南子》中,经过诸葛亮的拓展和完善,出现在《诫子书》中,成为妇孺皆知的千古名句。

书法,就是文字的书写艺术。中国书法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是以汉字为载体,以笔墨纸砚为工具抒发感情的一种艺术门类。历代书法家游刃于笔墨之间,纵横有象,书为心画,在书法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他们的学问、才能和志向。

对联书法,既暗示了《诫子书》的影响力,又于无意中进行着美育教育,导入彰显了语文课的文化味,这个导入,成功的带着学生进入了对联和书法的文化殿堂。

二、一咏三叹,读出古文韵味

第二板块:读出古文的韵味。设计了多种巧妙的朗读形式:

1.读准字音和停顿:关注虚词还原古文原貌,引导学生关注“夫”“也”两个虚词,来体悟家书的意味深长和文言的停顿勾连,培养七年级学生的文言语感。

2.读对称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 这些对称句的上下句结构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关,在朗读这些对称句的时候,上下句的停顿、节奏是相同的,要读出一种上下对称的感觉。

3.比较朗读:静以修身;静修身。俭以养德;俭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淡泊无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宁静无致远。通过对比朗读,学生们能体会到应该用平和舒缓的语气来朗读。

这一环节,不做过多理论分析,重在感知,落脚在诵读。文言文语言简洁,富有节奏美和韵律美。有的平实质朴,有的含蓄隽永,有的清新明丽,有的婉约细腻,还有的慷慨悲壮、旷达洒脱。不管是什么风格的语言,都适合朗读。通过一咏三叹的多种形式朗读,感受古文韵味。

三、追形溯文,探寻文化命脉

第三板块:读出训诫的理味。诸葛亮在这封家书中,想要告诫儿子哪些道理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思考。可以扣住文中的一句话来感悟道理, 建议把你感触最深的一句话用毛笔以对联的形式写下来,然后拿着你的书法作品来跟大家讲讲你的理解与感悟。

汉字构造独特,许多汉字见形知意,甚至是一幅逼真的画面,一个生动的场景,在文言文学习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本环节中着重抓住重点字词,如静、俭、君子等词语,尤其是“静”字解读,对学生解读来说有难度,本文中“静”是“宁静专一、纯洁专注”之意,与平时生活中“动”的反面意义有很大差别。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静”的文本含义,理解文版深邃的思想,我举重若轻地使用拆字法,突破了难点,左边是“青”,表示纯净; 右边是“争”,表示全力以赴; 合起来就是:力争让自己保持内心纯净 。诸葛亮所说的“静”,实际上是精神的宁静专一,是心灵的纯净专注。让语文课展现“文味”。

四、分时知人,汲取传统文化

一部作品的主题思想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一定时代历史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认识、品格精神等。有时了解作品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背景对理解文本主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文言文本背后蕴藏的背景文化予以分析和阐明,引导学生汲取传统文化精髓,提升其人文素养。

《诫子书》一文中,“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是君子,同样他也希望儿子能成为君子。君子是什么呢?我们就需要去了解作品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背景了。

屏显补充资料:中国文人儒士历来注重“修身”。 儒家经典《大学》中强调:“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君子的理想: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問:同学们,你们认为诸葛亮能不能称作是君子呢?诸葛亮活了54岁, 27岁前的诸葛亮在隆中静心研读、博览群书,修身养性、静观天下,他的前半生是他人生的准备阶段;后27年,他积极入世、辅佐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后半生是他人生的奉献阶段,也是他理想的实现阶段。

诸葛亮是正宗的君子。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国邓艾出袭阴平,诸葛瞻率军抵抗,后退守今天的绵竹。邓艾派人来劝降,意欲封诸葛瞻为琅琊王,结果被诸葛瞻大骂,斩除使者,并与儿子诸葛尚继续率军抵抗,后英勇牺牲。因为有诸葛亮这样的长辈影响,因为有这样的优良家风,他的儿子诸葛瞻和他的孙子诸葛尚也成了卓越的君子。

读着这封家书,眼前浮现的是一位儒雅、智慧、影响千年的智者形象,耳畔回响的是智慧、理性、严谨的谆谆教导。

五、寻章探幽,感悟文化内涵

“章”指字、词、句、段落、篇章等外在显性的结构形式;“幽”指文章的主要内容、整体思路,事物的基本特征或基本原理,作者的基本观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作者在文中传达的思想与情感等隐性内容,同时还应包括蕴含在显性结构与隐性内容中的“文化”、“文学”、“文章”等。我们在文言文教学时要做到寻章探幽, 要避免枯燥的说理和繁琐的字词解释。

《诫子书》中开篇就提出了修身养德的要求,并指出修身养德的具体途径。如何才能修身养德呢?方法就是“静”与“俭”两个字;接着明确“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扣住“淡泊”“宁静”两个词;最后又殷殷叮咛要惜时勤学,奉献社会,强调“驰”与“去”两个字。

六、结束语

于漪老师曾指出:“语文和文化不是两个东西,而是一个整体”,二者应该“沟通交融、互渗互透”。在语文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是一个灵活的过程,讲求不牵强不附会,不露痕迹地做到潜移默化。传统文化的渗透方式多种多样,只要我们有了自觉的文化意识,争做语文教学的有心人,就一定会有更多样、更适宜的方法帮助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挖掘和渗透传统文化,这必将大大促进中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格精神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语文教学通讯》.

常州市新北区实验中学  213000

猜你喜欢
子书对联诸葛亮
柳佳玮作品
诸葛亮喂鸡求学
“传承非遗——平湖钹子书”倡议书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巧出对联
诸葛亮隆中决策
《诫子书》解读
贴对联
解缙二改对联
周子书:地下室里的设计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