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佳欣
[摘 要:为探索受欺负程度对幼儿角色游戏水平的影响,在随机抽取四川省某市460名幼儿的基础之上,使用《学前儿童受欺负问卷(教师评定)》问卷筛选出得分最高的受欺负幼儿6名,然后对他们在角色游戏中的具体行为表现进行观察,分析受欺負幼儿角色游戏现状。
关键词:受欺负幼儿;角色游戏]
一、问题提出
所谓受欺负(peer victimization)是指个体遭受到同伴的言语、身体、财物以及人际关系方面攻击的经历(Mynard & Joseph,2000)。从角色游戏自身的显著特点来看,与其他假装类游戏相比,角色游戏最大的特征是角色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原型,扮演的角色、内容、情节通过幼儿的创造加工,能较好地反映出他们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与感悟,因此探究受欺负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表现。
二、研究方法
在四川省某市选取了三所公立幼儿园,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幼儿共460名,采用杨连友编制的《学前儿童受欺负问卷(教师评定)》,由460名幼儿的主班老师进行填写,为了使分析更为有效本次观察的被试选择分数25分及以上的幼儿共6名为对象,研究者以第三方无介入式对该6名幼儿角色游戏情况进行观察与记录。
三、结果与分析
(一)参与游戏的主动性
受欺负幼儿在游戏刚开始时,倾向选择远离其他同伴进行独自游戏,例如一个人自言自语,一人扮演多个角色进行对话。或者先采取观望,等待其他幼儿的邀请,自己不会做出任何选择。受欺负幼儿通常并不是角色游戏的发起人,一般是收到同伴们的邀请或者是游戏活动开展要求才进行加入。在角色游戏中受欺负幼儿不能立刻找到属于自己角色特征的游戏行为,自主性很低,不知道自己要玩什么,比较依附于游戏中其他幼儿的游戏互动反馈。
(二)角色选择
从角色主次来看,在角色游戏扮演当中,非受欺负幼儿更多选择主角,担任领导型角色,受欺负儿童更多选择普通的角色,在观察中6名幼儿均没有扮演重要角色,在游戏中他们不能以主角的身份选择其他游戏参与者,进行角色任务的分配,其中2名幼儿当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也没有退出游戏,受欺负幼儿被动和服从程度较高。从角色性别认同来看,受欺负幼儿倾向选择与自身性别特征相一致的角色,如男幼儿通常选择“弟弟”“爷爷”具有男性特征的角色。
(三)游戏材料的使用
在游戏材料受欢迎度方面,受欺负幼儿一般是选择比较“冷门”的游戏材料,避免与其他幼儿发生抢夺。在游戏材料数量方面,受欺负幼儿在一次角色游戏全程当中使用过的游戏材料在2至3种,并且能使用一种材料代替很多种臆想物。在游戏材料使用时长方面,受欺负幼儿使用同一种游戏材料进行活动的时间明显长于非受欺负幼儿。在与游戏材料互动方面,受欺负幼儿与游戏材料发生“对话”的频率高于与幼儿之间的交流,例如出现对游戏材料的呐呐自语。
(四)语言特点
受欺负幼儿在游戏中受到同伴强制性命令言语的次数较多,同伴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使受欺负幼儿做出让步。受欺负幼儿很少进行告状性语言的表达,并没有把事情告诉教师,没有让教师能够制止另一方行为或者予以帮助,以达到解决问题。在游戏的开展当中受欺负幼儿对待新加入的其他成员交往态度表现为逃避幼儿的目光、应付性地回答或拒绝响应,并且表现出紧张不安。根据角色游戏剧情需要进行假装攻击性行为时,受欺负幼儿在口头上不会明显说出终止游戏的话语,会进行一定的退出游戏行为。受欺负幼儿角色游戏开展中的言语较少,参与游戏的动作表达远远多于语言表达,组织剧情主线发展的语言基本没有,更多的是回应游戏同伴的互动。
(五)创造性
受欺负幼儿会根据生活现实情节开展游戏,集中体现在角色对话内容方面,但缺少新元素的注入,游戏过程中碰到问题未能创造性地解决。受欺负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局限于现实生活的框架,很少能对游戏情节进行变换或生成,如延伸故事情节,创新具有趣味化的情节内容等,情节较为单一,表现为几个情境动作的简单串联,重复的行为不仅会影响到幼儿参与角色游戏的热情,而且会影响到幼儿角色游戏教育价值的发挥(于渊莘,2012)。
四、讨论
本研究显示,幼儿受欺负程度对其角色游戏水平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结合调查情况可得出以下教育策略,其一,通过对幼儿角色游戏中的行为表现进行受欺负幼儿的筛选,及早进行心理韧性干预修复活动,减少受欺负程度对幼儿身心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其二,以角色游戏内容为载体,对卷入欺负行为的不同角色进行个别化教育。其三,进行适当的回顾活动,教师可以利用工具记录下幼儿的角色游戏情况,等幼儿角色游戏结束后,教师和幼儿一起观看记录下的视频内容,以通过再现幼儿角色游戏的途径,通过旁推侧引的方式,进行欺负行为的有效矫正。其四,在角色游戏开展中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和游戏材料,这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由空间、材料不足导致的推搡、抢夺等行为(李蒙蒙,2019)。
参考文献
[1]Mynard,H.,&Joseph, S.(2000).Development of the multidimensional.peer-victimization scale.Aggressive Behavior,26(02),169-178.
[2]赵莉,雷雳.关于校内欺负行为中受欺负者研究的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3,11(06):668-674.
[3]于渊莘.角色性主题游戏课程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78.
[4]李蒙蒙.幼儿欺负行为研究综述[J].幼儿教育,2019(Z3):59-62.
成都大学 成都 6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