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林
我不知不觉,从教已经30余年。30年间,在这样的一所学校里,我见过太多优秀的学生,他们有的记忆超群,很多知识记得又快又好;有的思维敏捷,解题思路多变;有的沉稳踏实,知识掌握得很牢……对于这样的学生,没有老师不喜欢,他们是光荣榜上的常客,也是同学眼中的“学霸”。但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是完美的,再优秀的学生也有弱点。我们不能因他们学习上的优秀,就忽视对其思想品德、人际交往方面的教育。对于成长期的学生来说,思想品行方面的教育甚至更重要。
小强与小志是我班学习成绩非常好的两名学生,小志理科思维能力很强,老师讲的知识,他都能融会贯通,每次物理成绩都是名列前茅,而且小志人很开朗,做什么事都是积极阳光,所以在班里的人缘也特别好,同学都愿意和他做朋友;小强成绩也非常好,在我所教的物理课上,表现也很积极,但由于思维类型的差异,把知识吃透就需要时间,再有脾气不太好,如果谁影响他学习,有时候就会对同学发火,他的朋友就比较少,其中一个还是他的初中同学。小强是男生,按理说,处理问题应该比较直接,但与小志比较起来,心胸就没有那么大度,为什么这样说?因为高中的各种考试比较多,每次的考试成绩也是他们比较关注的,如果哪一次小志考得比他好,他表面上不说,但能从他脸上看出不高兴,总是气鼓鼓地。小强的同桌也说,她也不敢在小强面前说小志怎么怎么样,如果说了,他就特别生气地摔书,踢桌子。而小志性格使然,一般对考试成绩比较看得开,有时小强考得好,还会没心没肺地去祝贺小强。
同学间合理的竞争是必要的,但如果将竞争看成是一种你好我就不好的状态那就不好了。上学期,由于小志在一个比较重要的竞赛中获奖,再加上各方面表现优异,获得了学校奖励,并在全校大会上得到了表扬,回到班级,学生们闹哄哄地开玩笑让小志请客买零食,一不小心就挤掉了小强桌子上放的书,小强突然就发起火来,冲着那几个围在小志身边的“肇事者”大喊:“你们有完没完,还让不让人学习了。”大家都知道小强的脾气,于是谁都没有说话。第二堂课就是我的课,刚进教室就看到了这一幕,我意识到也许小强的这种心理就是大家所说的“羡慕、嫉妒、恨”,如果有一个人总是在你身边闪闪发光,你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沾光”,提醒自己也要努力,变得和他一样优秀,另一种就是自己不够优秀,进而变得自卑与敏感。
小强的这种心理让我想起,国内某顶尖级大学的学生投毒、残害事件。对于处于金字塔尖的这些學生,他们已经站在了很多人无法企及的学业高度,为什么还会采取如此极端的方式来处理问题,我想根源就在中小学阶段。如果我们不重视,将来因为学生思想问题而无法将其所学用在社会建设上,为培养一名学生,家庭、学校、社会所付出的努力,都将付之一炬,那将是多么让人痛心的事啊!
如何与小强沟通,才能让他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秀,也看到自己的优秀呢?我想到了茨威格所写的《伟大的悲剧》,同样是竞争,但主人公输得光明磊落,小强是个爱读书的学生,虽然我是一个物理老师,但也不妨和他谈谈文学,谈谈作家,彼此交流一下。找了个机会,我和小强聊了起来,说起读书,小强打开了话匣子,小强阅读涉猎很广,着实让我佩服。但问起最喜欢的作家,小强说到了李白,这让我感到意外,一个理科生居然喜欢的是一个诗人。当问起原因时,小强说:“读李白的诗,有一种恣意汪洋之感,就能忘却学业上的压力。”“希望你将来能够成为李白一样的人。”“我成不了李白式的人物,无法做到他的自由洒脱。”“那是因为你背负的东西太多,其实好好放下,你也一定能有一片属于你自己的自由天空,你那么优秀,要相信你自己的优秀。”“老师,你真的觉得我很优秀吗?”“当然,从你刚入学开始,老师就觉得你身上有一种别人没有的韧劲,不服输,不放弃。”“老师,我没你说得那么好,咱班有好几个同学更优秀,我感觉自己永远也追不上。”“做你自己就好,纳悦自己也是一种能力,世界上永远有比你更优秀的人,我们不能追赶上每一个优秀的人,但我们可以放平心态去欣赏他们,他们也许影响你,让你变成更好的自己。”
我们无法只通过一次谈话,就让学生有什么彻底改变,但起码让他学会欣赏,知道自己也很优秀。我也给他讲了我身边的故事:“刚开始当老师时,我就特别不明白女同学之间为什么特别喜欢夸对方,比如说,你今天的衣服真好看,在哪里买的?你的眼镜真好看,在哪里配的?那时觉得只是一种客套,但多年之后,才发现这是建立亲密联系的一种方式,通过夸对方,表达对对方眼光的欣赏,进而建立起一种彼此都认可的价值认同,这就是沟通。”其实与小强坐在教室里与谈这些,让我想起了我的学生时代,如果那时有一位长者和我谈谈人生,谈谈人际交往,可能会让我才走一些弯路。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正值他们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要抓住这个节点与教育契机,不要忽视学生身上出现的任何问题,尽量地与他们沟通。不能把学习成绩作为评价他们的唯一标准,毕竟人生很长,拥有健康积极的心态才有足够的能量支持他们继续走下去。这是从教30年感触最深的,与各位同行共勉!
编辑/李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