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的发展离不开正确思想的指导和伟大政党的引领。中国共产党在一百年中经历了种种艰难困苦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丰富的革命经验,这些都是指导乡村在新征程中实现脱贫攻坚。怒江州兰坪县石登乡谷川村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党的引领,不断巩固和夯实党的建设基础,引领乡村快速发展。
关键词:党建;乡村振兴;脱贫
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2020年,我国所有贫困户和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摘帽,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党的领导下提出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总体要求,实行扶贫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实行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五个一批”,发出打赢脱贫的总攻略。
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发扬钉钉子精神,敢于啃硬骨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成就。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大踏步赶上来,整体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贫困地区发展步伐显著加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社会事业长足进步,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信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
怒江州兰坪县石登乡谷川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党的领导下“以前路很窄,直上直下,走起路来很吃力,下雨天容易滑倒,老人和小孩走在路上很担心。现在路宽了,还可以骑摩托车,用摩托车拉东西。”村庄道路建设水平提升使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质的飞跃。
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坚持“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推动党的建设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组织学校领导班子、教职工、大学生、村党支部党员积极开展入户走访、村间道路硬化、环境卫生保洁整治等工作,助推了当地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学校还把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实践工作和谷川党支部建设工作有机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基地”设在了谷川村,激发学校干部职工和大学生积极参与脱贫攻坚社会实践。
同时,组织兰坪县120名乡村基层干部和全县后备干部通过理论培训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培训,提升他们带头创业致富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干事创业能力,为兰坪县各项事业和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人才支撑。
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更把产业扶贫作为履行职责的重要抓手,通过实地充分考察地块平整度、海拔、水资源、气候特点、土壤肥沃等资源优势,投入65.3万元,成立了“兰坪县众惠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股东+社员+基地的模式,建设了100亩水蜜桃基地。根据当地地理气候适宜种植西瓜,进行季节性的林下透种西瓜,该种植项目带动1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致富。 此外,还组织开展羊肚菌种植技术培训,投入羊肚菌产业发展资金38.24万元,直接带动20余户贫困户实现增收;投入奖补金22.45万元,种植魔芋30亩,受益建档立卡户35户;投入20多万元,种植脆蚕豆600余亩。
通过帮扶切实改善了群众出行条件、居住环境,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为长远的旅游发展促进群众增收谋路子。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开展帮扶工作以来,把扶贫攻坚当作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加大人力、财力、物力、智力的帮扶,精确瞄准贫困地区最薄弱的教育领域、产业领域、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真正实现了乡村振兴发展。
通过一系列黨建活动,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更加牢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呕心沥血、建功立业。广大扶贫干部舍小家为大家,同贫困群众结对子、认亲戚,常年加班加点、任劳任怨,困难面前豁得出,关键时候顶得上,把心血和汗水洒遍千山万水、千家万户。他们爬过最高的山,走过最险的路,去过最偏远的村寨,住过最穷的人家,哪里有需要,他们就战斗在哪里。在抓党建促脱贫中得到锻造,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基层治理能力明显提升。贫困地区广大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都说“党员带头上、我们跟着干、脱贫有盼头”,“我们爱挂国旗,因为国旗最吉祥”,“吃水不忘挖井人,脱贫不忘共产党”,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得到极大巩固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众炜.强化党建引领 深化“双进双促” 奋力开启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新征程[J].发展,2020(Z1):46-47.
[2]袁静.以党建为引领 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J].四川党的建设,2018(19):72.
[3]何瑾.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党支部建设路径探究[J].文化产业,2021(13):82-83.
[4]林露云,宋武全. 基层治理有方 乡村振兴有望[N]. 毕节日报,2021-05-07(005).
[5]徐峰,张剑鸣.研究生党建中的辅导员参与:作用、现状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05):73-77.
[6]蓝杰,周平,陈秀泉.以党建“共同体”构筑基层治理新格局[J].杭州,2021(08):50-51.
作者简介:李志慧(1991-),女,汉族,山西太原人,云南艺术学院硕士,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助教 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 云南 昆明 652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