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同银
众所周知,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很多学生在面对数学难题时会产生畏难情绪,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如何化解这一难题就成了教师关注的重点问题。在教学中,无论面对概念教学还是公式推导,都可将其与生活结合起来,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如此便可降低教学难度,学生能够轻松掌握数学知识,同时还能够保持学习热情。因此想要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就应恰当地将生活元素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解放学生的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生活化导入,架起学习的桥梁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在生活中取材,在设计与制作课件时,尽量选择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在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间架起桥梁,由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迸发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从而对数学产生强烈的兴趣。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还应当给予学生一定的想象空间,将一些枯燥抽象的数字符号转化为生活画面,帮助学生更好的记忆。
例如在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我们就可引入问题:“同学们,你们看过海上的日出吗?”由此为出发点来导入新课,让学生闭上双眼来展开想象。首先,我们可要求学生想象太阳逐渐从海平面缓缓升起,直至离开海平面的场景。随后,我们可借助多媒体进行染色,抽象出数学模型,将黑白的场景转变为彩色的图案,同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都看到了哪些色彩,有些学生说,自己仿佛真的看到了蓝色的海洋;有些学生说仿佛看到了红色的太阳。此时教师就可对学生进行引导,海天相连接的地方就像一条直线,而红色的太阳就像是一个圆。接着教师可让将课件变成动画,海鸥在海面上自由飞翔,而清晨的太阳似乎为了得到自由,渐渐冲破迷雾,跳出了海面,缓缓升起。通过多媒体,教师就能够为学生完整地展现日出的过程。在展示课件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海天相接的线当做一条直线,将清晨的太阳看做一个圆,引导学生思考圆与直线到底有几种位置关系。随后还可借助多媒体将“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变化过程完整地展现出来,并总结出圆与直线的三种位置关系。在教学中,我们为学生引入的画面越真实,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越浓厚,对于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而在教学“平方差公式”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字相乘的问题,教师就可在导入环节融入一些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如外婆生病住院了,妈妈要带小花去超市买苹果,小花说每千克10.6元的苹果是外婆最爱吃的,因此就买了一袋,店员称重以后说一共9.4千克,妈妈还没有计算出总价格时,小花就在一旁说一共需要支付99.64元,妈妈非常吃惊。此时教师就可引导学生思考一下,小花是如何做到的,学生自然想起了之前预习过的平方差公式,于是纷纷拿出纸笔进行计算,经过讨论发现,小花的思路如下:10.6×9.4=(10+0.6)×(10-0.6)=102 -0.62 =100-0.36=99.64。学生得出结论后,既感叹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奇妙作用,又会将数学计算方法与技巧运用到日常购物中,对于数学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也会更加认真仔细。
二、设计生活化问题,促进学生互动探究
初中数学通常涉及到了大量的概念与定理,而这些知识通常都跟生活有关,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借助生活实例为学生设计数学问题,使学生从生活出发,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参与到课堂互动中,由此顺利掌握数学知识。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同时也能够为生活服务,教师设计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够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在课堂上会更加主动。
例如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的网费问题,某地区现在上网有两种收费形式,消费者可自选其一:①计时制:2.8元/小时。②包月制:16元/月。此外,每种上网方式都需额外收取通讯费1.2元/小时。问题1:某用户现在每月上网20小时,选择何种上网方式最划算?问题2:每月上网时间达到多少小时,两种资费一样?问题3:通过计算,你认为应当挑选哪种套餐更划算?
此类对于在生活中非常关键,挑选合理的套餐不仅能够节约金钱,还能够拥有最多的上网时间。在课堂上,我们将其转化为数学知识,就能够顺利抓住重点,解题要点在于问题2,而难点在于问题3。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假设我们每月上网时间为x小时,计时制资费为2.8x元,包月制资费为1.2x+16元,由上述条件可知,2.8x=1.2x+16。这就属于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解答x=10。由此可知,时间为10小时时,两种资费相同。那么对于问题3来说,就属于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题方法也需要从下列方面进行思考:首先,当计时制费用大于包月制费用时,即2.8x>1.2x+16,则x>10。如此我们便可得出结论,每月上网时间达到了10小时以上,包月制资费更划算,因此应当选包月制。其次,当计时制资费小于包月制时,即2.8x<1.2x+16,则x<10,当每个月上网时间在10小时以内时,则需要选择计时制。通过解决此类问题,学生就能够认识到数学的作用,既能够为生活带来一定的便利性,又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三、以生活化语言解读教材内容,深入理解数学知识
在课堂上无论是讲授数学知识还是激发学习热情,都需要教学语言的引导。因此教师运用的教学语言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但在具体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未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过于关注数学语言的表达,导致课堂生硬、枯燥,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学习兴趣。而借助生活化的语言对于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解读,同时将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实例展现出来,将抽象的数学语言变为具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时,假如我们在课堂上直接将概念告诉学生,课堂氛围会十分枯燥,学生也无法提起兴趣。因此教师就可借助生活化的语言对教材进行解读,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在开始上课时,教师就可为学生展示西服的图片,让学生观察一下,西服扣子两面的前襟有何特点,还可为学生展示蝴蝶的图片,让学生继续观察。随后教师可拿出一张A4纸一边对折一边对学生进行引导:“假如沿着一边的中线进行对折,中线两边的纸是相同的,接着还可继续重叠。你们能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吗?”经过了之前的提醒,学生很快总结了出了轴对称图形的定义。此时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并继续对学生进行引导:“想要对比两个图形是否一样,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将两个图形叠放在一起,看看是否能够重叠。”通过此种教学方式,学生不仅充满了兴趣,且对于轴对称图形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而在教学几何中的“点”“线”“面”的关系时,教师就可引入生活元素:“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南京、上海、乌鲁木齐这几个城市吧,你们拿出地理图册找到三个城市的位置,将这三个城市连接起来。”教师可在黑板上画出分别连接三个点间代表城市间距离的两条线段,随后对学生进行引导,这里的点与我画的大小有关联吗?学生回答:“没有”。此时教师可对学生进行肯定:“对,这些点只代表位置,与点的大小并无关联。那么几何中的点也是代表位置,没有大小的。”接着教师可引入线段内容,同时向学生提问:“我把线段画的粗一些糊影响城市间的距离吗?”学生回答:“不会。”这时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鼓励:“对,几何中的线段只有长短,粗细并没有影响。”随后教师可拿出装有红色与蓝色的水与油的瓶子,同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同学们,我们观察水油的分界面,有厚薄吗?”学生回答:“没有”。教师总结:“你们说的对,这就是几何中面的概念,有位置,但与厚薄无关。”经过此种设计,就能够从感性认逐步过渡到理性认识,对于几何中“点”“线”“面”的认识也会更加清晰。
四、设计生活化作业,对知识进行巩固与强化
讲解了相应的数学知识后,假如不进行课后复习,学生很容易混淆或者遗忘相关知识,因此教师就应当为学生设计一些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
例如教学了“勾股定理”后,教师可安排学生测量家里三角形物体各个边长,记录下来,并在课堂上展示出来,与同伴分享,同时还可推荐测量方式。另外,还可测量客厅窗户的长、宽,用这些数据得出窗户的对角线长度,随后在实地测量一下对角线的长度,验证结论。假如在课后能够多设计一些类似的作业,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放松心情,还能够有效巩固复习数学知识,将课本中的内容内化,由此提高自身的实践水平。
总而言之,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当发掘数学教材中与生活经验完美结合的点,只有在数学知识与生活间架起桥梁,才能够使學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正确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有效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编辑/魏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