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芳
摘要:古筝作为传统艺术的表达形式,以其特有的弹奏技巧给人们带来独特的美的感受,能够使人在演奏和欣赏过程中感受到一种淡雅、端庄的感觉,《渔舟唱晚》作为一首传统典型的古筝曲,深受古筝演奏者和观众的青睐,本文就阐述一下全曲的演奏方法和技巧以及分析思考它的美学和审美价值。
关键词:渔舟唱晚;赏析;演奏技巧;美学和审美价值
公元前237年 李斯上书秦始皇称:“夫擎瓮叩缶,弹筝博髀而歌乎呜呜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古筝是一件古老的汉民族乐器,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地,距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它音色独特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相当具有表现力,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乐器之一。古筝曲纯朴柔和,含蓄淡雅,潇洒飘逸,古色古香。琴声让人陶醉仿佛身临其境。
《渔舟唱晚》是由娄树华以古曲《归去来》为素材作曲的一首著名古筝独奏曲,在古筝曲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此曲根据《渔翁乐》曲调发展变化改编而成,标题取自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渔舟唱晚》是一首著名的北派筝曲。表现了古代的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的晚景中,渔舟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以歌唱性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晚霞斑斓,渔歌四起,渔夫满载丰收的喜悦欢乐情景。乐曲共有3个部分:
第一部分,慢板,以八度抓引出优美典雅的曲调,描绘出一幅夕阳映照湖光山色的傍晚景象。此段是乐曲的“起”、“承”段,配合左手颤、滑音的使用,含蓄悠长地描绘出一幅浓淡相间朦胧的山水画意境。第二部分,速度加快。通过清角音转入下属调性,造成对比和变化。表现渔人荡桨归舟的欢快情绪。此段是乐曲的“转”段,弹奏时充分利用大拇指和食指的关节活动能力,增加音色的动感和旋律的连贯流畅。第三部分,快板,旋律先递升后递降,表现渔人悠然自得,片片白帆随波逐流,渔舟满载而归的欢乐场面。此段是乐曲的“合”段,技法主要是八度和托劈弹奏以及颤音和上滑音的运用。八度后的托劈要衔接紧密,颤音和滑音力求含蓄深远,同时速度不断逐次加快,高潮过后,更是别有洞天,轻柔曼妙的结尾,把人们带到深远的意境之中。
全曲弹奏时要特别注意强弱的处理。慢板舒缓缠绵,如歌似唱,快板急聚而有序,如波浪起伏,一曲过后,宛如一幅美丽的泼墨山水图画从音乐声中绘出。筝曲《渔舟唱晚》版本很多,几乎每个流派在处理这首乐曲时都会产生具有一定特色的版本,在这些不同的版本中,一些细节部分的弹奏方法亦各式各样。
《渔舟唱晚》旋律优美动听,情调乐观向上,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美学及审美价值。首先《渔舟唱晚》正如曲名描绘了一幅夕阳西下,江上与船纷纷归航的动人画面,无论是演奏者还是欣赏者都能在乐曲中体会到一种喜悦、纯朴的情趣,使身心通过乐曲与大自然的生命产生一种奇妙的链接,陶冶品格,增强修养,这也是《渔舟唱晚》以及所有音乐作品美学价值的重要体现。其次气韵之美也是《渔舟唱晚》的另一重要美学价值,气韵起源于南朝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绘画“六法”,第一即是“气韵生动”。气韵在我国传统艺术作品中居首要地位。“气”,是指自然宇宙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韵”,指事物所具有的某种情态。《渔舟唱晚》的演奏狀态应该是和谐具有美感和韵味的,其中左手颤、滑音的韵是重要的方面,在左手持续的上下动作后,带出具有美感的音律,这种美感是技法带来的,更是技法背后的“气”与“韵”所产生的美感享受。除了技法上的“实”气韵之外,在演奏中还存在着“虚”气韵,这就是演奏者的手、腕、臂、呼吸乃至整个身体动作配合乐曲的节奏所产生的一种和谐状态,它能够使欣赏者跟随整个曲子的韵律进入到更深层次的境地。
参考文献
[1]李军,浅谈古筝与审美[J],中国民乐,2007
[2]吕婷婷,古筝的中国传统美学精神[J],艺术研究,2007
(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