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玉莹 姚小莉
摘 要:“同课异构”作为一种教学研讨形式,为广大教师搭建了一个畅谈教学思想、交流教学设计、展示教学风格的平台,是一种有效的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教研方式。以同课异构《四季歌》教唱教学为例,从教学设计的多样性、教学理念的共同点两方面,进行课堂观察和比对,在“同课”的“异构”中,笔者体会到不同教育理念、教学设计、课堂形式所带来的高效课堂呈现,为以后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打磨每一节音乐课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新理念。
关键词:同课异构;教学设计;兴趣爱好;学生主体;思想碰撞
所谓同课异构,是指在同样的教学内容下,不同的教师根据自身的风格特点以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的教学构思。同课异构是一种非常好的交流、互动与发展、创新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教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这是对同课异构最好的诠释。同课异构,不仅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迥异的风格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让上课教师充分展示和成长,也能给听课教师提供一个对话和交流的机会,更能为集体研讨提供一个很好的研究平台,集合教师的灵感和启发,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可以整体提升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汕头市龙湖区为了让更多教师感受这种智慧火花的魅力,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这节课的内容是日本歌曲《四季歌》。
一、如何理解“同”
同课异构的“同”就是同样的教材、同一教学内容。而在汕头市龙湖区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甲教师解读文本后,把教学目标设定为了解《四季歌》的相关文化及歌曲创作背景;通过聆听、视唱、吹奏、歌唱,赏析和感知歌曲的情感内涵;能用击拍的方式演唱歌曲的乐谱;能够比较自然、自信、有表情地用排箫准确地吹奏歌曲《四季歌》,在吹奏中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感恩之情。而乙教师则认为:在学习中能够用击拍与挥拍的方式辅助识谱和演唱歌曲;通过舞蹈片段欣赏、舞蹈动作模仿、歌曲表演等形式,能够初步了解日本的音乐文化;能用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四季歌》,并配合音乐进行舞蹈律动。
甲教师案例:
1. 通过提问学生知道哪些歌曲与季节有关来引入教学内容。
2. 聆听范唱,思考歌曲的拍子、力度、速度是怎样的,表现出怎样的音乐情绪。
3. 了解日本的民族文化和歌曲的曲式结构。
4. 学习排箫吹奏《四季歌》,从吹奏中感受感恩之情。
5. 学唱歌曲《四季歌》。
(1)教师用钢琴伴奏,学生跟唱。
(2)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
(3)聆听范唱,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乙教师案例:
1. 播放PPT,学生初步感受日本风情。
2. 学说日语。
3. 聆听歌曲,教师教学生挥拍。
4. 学唱歌曲。
(1)哼唱歌曲,感受歌曲柔和的风格。
(2)添上歌词,充满深情地演唱歌曲。
(3)介绍创作背景。
5. 学跳日本舞蹈。
6. 分组比试。
7. 学生齐唱歌曲(边歌边舞)。
简析:两位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和教学的定位各不相同,以至于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和处理也大相径庭,“同课异构”是要在“同中求异”,更要在异中求同。
二、怎样构建“异”
教学理念是教师对于教学方法的基本态度和观念,它对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有着明确的指导意义,而同课异构最能反映上课教师不同的教学理念。上《四季歌》的两位教师都有自己不同的教学理念,甲教师提倡少教多学,这是一种启发性、发展性的教学,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积极学习、创新学习;而乙教师的教学理念则是兴趣至上——在歌曲中融入民族特色,精心设计舞蹈环节,激发学生对日本歌曲的学习兴趣,在活泼、轻松的氛围下,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两位教师的教学理念各异,教学风格截然不同,让观课教师感到不同的风格特点所带来的不同教学效果。
三、“异”中求同,从两节音乐课看共有的亮点
这两节同课异构课虽然风格、重点、效果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细细品味之后,可以看出两位教师表现出的教学理念中,本质上其实有着很大的相同之处,可以说是殊途同归。我总结出以下几点相同点:
1.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音乐的审美体验,应从多样化的文化语境出发,根据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进行整体把握。两位教师都能从音乐要素入手,辅之以时代背景介绍,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音乐作品,感受音乐的魅力,了解歌曲的创作思想。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这两位教师在教学中都能针对初中学生不同的身心特点,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实践。如甲教师的激趣引导,乙教师的音乐与视频的结合、音乐实践活动,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不再感到高深莫测,难点轻易地得到了解决。
2. 以听为主,以情感人。
这是两节同一年级不同班级的同课异构课,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但这两位教师却不约而同地采用了相同的教学方法——以听为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都是通过聆听来完成的,而且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聆听,同时设计了巧妙的课件,让聆听不會显得枯燥乏味。在多次的聆听中、在一次次的设问中,问题得到了解决,情感得到了升华。
3. 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体验、探究、合作。
两位教师设计出了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但教学中都能针对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体现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尽管他们的阅历、文化背景、家庭背景、音乐技能、基础知识等都有所不同,但两位教师都能“因材施教”,音乐聆听、问题设计、课堂音乐实践等都能处处以学生为主体,将全体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充分享受到音乐课的乐趣。
两节课留给了我很多启示,其中两点最为深刻:
一是良好的音乐素养是音乐教师的基本技能。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者,音乐教师必须拥有良好的个人素养。这次教研活动,两位教师在课堂上所表现出的语言、教态和表演等,都展示了一个音乐教师扎实的音乐素养;同时,两位教师都各显其长,甲教师的朗诵,乙教师的日语、日本舞等,充分展现出她们全面的才能,自然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音乐课的气氛,使学生愉快地感受音乐之美。我深深体会到了没有扎实、过硬的基本功,就谈不上一节成功的音乐课的道理。
二是关注学生本体是音乐教师的教学原则。音乐新课标和音乐教材体系突出强调的是学生的本体性、参与性。一节成功的音乐课,每一个环节的设计、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都应紧紧围绕学生这一主体。在这次教研活动中,两位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尽管不同,但都注重引导、启发学生,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参与、体验,让学生在唱一唱、动一动中充分感受、体验音乐的快乐。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
这次“同课异构”的音乐展示课,引发了参与者智慧的碰撞,每位参与的教师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了“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理念,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的重、难点和蕴藏的音乐元素,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也各有不同——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这样的模式拓宽了我们听课教师的教学思维,让教师们思考:“假如是我,这一课我会怎么上?”这时,教师们的教学设计肯定会受到同课异构教师的启发,会有不同于之前的一些“奇思妙想”,我觉得这才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而且会更快地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逐步提高自己的音乐教学质量,让我们努力上好每一节音乐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