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轩
在南京市江宁区横溪街道的上庄村,只要一说“小喇叭”,那可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小喇叭的大名叫刘维保,今年76岁,鹤发童颜,精神矍铄,上庄村生,上庄村长,做了一辈子人民教师,退休回到上庄村,拿起小喇叭,当起了上庄村新四军第一支队指挥部纪念馆的义务讲解员。他把老一辈口口相传的新四军抗战故事,收集整理,编辑成册,一遍遍讲给村里的年轻人、尤其是孩子们听,讲给那些前来的参观的人听。这一讲就是近20 年,并且越讲越精彩,越讲越有劲,渐渐的,上庄村有个讲红色故事的刘爷爷就出了名,小喇叭的雅号便应运而生了。
说起当这个义务讲解员的情缘,刘维保无不得意地说:“非常简单,这个指挥所就是我们老刘家的祖宅。当年新四军开辟江南敌后根据地,到南京后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就在我们横山上庄村,我家就是指挥部。”
“上庄村,两边分,一个峡谷,一冲田,依靠山脚炊烟生。”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对上庄村最形象的描述。
那么,新四军为什么会选择在此处建立革命根据地?刘维保说,因为这里地跨苏皖两省,80%是丘陵,纵横上百里、丛林密布、河汊纵横,为坚持敌后游击战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1937年底,南京沦陷后,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使整个世界仿佛都布满了令人窒息的气氛。国民党走了,日军经常下乡来扫荡,汉奸走狗作威作福,欺压百姓,这日子怎么过?中国还有没有希望?
就在老百姓苦苦挣扎的时候,新四军第一支队一团1100余人,由团长傅秋涛、副团长江渭清率领,于1938年夏天奉命进军江南,秘密抵达江宁横山地区,老百姓一下子看到了希望。
刘维保说,我们刘家有一个大宅院,前进、后进、厢房及小楼16间,地处上庄村的村中。太公刘昌礼、刘昌宝是当地有名开明士绅。新四军一进村,老哥俩就和家人商议,主动将房屋让出来,给新四军做了指挥部。
在刘维保印象中,太公刘昌礼、刘昌宝兄弟两家共有14口人,两家人对新四军的到来,既新奇又感到满怀希望。他们克服一切困难,两家挤到两间房居住,把其他房屋都让出来,用于新四军指挥部办公和几位领导的居住。在刘家的影响下,全村的群众都把新四军当做自己的队伍,下地干活多个心眼,当好“移动岗哨”,一听说日军汉奸的情况就向新四军报告。部队作战任务重,乡亲们就帮助新四军当好后勤,外出买粮、上山砍柴、挑水做饭等等,军民同吃同住,共同打击敌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刘维保说,抗战期间,人民群众的力量是不可小看的。1944年3月,为切断丹阳与博望两镇日寇、伪军的联系,在新四军的统一指挥下,横山区和西山乡地方干部逐村动员,上庄村由李世满带队,200多人自带工具,赶了15里山路来到雷公桥路段,把道路、桥梁以及路边的电线杆全部毁掉。有座老木桥比较坚固,一时难以拆毁,便一把火使之化为灰烬。鬼子出门扫荡,走路没有路,过河没有桥,联络没有电话,几乎寸步难行,顿时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我家哥哥还是新四军刘兴国的坟亲家。”刘维保接着回忆说,1938年9月的一天深夜,新四军三团二营侦察班班长刘兴国外出执行任务路过横溪镇日军兵营时,看到两个哨兵背着枪,门上仅挂着一盏灰暗的马灯,于是决定虎口夺枪。他猫着腰靠近其中一个,将手枪顶在了其后脑,计划一枪一个结果他们性命,迅速取枪走人。可没曾想,手枪子弹卡壳,端枪的日军先是一愣神,接着猛一转身,三八大盖的刺刀一下刺伤了刘兴国的腹部。他赶紧捂住伤口,迅速撤退跳入黑暗,鬼子朝着他连发了几枪,并未追赶。刘兴国在闻枪声赶来的战友帮助下回到上庄村,因失血过多而牺牲。刘家人和上庄村的百姓共同将烈士安葬,从此刘家就多了一个坟亲家,几十年如一日,一直像对待自己亲人一样为烈士刘兴国上坟守墓,直至1964年政府将烈士遗骸迁到云台山抗日烈士陵园。
“我从小痴迷抗日故事,喜欢缠着大人们给自己讲故事,一些故事听了许多遍,有的还有好几个不同的版本,但个个精彩,听了让人热血沸腾。”刘维保说:“太公、爷爷、父亲、叔伯、婶婶、姐姐们,当年都和新四军在一起工作生活过,亲历了许多惊心动魄的事。”
“因为我们刘家对新四军的这份特殊经历、特殊情感,在读书期间,我是现学现卖的抗日故事大王;在教书期间,是抗日历史的义务历史老师。2002年,我从横溪中学退休后,就约了幾个志同道合的老人,跑遍横山的村村落落,从那些曾硝烟弥漫的地方,搜集整理编写地方的抗战历史,完成祖辈对自己的期望。”江宁区新四军研究会、老促会和横山社区,对刘维保的工作给予热情的鼓励和支持。2018年,一本《抗日烽火燃横山》小册子终于成稿面世,为后人留下了珍贵史料。
从2011年起,刘维保开始担任横山社区老年学校校长,他除了平时开展正常的老年教学与老年活动外,将主要精力全部用在宣讲红色故事这件为之一生努力的事情上。仅2020年一年,上庄村的新四军一支队指挥部旧址就接待了60多批参观者,人数达2000多人。
横山村党总支书记徐颂涛说,刘维保虽年事已高,但给人的感觉是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只要一讲起新四军的故事,就神采飞扬,滔滔不绝,他是我们村里的一个宝,是革命老区的一棵“红色不老松”。
在上庄村,手拿“小喇叭”、满头银发的刘维保,讲着一个个鲜活的红色故事,永远生动新鲜,永远精彩纷呈,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
(责任编辑 姚定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