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斌,程怀志,邓玉霞,刘艳瑞,张槊,张浩为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人文社会科学系,黑龙江 大庆 163319)
研究表明,具有人文和科学背景的医学生在实践中比仅具有科学背景的学生表现得更好[1]。医学人文教育是未来医学人才素质教育的关键[2]。当代中国社会的医疗问题不完全属于生物医学技术的范畴,更重要的是要开展能提升人文素养的医学教育,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医学人才[3]。本研究拟对某医科大学临床相关专业学生的人文教育满意度进行调查与研究,希望有助于和促进医学领域的教育改革。
2019年5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黑龙江省某医科大学临床相关专业(临床医学、精神医学、康复治疗技术和医学检验等)学生进行现场集中匿名填写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595份,回收有效问卷581份,回收率97.6%。其中男生139人(23.9%),女生442人(76.1%);新生298人(51.3%),老生283人(48.7%)。临床相关专业的学生以下均简称为“医学生”。新生指的是大一年级的学生,老生指的是大二及以上高年级的学生。
结合查阅的国内大量文献,自编“临床相关专业学生的医学人文教育认知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基本信息、医学人文教育的认知、医学院校人文教育课程情况和医学生满意度评价等,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均较好,分别为0.736和0.744。采用Epidata3.1软件建库,应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x2检验分析不同性别和年级之间的差异。
医学生对该校教师人文素养的总体评价,非常高占15.3%,较高占41.7%,一般占35.6%,较低和很低分别占4.5%和2.9%,不同年级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医学生认为马克思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对自身人文素质培养起到的作用很大占13.1%,较大占22.7%,一般占40.3%,较少占15.0%,几乎没有占9.0%,不同性别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医学生对该校人文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很满意占11.7%,较满意占30.8%,一般占47.8%,不满意占9.6%,不同性别和不同年级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和年级的医学生人文教育满意度比较(%)
医学生在每学期借阅的人文类书籍选项中,0本占31.5%,1-2本占38.4%,3-5本占19.1%,6本以上占11.0%,可见人文类书籍的借阅率偏低,不同性别和年级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医学生在对学校图书馆人文类书籍评价选项中,27.0%认为该校藏书种类多且有价值,10.5%认为该校藏书种类多但价值不大,18.8%认为该校藏书种类少但有价值,16.9%的认为该校藏书种类少且价值不大,还有26.9%选择不知道,不同性别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2=15.802,P<0.01)。
医学专业课上,教师提及本门课程发展史情况的选项中,经常提及29.4%,偶尔提及59.4%,从未提及11.2%,不同性别和年级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在解剖实验课上,教师引导大家尊重受试对象(如人体标本、小动物等)的选项中,经常占57.6%,偶尔占31.2%,从未占11.2%,不同性别和年级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医学生认为目前该校人文教育的不足之处排在前三位的是:医学生对人文教育不够重视占39.2%,缺乏浓郁的校园人文氛围占32.4%,人文教育的途径和方式过于单一占28.9%。
结果表明,医学生对当前人文课程教学效果满意度低于50.0%,认为其对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作用不大。究其原因与高校对人文课程的设置和定位有一定关系。医学人文课程,诸如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医学史、社交礼仪和大学语文等,在医学院校中常被设置为选修课程且学时十分有限,因此与医学核心课程相比,它是辅助性的,并不重要。实际上,人文科学是医生做出谨慎的、正确的决策和决定的基本组成部分,理应与科学知识及医学技能同等重要。根据临床医生未来所面临的道德和伦理困境,人文科学需要被添加到医学课程中去。所以为了培养医学生的敏感性、同情心和理解力,人文科学必须纳入到现有的课程中,以平衡大量的自然科学内容[3]。但现有的医学人文课程过于强调理论而忽视实践。尽管各大医学院校已经先后成立了人文学院或中心,但大多数学校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独立的医学人文教育体系[4-5]。而且许多高校也没有全面考虑它们在课程中的地位[6],这些课程往往是分开讲授的、很少整合,从而造成教学资源的不平衡,导致医学生对医学人文教育的整体满意度不高。
鉴于医学人文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国医学人文科学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因此应积极配置丰富的教学资源,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如基于问题的学习[7]、基于案例的学习、基于任务的学习和在线教学[8]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研究发现,能够做到经常提及本门课程发展史的仅占29.4%;解剖实验课教师经常引导大家尊重受试对象的比例占57.6%,可见课堂上仍侧重于医学专业性,而忽视了将人文教育与医学有机的融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自2001年就开始实施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创新[9]。以人体解剖课为例,授课教师会带领学生参观解剖学博物馆;在开始解剖之前,要求学生们默哀片刻,以表达他们对那些自愿捐献自己的身体并为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做出贡献的个人感激之情;解剖操作完成后,要求学生们记录下个人反思,可以是他们内心的冲突和感受,也可以是他们对捐赠者的感激和尊重,还可以是他们追求医疗卫生事业的决心。同时,要求学生们同等尊重那些被用于实验牺牲的动物。在每学期结束时,师生们会站在为实验动物竖立的墓碑前默哀并敬献花圈,以悼念这些动物对医学发展做出的贡献。
学校是立德树人的地方,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引用本学科的重大发现和创新,结合讲述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的轶事,来阐明医学研究的创造性[9]。当学生们被告知马歇尔博士冒着生命危险饮用了被污染的水以证明幽门螺杆菌可以导致胃炎,这个发现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歇尔的坚持不懈帮助他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并对医学做出了全球性的贡献[9]。重视医学人文教育,促进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融合,已成为我国必须解决的最紧迫的问题之一。因此应更加注重人文科学与医学课程的合理整合[10],开设与人文科学相关的医学课程,且优化课程设置。
医学生认为该校人文素质教育不足主要表现在学生对人文教育不够重视(39.2%)、缺乏浓郁的校园人文氛围(32.4%)和教育途径授课方式单一(28.9%)等,表明医学院校未能给予医学人文教育充分重视,不能满足社会对医学人文教育的迫切需求。同时,研究表明,多数医学生选择人文课程只是为了获得学分[11]。
现代医疗技术的确拯救了无数病人的生命和健康,但医学人文精神却在与疾病的斗争中逐渐从医学中消失[12]。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提醒我们:医生的职责不仅限于治疗疾病,还包括缓解和安慰病人。“常减压,常安慰”是一种人文精神的表达方式。如果人文精神与医疗实践脱节,就会背离医学的根本目的。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知识渊博、富有同情心和见多识广的医生,他们将通过照顾病人、获取医学知识和通过为社区和国家提供服务来促进公共卫生,进而成为医生和管理者。医学人文可以培养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加强他们对个人价值观、同理心、文化能力、领导力和团队精神的理解,从而为医学生正确应对复杂的临床问题做好准备[13]。由于将医学人文科学纳入医学教育课程有助于培养具有同理心、富有同情心和文化敏感性高的医生,所以医学人文科学作为当前医学教育的一部分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4-15]。调查结果显示26.9%的医学生不知道该校图书馆人文类藏书种类及其价值,男生明显高于女生,可见学校没有很好的发挥其功能及应用。基于此,学校应借助各种手段进行宣传教育,如微信平台,在倡导“课程思政”的同时加强“课程人文”建设[16],提高医学生对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视,以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医学人才。
在现代医学模式的指导下,加强医学生的医学人文教育,提高其医学人文满意度,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医学专业人才,意义重大。医学人文科学不但可以限制医学技术的不合理使用,从而避免不良结果的出现;同时也有助于制定医疗政策,指导临床实践,解决身体或心理问题。因此,医学院校应采取各种手段,促进生物医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提高医学生对人文教育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