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娇娇
2018 年,党中央决定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2020 年4 月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基于此,南通提出全方位融入苏南的战略构想。本文从苏锡常都市圈产业一体化维度,分析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紧密度,找出南通高职教育发展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探讨其融入苏南都市圈产业一体化的路径。
江苏已明确一体化的热点在苏南、重点在跨江、难点在苏北,“三点”并进、区域联动的发展路径。这表明“十四五”期间,江苏省将全力推动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的同城化发展。南通市地处苏中板块,不仅隔江与上海、苏锡常灯火相邀、区位优势独特,而且还拥有近代工业产业的基础和包容会通的江海文化,融入苏锡常都市圈产业一体化发展前景可期。
目前苏南、苏中在经济发展上已经形成了梯度格局,两大板块联动发展,共同构建一体化、开放型、网络化的跨江城市群基础扎实。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空间、交通、产业、生态等政策引导下,苏锡常都市圈整体对接融入龙头城市上海。形成了沪宁轴主城区为现代服务业、沿江为重化工业、沿太湖为生态休闲经济的新格局,且主导产业具备在一体化空间里实施产业融合、重组并购的条件。可以预见,在长三角新一轮高水平基础设施建设中,高速轨道网与地铁轻轨网及交通设施的一体化,将形成新的苏通都市带和长三角北沿江先进产业带,沿江地区未来“半日工作圈”“一日生活圈”指日可待。“十四五”期间,南通将强化陆海空网四位统筹,大力建设新出海口,打造国际港口名城;依托长三角北翼航空港,打造区域空铁枢纽;依托华东重要信息港,打造数字经济高地。
苏锡常城市新一轮城市总规全面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从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高度谋划自身定位,加强区域协同,大力构建全方位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苏州市定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和人工智能等产业。无锡定位为:“全面展现中国梦的太湖明珠和工商名城”,即更具竞争力的实业创新名城、更具吸引力的山水人文名城、更具持续力的生态宜居名城;重点发展物联网、集成电路、高端纺织等16 个集群。常州定位为:“最具幸福感的现代化品质之城”,即更具影响力的中轴枢纽城、更具竞争力的创新智造城、更具可持续发展力的生态绿色城、更具魅力的幸福宜居城。重点发展轨道交通产业链、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农机和工程机械产业链等10 大产业链。未来南通市定位为:智能实业城、枢纽门户城、活力创新城、宜居幸福城市;重点发展船舶海工、高端纺织、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指数报告(2019)》显示,长三角41 座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梯度格局,上海、杭州、苏州稳居第一梯队,高质量发展指数得分均在80 分以上,且无锡、常州紧排其后居第二方阵。统计显示,2019 年,苏锡常3 市以占江苏省17%的面积、20%的人口,创造了占全省近四成的经济总量和二产增加值,苏州经济总量持续全国、全省领跑,无锡、常州也位居前列。目前,作为核心大城市的苏州已经足够强,3 市城镇化率均超过70%、中小城市成长较为充分;科创与产业紧密融合,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传统产业渗透融合,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创新共同体和产业集群。这表明苏锡常都市圈已具备了资本、技术、信息等高能级要素比和医疗、教育、文化等高质量要素比的辐射能力。
相比之下,南通市虽具有得天独厚的全面融入苏南的条件,经济总量也达到一定的规模,但经济发展质量仍然不够理想。2019 年,南通市GDP 达9383 亿元,超出常州市近2000 亿元,但远低于苏州(19236亿元)和无锡(11852 亿元);南通人均GDP 为12.8 万元,分别低于苏锡常(17.9万元、18.0万元、15.6万元)人均水平。2019 年,南通市每万名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数957 人、每万名从业人员中研发人员115 人,均低于苏南和长三角其他发达城市。
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高素质劳动力的支撑。多年来,苏锡常坚持高职教育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面向所在区域与企业形成联动关系,应企业需求设置并调整专业,涌现出一批高水平院校和专业群。
从院校规模看,2019 年,江苏省设区市高职院校数量排名前5 的依次是南京市(18 所)、苏州市(17所)、无锡市(10 所)、常州市(7所)、南通市(6 所);全省设区市GDP 总量排名前5 位的依次为苏州市、南京市、无锡市、南通市、常州市,院校数量与GDP总量位次基本一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高度正相关,即其对于服务产业一体发展的贡献(表1)。
表1 2019 年各市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分布
公布名单显示,苏锡常3 市共有8 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其中3 所学校入选高水平学校建设,5 所学校入选11 个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共覆盖了45 个相关专业及主要应用型专业,还有依托区域强势产业而生的特色专业,基本对接江苏省打造制造业高地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比如,苏州围绕工业园区发展需要设置的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和相关专业;无锡围绕物联网技术创新区建设设置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和相关专业;常州围绕建设机器人产业园设置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群和相关专业(表2)。
表2 2019 年各市入选国家“双高”建设专业群和专业分布
实践表明,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及竞争力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高素质劳动力支撑,苏锡常吸引较多的技术技能人才在当地就业是最好的印证。江苏高校就业报告显示,苏州、无锡、常州高职院校的本地生源均仅占10%左右,但在当地就业的毕业生比例均达60%左右。2017 年,3 市高职院校毕业生本地就业率、在中小企业等基层服务的学生比例平均最高的常州市达80%以上;在500 强企业就业比例最高的苏州市达10.3%,且仍呈现上升趋势。这也反映了在苏锡常都市圈产业一体化背景下,高职教育唯有源源不断地向社会提供急需的高技能型人才,才能助力并支撑实体经济做大做强。
基于上述分析,与苏锡常相比而言,南通高职教育发展仍是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还存在一些不够适应的地方,两者的紧密度还不够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南通高职教育的改革相对滞后,对社会的新变革自我完善更新能力不强,一定程度上存在小富即安思想状况。由于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及人才储备比较薄弱,对市场的敏锐度不够高,特别是对科技前沿的专业设置相对滞后。苏锡常有3 所高职院校入选全国“高水平”学校建设,且入选的“高水平”专业群和相关专业基本对接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而南通没有学校入选“高水平”建设院校,入选的“高水平”专业群和相关专业也不能适应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发展趋势。南通是制造业大市,但在先进制造业及人工智能领域,缺乏前瞻的专业群布局和相关专业布点,目前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专业仍是空白,仅以计算机、自动化等专业延伸替代。
2018年江苏高校就业报告显示,近年南通高职毕业生留在当地就业的比例不足六成,低于苏锡常水平;40%以上的用人单位对南通3 所“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院校提出,人才培养要“强化专业实践环节”的建议,高于全省高职平均水平(38.6%)。这表明学校与社会生态关系不够紧密,企业对高职院校办学的参与和指导比较薄弱,用人企业往往被动地接受高职院校毕业生,院校培养体系不能让企业有效地参与到教学之中,同时企业视野的局限性也造成其不能有效地指导和体验教学,高职院校与大型企业未能形成良性互动的格局。缺少像苏南校企深度合作的成功案例。比如,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上海城建”共建了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推进现代学徒制,有效推动了建筑工程类专业转型升级,形成了产教融合发展良好生态及校企命运共同体。
南通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较为薄弱,不少科研项目是较低层次的重复。各院校基本关门办学、相互间较难充分交流、共建和共享有限的资源。在同一生态位上的竞争比较激烈,而对于较高层次的生态位上的考量和建设较为薄弱。2018 年江苏高校就业报告显示,用人单位对南通3 所“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院校毕业生“创新能力”满意度为84%至86%之间、“动手操作能力”满意度为87%至89%之间,均低于全省高职87.6%和90.3%的平均水平,表明南通高职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还不够紧密。特别是与苏南相比,在培养创业创新种子项目、孵化大学生领军型“双创”企业的能力方面仍显不足。比如,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活动,进驻企业成立创客中心,为企业研发产品,院校与企业实现共创共赢。
苏南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最前沿与核心区,南通高职教育发展全方位融入苏南是大势所趋、必由之路。
一是强化思想解放。“双高时代”和跨江融合都赋予了南通高职教育更为丰富的内涵,当前要深化学习苏州三大法宝、突破思想上的长江天堑,全面准确把握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要求、新使命、新定位,把职业教育摆在经济发展的全局、教育工作全局进行考量。二是完善制度机制。共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工作评价制度,有效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向苏南标准看齐,实现供需的无缝对接。三是深化改革发展。本着“教改”精神,深化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全方位变革,实现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对接,课程设置与产业一体化发展需求相适应,促进南通高职教育与苏南的一体化、同城化发展。四是加强品牌建设。学习苏锡常“双高计划”院校、特色专业群、精品课程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拿出新招实招,形成“定位准确、特色突出、优势明显、成果丰硕”的“一校一品”格局。
积极融入苏南构建校企、校地协同培养技能人才新场景。一是推动院校布局融入产业一体化。要引导其深度融入区域经济板块的主导产业,与园区和产业集群全方位合作,打好与产业抱团发展组合拳;要结合自身实际,明确重点服务领域和办学方向,错位发展、优势互补。二是引导院校建设特色专业群。要及时分析产业升级引发的职业快速迭代,对接新兴优势产业链,以组团融合方式供给产业链所需的技能人才;要精准对接数字经济、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发展需要。三是搭建产教深度融合载体。要推动产教融合型城市和企业建设,完善并落实“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要建立健全行业人才需求预测报告制度,搭建产教融合信息平台;要探索产教融合试点和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建设,拓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广度与深度,全力推行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等“双精准”模式,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对接,形成区域校企命运共同体。
在新冠疫情影响下,经济发展和就业的下行压力较大,但数字经济加快发展,为营造协同共享的双创生态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一是搭建双创协同育人平台。要以“互联网+”创业创新赛事为引领,促进平台对接,主动融入苏南智慧学习工厂等创新链条,实现与苏南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计划、专题训练营、大赛系统有效对接。要探索与苏南各类创新创业实验室,学生创新创业社团、众创空间、创业实训基地、大学科技园等精准对接。二是完善社会支持办学机制。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将高职院校双创教育与孵化基地建设纳入地方政府专项预算范畴。要建立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直接考察方式招聘机制,畅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兼职从教渠道。要推动地方政府、企业和投资机构合作,完善“双创+创投+孵化”的“0-1”双创生态链。三是优化区域政策环境。要为院校跨江融合提供同质化的环境和最有力的支持,建立有效的跨江协调机制、利益补偿机制,助推城市间的合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