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孙喆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节能环保劳卫研究所,北京 100081)
受沿线地形地质和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等自然条件的约束,川藏铁路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更加严格,绿色施工势在必行。铁路施工建设阶段周期长,涉及设计、采购、物流、施工等环节,供应链相关方多且杂,为确保供应链上厂家的绿色属性,提升资源禀赋和生态保障,建立绿色供应链以约束链上相关方遵守环保规则,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绿色供应链(Green Supply Chain)是在传统供应链的基础上,将全生命周期管理融入企业的生产经营,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理念贯穿于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运输、储存、销售、使用和报废的全过程,构建经济活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的上下游供求关系[1]。绿色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6个环节,即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物流、绿色销售、绿色消费、绿色回收。
绿色供应链与成本降低及环境绩效提升紧密相连,一方面绿色供应链将激励上下游企业创新生产工艺,选择更加节能环保的方式从而带动企业转型升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制造和环境成本;另一方面,绿色供应链会减少产品生产和运输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促进资源的回收和循环利用。
传统绿色施工概念界定普遍引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下简称“住建部”)2007年发布的《绿色施工导则》(建质〔2007〕223号),文件指出绿色施工是在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传统绿色施工的定义注重资源节约,绿色供应链施工在绿色施工的基础上延展了适用范围,将施工过程中涉及的利益相关企业均纳入供应链的考核范围内,而非局限于施工企业[2]。基于绿色供应链的施工需要政府、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上下游企业的共同协作实现,主动进行信息共享,降低施工成本和环境破坏,从而带动供应链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川藏铁路贯穿川西高原和藏南山地,该区域生态环境敏感脆弱,需要从原材料的采集和运输到施工建设、废物处置等全生命周期分析施工过程。根据绿色供应链的6个环节,结合川藏铁路施工建设特色,将川藏铁路绿色供应链施工归纳为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物流、绿色施工和绿色回收。图1概括了川藏铁路绿色供应链施工的基本流程图。
图1 川藏铁路绿色供应链施工流程
设计是施工的前提和基础,铁路建设规模大、周期长且不易改造[3],通过统筹规划项目全生命周期,可以最大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绿色设计是以环境和资源为核心,从可持续性的角度考虑项目的每个环节。在绿色设计过程中,需考虑线路方案走向、选位选址、建筑规模及工程材料的选用,相关设备设施和配套产品的结构做到轻量化、易回收、易包装运输,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损耗,提出合理的回收处置方案。川藏铁路绿色设计应消除对环境潜在的负面影响,既能适用于铁路沿线大高差的地貌、复杂活跃的地质构造、频繁强烈的地震、混杂多变的地层岩性,高寒恶劣的气候、高应力场及高温热水等地质特征[4],又能充分减少能源、水资源浪费及对动植物、土壤等生态的影响。
采购是供应链的初始环节,绿色采购会影响终端设施设备的绿色属性,在整个供应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采购前对产品进行检测,确保通过环境和节能产品认证。此外,在碳中和政策背景下,绿色采购应考虑铁路建设期的碳排放量,据世界银行报告测算,铁路建设阶段产生的碳排放主要源于水泥和钢材的使用[5],应从采购层面建立产品碳足迹体系,推进产品低碳化。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工程设施设备的需求量巨大,在铁路建设中应严格把控水泥、钢筋、石材、砂浆等原材料的采集质量。因川藏铁路桥隧比为80%以上,会产生大量的隧道洞渣,科学合理使用机制砂等后加工材料将既有助于弥补资源不足的问题,也减少了环境影响。混凝土采用集中生产供应便于标准化管理,也有助于控制空气污染,减少扬尘和用水量。遵循就地取材原则,优先选择川藏地区合格的原材料供应厂商,减少因长途运输产生的污染、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川藏铁路设备采购方可对采购商品的制造厂商进行监督,企业在生产铁路建设所需设备过程中对绿色供应链相关活动进行检测和控制,制定污染防控措施和应急预案,明确现场有害物质监测的项目、内容、要求和程序,记录用水、用能、材料,以及废气、废水等污染物的排放。
企业生产的物资设备需要通过运输工具送往施工现场,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会造成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川藏铁路地形地势具有山高坡陡的特点,物资运输难度大,依赖于铁路或公路等陆路大宗货物运输方式。公路运输使用汽油产生温室气体排放,相对公路,铁路能效水平高、碳排放量少。运送至林芝及雅安的物资以铁路运输为主,雅安至林芝段将全部依赖公路运输,可以增加新能源货车使用比例,减少过度包装,以有效保障绿色物流的实现,降低环境污染。
绿色施工是川藏铁路绿色供应链中的主体环节。建立和完善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和制度,制订适用于川藏地区的环境管理计划及应急救援预案;将施工作业严格控制在铁路征用地范围内,杜绝乱挖滥弃,在施工便道及临时设施场地开挖过程前,剥离并集中存放表层土,工程完工后再用于迹地恢复;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制定和执行节材措施;根据川藏地区的水资源和能源状况,制定节水和节能措施,除节约用水外,还应考虑施工废水处理和回用问题,减少新鲜用水量。川藏地区水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丰富,其中西藏自治区总储量均位居全国第一且分布比较集中[6],利用水电和光伏发电等技术可解决大部分非牵引电力供应问题,铁路建设期间应提升可再生能源比重,合理优化各类别能源使用比例。川藏铁路途径多个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和地质公园,黑颈鹤、雪豹等高原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联合科研院所和动植物保护协会共同制订野生动植物保护方案,杜绝滥杀乱砍。工区所有临时裸露地面采用覆盖并及时进行绿化,防止扬尘,减少水土流失。
川藏铁路建设会产生固体废弃物,如建筑渣土、生活垃圾、废弃的施工材料等。固体废弃物处理不当会对生态、土壤、水源、景观等造成污染,开展分类管理、合理回收利用将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垃圾处置量。此外,施工便道铺设、电力配套规划等采取永临结合,可有效降低物资浪费、提升工程价值。
我国绿色评价体系主要包括:2011年住建部发布的《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 50640—2010),从环保、能源、水资源和土地等方面制定了绿色施工指标体系;2019年住建部新编发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对建筑绿色性能进行评价;2015年国家铁路局发布了《绿色铁路客站评价标准》(TB/T 10429—2014),该评价体系以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为基础,结合铁路客运站工程特点,适用性较好,评价体系较为成熟,可指导铁路客运站实践绿色发展理念[7]。
国内外绩效评价体系基于国情和行业的差异,会设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绩效评价体系通常指政府或企业依据设定的绩效目标,对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和公平性进行客观公正的测量、分析和评判[8]。供应链环境下的绩效评价是针对链上各相关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合作关系整体的分析评价,铁路绿色供应链施工绩效评价是依据铁路施工重点内容,将相互联系且能够说明绿色供应链的各个指标,科学地加以分类和组合而形成的体系,反映了铁路及铁路所在区域的综合状况和变化进程,可以从总体上协调铁路建设项目与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铁路建设项目和区域绿色发展。绩效评价指标设计的标准基于SMART原则,即明确性(Specific)、可测量性(Measurable)、可接受性(Attainable)、合理性(Relevant)及时效性(Time-bound)。
绩效评价主体由川藏铁路供应链上相关企业开展或由政府将工程作为整体进行评价。企业开展评价更有利于发现自身不足,但无法全面深入了解川藏铁路全线的绿色供应链实施情况。政府可以凝聚各方力量,将供应链内企业间的业务流程统一为整体分析,但评价成本较高。川藏铁路绿色供应链施工绩效评价体系框架的设计,从企业角度开展评价,参考了我国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标准[9]、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10]及铁路部门有关绿色铁路发展的相关文件,同时考虑川藏铁路的地质及气候等特性,以充分反映绿色供应链在川藏铁路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
基于绿色供应链的施工管理是对铁路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体现,促进川藏铁路建设产生显著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
(1)环境效益。绿色供应链的核心目的是优化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负担。环境效益包括提高空气质量、改善水资源、优化能源消耗结构、生态环境修复等,如机制砂的使用和混凝土集中供应将缓解砂石料资源短缺问题,防止扬尘和空气污染;川藏铁路穿越雅砻江、金沙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我国重要江河源头,对水源地的保护将切实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利用川藏地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最大程度减少碳排放和大气污染;川藏铁路受社会广泛关注,当地政府将严格监管,进一步保护野生动植物、防止对动物猎杀,避免破坏地表植被,减轻施工过程中的噪声振动、废渣废料对景观的破坏。
(2)经济效益。基于绿色供应链进行施工管理的关键因素是该模式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是推动企业持续应用的原动力。对于供应商而言,回收利用可再生材料减少原材料的开采成本;施工企业将提升产品使用质量,降低物资损耗,提高产品使用寿命,减少线路和建筑维修保养频率,从而降低雇佣人工成本。
(3)社会效益。川藏铁路备受瞩目,实施绿色供应链施工不仅塑造企业良好形象,传达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更重要的是体现国家对生态环保的高度重视。国际社会将环境保护作为衡量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川藏铁路的良好示范将提升我国铁路影响力和综合实力。
将绩效评价框架设计为3个层次,第一层是川藏铁路实施绿色供应链施工评价总体层,第二层包括经济效益层、环境治理层和社会影响层,第三层是在第二层基础上细分的20项指标。川藏铁路实施绿色供应链施工绩效评价框架如图2所示。
图2 川藏铁路实施绿色供应链施工绩效评价框架
经济效益层是判断绿色供应链施工的经济合理性,确保项目可持续发展,包括4项指标:净现值(NPV)、内部收益率(IRR)、资产负债率和净现金流量。
环境治理层从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节能环保监测和信息化技术利用,土壤、建材、水资源、能源、生态环保等方面落实程度制定指标,包括12项指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节能环保监测技术、节能环保信息化程度、土石方综合利用率、扬尘污染治理落实率、当地建材使用率、水污染处理达标率、可再生能源使用率、再生循环材料使用率、水土流失治理程度、林草植被恢复率和保护区保护落实措施。环境治理层是绿色供应链施工绩效评价的核心环节和重点评价分析内容。
社会影响层主要考虑绿色供应链施工对企业及公众造成的影响,包括4项指标:企业竞争力排名、公众环保认知程度、环境信息公开透明度和沿线居民满意度。
川藏铁路建设面临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高标准要求,从源头控制能源资源的损耗,减少环境污染,鼓励循环利用可再生资源,将助力川藏铁路绿色施工。结合川藏铁路工程特点,研究提出的基于绿色供应链施工绩效评价框架,可为川藏铁路开展绿色可持续施工提供理论方法。由于川藏铁路项目建设工期长且涉及供应链企业多,绩效评价的指标设定、决策分析和具体实施过程复杂,后续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做更详细深入研究,以进一步完善其理论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