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刚,陈开平,卢丽娟,徐 曙
(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新洋分公司,江苏 射阳 224314)
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新洋分公司隶属于江苏农垦,地处黄海之滨的盐城市射阳县境内,属沿海平原地区,该区为季风性气候兼带海洋性气候特征,耕地面积近4 000 hm2,土壤为沙壤土。2020年新洋全场小麦平均实际产量622.0 kg/667 m2,达到了当前各大麦区公认的超高产水平[1-2]。淮麦33高产攻关田经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和江苏省农业推广总站有关专家实打验收2 320 m2,获单位面积产量827.5 kg/667 m2,改写了江苏省小麦单位面积产量纪录。
据国家统计局(NBO)数据统计及2020年7月15日公告,江苏省小麦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240万hm2左右,近6年(2014—2019年)平均产量占全省粮食作物产量的35.41%,仅次于水稻(53.19%)。2020年夏收再创新高,以降幅0.28%的面积实现增幅为1.27%的总产,为全省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当前小麦超高产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群体特征,但其受品种产量潜力、生长环境所制约,在土壤肥力、气候条件等影响下,小麦群体的最佳结构是因地而异的。本文就新洋分公司近几年的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总结,以期为黄淮麦区小麦超高产栽培的大面积推广提供参考。
新洋分公司建立了“适宜穗、增粒、增质量”的平衡增产模式,坚持“高效、高质、高产、控本”的思路,实现绿色高效的“双减”目标。以“平衡施肥、高标准沟系”贯穿小麦整个生育进程,通过“适期抢播,适期适量苗”获得适宜穗数,拔节-孕穗期促进小花分化提高结实率,齐穗期后喷施叶面肥保粒增质量。
栽培上以“足穗防倒”为核心,以“精确定量栽培”为主线。植保上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策略,针对性地做好绿色防控,打早打小打好,避免病虫草为害。农机农技上依靠科技创新,采用侧位施肥、无人机、GPS卫星定位、自动导航驾驶系统等新技术,为新洋分公司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受水稻后期搁田断水、穗期肥料运筹及灌浆结实期气候影响,2017—2019年半冬性及春性小麦种植面积比例不断调整,比例接近1∶9(表1)。2019年秋播因茬口调整,故增加半冬性品种的种植比例至32.4%,在10月15—25日选择了淮麦33和淮麦46等具有超高产潜力的半冬性小麦品种进行播种,充分发挥其220~230 d长生育期的优势。在10月25日至11月7日选择了扬麦23、扬麦25和宁麦13等早熟春性小麦品种,充分利用茬口优势、气候因素并为下茬水稻高产奠定基础。
表1 2015—2020年小麦主品种产量表
由表2可知,与2019年相比,2020年小麦穗粒结构表现为“两增一减”,即每穗实粒数与千粒质量增加,穗数减少。总体表现(各年份平均)为:穗数34.4万个/667 m2,减少了1.2万个/667 m2;实粒数40.2粒/穗,约增1.6粒/穗;千粒质量49.2 g,增2.9 g。其中,半冬小麦比2019年增产91.9 kg/667 m2,主要表现为穗数、实粒数与千粒质量均增加,即穗数增0.7万个/667m2,实粒数增2.0粒/穗,千粒质量增1.6 g。春性小麦比2019年增产56.2 kg/667 m2,主要表现为实粒数与千粒质量增加,即实粒数增1.1粒/穗,千粒质量增4.2 g。
表2 2019—2020年小麦穗粒结构比较
由表3可知,2020年小麦播量低于2019年,基本苗也有一定的下降,半冬性小麦播量平均降1.6~2.6 kg/667 m2,基本苗降4.7万~5.6万株/667 m2;春性小麦播量平均降1.2~1.5 kg/667 m2,基本苗降3.9万~4.9万株/667 m2。因2020年播期提前且秋播质量高,虽播种后长期无雨、土壤墒情不足,小麦生长受到抑制,但入冬后雨水增多、气温偏高,无明显越冬过程,导致小麦前期受抑后期补偿生长明显。从越冬茎蘖数、高峰苗和单株成穗数来看,较2019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受2—3月冻害影响,在成穗数方面,半冬性小麦几乎不受冻害,平均增3.6万~4.8万个/667 m2;春性小麦受冻害影响大,平均降2.1万~2.2万个/667 m2。
表3 2019—2020年小麦主要品种成穗情况
2020年灌浆期的温光资源充足,拔节孕穗肥施用适期、足量,再加上赤霉病防治阶段兼用多遍、多种、大中微量元素叶面肥喷施,大幅增加了小麦千粒质量,这也是产量实现历史突破的重要原因。由表4可知,淮麦33的2020年千粒质量较2015—2019年平均增6.1 g,较2019年增2.7 g;淮麦40的2020年千粒质量较2017—2019年平均增4.8 g,较2019年增1.4 g;扬麦23的2020年千粒质量较2016—2019年平均增7.0 g,较2019年增3.5 g;扬麦25的2020年千粒质量较2018—2019年平均增6.0 g,较2019年增4.6 g。
根据当前农机具配套、土壤墒情、作业流程等,确定耕、耙、旋、播、开横沟等作业标准。
2.1.1 耕地。推广双向翻转犁,坚持适墒耕翻,耕深达25 cm以上,深浅一致,耕幅不超过1.85 m。确保不重不漏、接垄准确、开闭垄少、覆盖良好、到头到边到角、地头整齐。
2.1.2 耙地。坚持重耙,深度为15~18 cm,耙深浅一致,耙幅不超过3 m。如果采用交叉耙,标准田块(长960 m左右、宽42 m左右)作业要有7~9个弯,确保地表平坦、表层土壤疏松、不漏耙、到头到边、碎土均匀一致。耙完后要绕田头和田埂一圈收边,确保田埂边与大田平整一致,无垄台或沟,耙后有松软的表层和适宜的紧密度。为推广和配合正反旋播种机,另实行联合整地,有“松、深、平、齐、碎”5字标准。松:作业后土壤表层疏松,达到上松下实;深:耙深达到农艺要求;平:耙后土壤地表平整,无垄沟、无土堆,无碾压现象;齐:地头地角耙整齐,不漏耙;碎:土壤细碎,耙后地表平坦,起到以耙代旋的作用。
2.1.3 旋耕。旋耕机犁刀规格符合要求且齐全。根据田间土壤干湿程度及时调整作业速度,作业速度不大于5.0 km/h,作业深度14~16 cm,及时清理旋耕机刀轴所裹杂草、确保不重不漏、到头到边到角,做到碎土良好、地表平坦、表层土壤疏松。
2.1.4 播种。在保证耕、耙、旋等农机作业质量前提下,采用GPS“一体化”开沟器播种机或双旋播种机,确保单口排量偏差不超过±2%,亩播量偏差不超过±3%。播种机保持6.0 km/h以内匀速行驶,不重不漏,接垄准确,杜绝大小行,到头到边,地头整齐。搭配限深装置,播深一致,应控制在2~3 cm,误差不超过±0.5 cm,覆土良好。播种时竖沟上口宽30~35 cm,下口宽10~12 cm,深度22 cm以上。
2.1.5 开横沟。播后及时开横沟,上口宽25~30 cm,底口宽12 cm,深25 cm,间隔40 m以内,低洼地段间隔20 m以内。
2.1.6 施肥。机械抛肥作业时按对应条田标准施肥量上肥,选择合理作业路线及速度,并根据条田宽度及时调整导肥板长度,抛洒均匀一致,到头到边,少重不漏,严禁作业中不停地调整下肥量。同时注意检查抛肥盘上导肥板是否磨损严重,应及时换新且在作业时注意动力输出,要禁用高转速。
2.2.1 土壤改良。以现有的高标准农田为基础,重点结合机械化深松深翻整地、秸秆全量还田和保护性耕作等配套技术,通过合理轮作倒茬,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特别是近20多年来的秸秆全量还田,使得当地土壤的供肥、保肥、保水、缓冲、宜耕等性能得到极大加强,有机质含量已从20世纪90年代的11.7 g/kg上升至当前的25.1 g/kg,达到了GB 9834—1988《土壤有机质测定法》国家标准三级。
2.2.2 适时断水争茬口。秋播工作突出一个“抢”字。多年实践表明,在当前稻麦轮作方式及主推品种生育特性下,一是要在水稻移栽结束加固两遍腰埂和加深丰产沟,丰产沟深度在20 cm左右,及时清理低洼塘,在整个水稻生产管理期间便于上水、利于排水,为晾搁田工作打下基础;二是要有计划断水,确保在11月5日前收割结束。
2.2.3 优化品种布局。以周年高产为前提,以适宜当地的高产稳产中弱筋小麦为主导,兼顾抗病、耐肥、抗逆等,选择品种。当前半冬性小麦以淮麦33、淮麦44、淮麦46为主;春性小麦以宁麦13、扬麦23、扬麦25为主。
2.2.4 浸种催芽。浸种催芽原本是一项“晚中争早”的应变措施,可高效利用晚秋有限的温光资源,加快晚播麦出苗速度,促进晚播麦能够壮苗越冬,但在生产实践上,全面推广浸种催芽后播种(露白即可),可提前2 d左右出苗,有利于争早苗、全苗、壮苗,并在播后如遇大雨能提高成苗率。一是当地半冬性小麦10月26日开始、春性小麦11月1日开始均采用浸种催芽;二是浸种要控制吸水时间,时间长短因品种、温度而异,吸水量要控制在种子质量的25%~30%;三是播种前12~24 h将种子晾干后播种,播种时以吸足水不露芽为好。
2.2.5 建立适期适量苗。根据小麦的品种特性,确定适宜的播期,设置合理的基本苗(表5),在播前采用浸种催芽技术,在播种时采取精确定量播种技术提高播种质量,确保播种深浅一致,落籽均匀,达到早苗、全苗、匀苗、壮苗的要求。
表5 小麦基本苗设置表
2.2.6 科学肥料运筹。遵循“重施磷肥、巧施钾肥、适当降低氮肥、根外喷肥”的原则。新洋分公司多年来与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现代农业研究院密切合作,围绕测土、配方、配肥、供肥和施肥等环节,依据土壤养分状况、供肥水平、小麦各生育期需肥规律,形成了一套科学高效的施肥模式,并根据品种特性、群体、叶色等对肥料种类、施肥时间、施肥量进行调整,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和施肥效果。2020年重点工作之一便是在拔节孕穗期根据不同冻害程度,结合穗肥增施尿素作恢复肥,为超高产下的保穗增粒增质量奠定基础。在小麦穗期结合病虫防治,利用尿素、细胞酶、绿农素、磷酸二氢钾等多种叶面肥进行叶面喷施,一生喷施4~6次,在补充养分和水分的同时,延长叶片功能期,兼具抗旱、抗干热风等能力。
2.2.7 病虫草综合防治。以病虫害预测预报为基础,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实施绿色防控技术、机械除草技术、植保航化技术等绿色植保技术,严禁使用高毒性农药,推广应用高效、长效、低毒农药,进行简化植保试验,建立农药减施技术规程与标准。
2.2.7.1 种子。所有种子全部用拌种机进行拌种[3],拌种前一定要做好晒种和选种工作,去除草种子,并做好种子发芽率,根据种子数量、药量、水量、时间等精准计算用药量,操作规范,不得随意减少用水量和加大药量,以免影响药效和出苗率;保证均匀度,确保红种率在99%以上。所浸麦种在捞起爽水后,催芽前进行拌种,拌麦种后一定要堆闷3~4 h,晾干及时播种。
2.2.7.2 大田。一是杂草化除。根据各田块杂草发生种类、密度及农田草相演变规律,制定防除措施。目前新洋分公司麦田在播后苗前以封闭化除为主,茎叶化除为辅。二是病虫防治。针对冬前的蚜虫和麦圆蜘蛛,返青拔节期的白粉病、锈病和蚜虫,孕穗抽穗期的白粉病、锈病、赤霉病、黏虫和蚜虫,在最佳时期综合考虑成本选用防效好的药剂,避免各种病虫草的为害[4-6]。
2.3.1 同品种补种。一是播后及时盖露籽,提高成苗率;二是出苗后及时查苗补缺,做好两头四边八角的补种工作,补种要求同品种浸种催芽补种,做到边角与大田生长同步一致。
2.3.2 捉“黄塘”促平衡。一是目前新洋分公司推广的抛肥机为后置双盘不锈钢抛肥机,该机机动性好,有手动拉线控制肥量及开关装置,并有边界施肥、定量施肥等功能,但在当前的技术水平下,边界施肥效果有待提高,单幅边界得肥量低于中间。新洋分公司每半个条田均为双幅作业宽度,在单幅中间得肥多、双幅接垄处得肥多的双重作用下,致使条田上下水口边埂附近的肥量偏低。二是考虑到条田边行的边际效应:第一边际群体遮阴少、光照充足;第二边际通风好、湿度较小,能够减轻某些病虫害的发生;第三边际小麦根系范围大、发育旺盛,往往能够获得比条田内部更好的生长条件,有利于个体的发育。因此大田每普施一遍肥料,边行同时用背负式电动施肥机进行等量补充,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边行优势,促进大面积平衡增产。
2.3.3 拾边地种植。随着近几年稻麦周年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提升,除天气、品种等因素外,常规手段已逐渐难以继续维持增产,因此新洋分公司立足现实,利用防风林、积土堆、新做田埂及其他可利用零散田块进行种植,提高土地利用率,并培肥地力,为机插稻营养土提供了来源,极大降低了稻麦周年成本的同时,提高产量和效益,实现双赢。
2.3.4 抗逆减灾。主要是针对本地区小麦生产中常出现的干旱、渍害、冻害、后期高温逼熟、倒伏以及因特殊气候造成的晚播等灾害,应及时采取抗逆应变技术。
2.3.4.1 干旱与渍害。播后即做好机械开沟工作,并及时清沟理墒,开好排水口,保证田间沟系畅通,搞好外三沟灌排水设施,确保本地区特殊的干旱季节能及时灌水(洇水),常年的多雨季能及时排水,雨止田干。
2.3.4.2 冻害。小麦受冻后应根据冻害程度增施恢复肥[7]:当地易受春季冻害影响,因此立足常年,原则上主茎幼穗冻死率在10%以上、每增10%结合穗肥增施尿素1.5~2.5 kg/667 m2。
2.3.4.3 高温逼熟。一是适时播种;二是合理密植,培育壮苗,提高小麦抗性;三是后期叶面喷肥,在小麦生育中后期出现干热风可及时喷施磷钾动力、绿农素、细胞酶等叶面肥,提高植株抗逆能力[8]。
2.3.4.4 倒伏。目前新洋分公司主要选用25%多效唑SC和矮壮丰AS作为化学调节剂,其具有促进茎蘖两极分化、增强茎秆弹性的作用[9-10]。为了减少倒伏风险,可在小麦5叶1心、拔节前7~10 d或拔节初期用矮壮丰AS 60~80 mL/667 m2进行2次基部化控,特殊品种或群体过大则在第1遍化控用25%多效唑SC 30 mL/667 m2后,继续用矮壮丰喷施,禁止穗颈节化控。
小麦生产是一项“一播定全年”的农业活动,俗话说“七分种,三分管”,秋播是关键。通过当地多年实践经验的探索,建议如下:一是要根据周年高产要求,在早播的前提下选择适宜当地的较长生育期小麦品种,搭配较短生育期品种,突出生育期优势,保证大面积生育进程和季节同步;二是要提高秋播质量,重视从收割秸秆粉碎至播种后开横沟的各项作业流程,配合浸种催芽和适期适量苗等措施,实现早苗、全苗、匀苗、壮苗,为当地最佳的群体结构奠定基础;三是重视高标准沟系的建立,涝能排水降渍,旱能洇水促长,提高根系活力,在小麦生育后期增粒增质量;四是科学的病虫草害综合防治,采取积极、绿色、高效、规范的防治措施,重视前期种子处理和封闭处理,压低杂草和病原菌基数,降低其抗药性;五是重视精细管理工作,利用农闲时间,及时对田间出现的“大天窗”和断垄地段以同品种浸种催芽补种,并在关键生育期对基本苗不足的和由渍害、冻害等原因造成黄苗僵苗的地段适当增加肥料用量,力争大面积平衡增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