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芳芳
(1.福建农林大学 金山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2.福建农林大学 农村发展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2)
随着林业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产业效益提升等问题成为林业研究的热点。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应在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探寻林业可持续发展方式。根据中国知网计量可视化分析结果,2000年以来,以“林业碳汇”“林业生态”“森林旅游” 等为主题词或关键词的文献数量明显增加且呈不断上升趋势,相关研究拓展至“林业发展模式”“多功能林业” 等领域。可以说,“多功能林业” 理念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且在指导林业产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总体而言,学者多从林业某方面功能发挥的角度对林业发展进行研究,如:从传统的经济功能方面看,张爱美等通过对贵州省林业产业地位变动进行分析[1],刘铁铎等采用动态偏离-份额模型对林权改革期间东北三省林业产业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增长构成等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2],提出增加林业固定资产投入、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等提升林业产业发展效率的观点。从林业生态功能方面看,森林碳汇方面的研究较为集中,管清成等采用分布式测算方法对吉林省白石山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评估[3];赵敏等通过研究上海崇明岛森林资源发展特征,对森林碳汇价值进行评估[4];李小春等[5]、张译等[6]用灰色关联法对森林碳汇价值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从森林旅游功能方面看,兰思仁等在系统梳理我国森林旅游发展历程基础上,总结出森林旅游发展在资源保护、市场需求、机制创新等方面的有益经验[7];邹芳芳等进行了“林业-旅游” 生态产业链构建,以满足产品和服务维度的需求[8];随着森林旅游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从农户参与[9]、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10]等视角将森林旅游开发研究触角不断延伸。随着产业融合理念的发展,学者注重从多功能森林经营理念[11]、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12-14]等综合视角对如何发挥林业多种功能作用进行研究。本研究认为,有必要从涵盖林业生产、生态、休闲以及文化等多方面功能的视角对林业进行研究,以实现林业的总体效益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
根据林业多功能发展的内在要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考虑以下4 个方面因素。
一是生产功能。按照《中国林业和草原统计年鉴》的统计口径,林业产业总产值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5]。其中,涉及林业生产功能的第一产业包括林木育种和育苗、营造林、木材和竹材采运、经济林产品的种植与采集、花卉及其他观赏植物种植、陆生野生动物繁育与利用等内容;第二产业包括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苇制品制造,木、竹、苇浆造纸和纸制品,林产化学产品制造,木质工艺品和木质文教体育用品制造,非木质林产品加工制造等内容。
二是生态功能,森林具有固碳释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调节气温、改善气候、吸尘杀菌以及保护物种、保存基因、维持生物多样性等作用,是构成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三是休闲功能,按照《中国林业和草原统计年鉴》的统计口径[15],依托天然林地、湿地、人工林场、林果园等资源发展的景区、公园,开展野营、观光、探险、疗养等活动,使得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方面的价值不断彰显,成为林业产业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6]。
四是文化功能,花卉、林木等植物种植资源及其衍生的生产、生活技术和知识[17],在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带动林业文化开发利用的宏观背景下,成为现代林业多种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分析,本研究构建的林业多功能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包括4 个一级指标和13 个二级指标。
表1 林业多功能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表
在收集《福建统计年鉴(2019年)》《福建省林业综合统计年报(2018年)》以及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福建省)数据①的基础上,参照国家林业行业标准(LY/T 1721—2008),采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等方法进行换算、整理。
聚类分析的核心思想在于,根据初始样本(或指标)之间的距离进行相似程度判断,将距离相近的样本进行合并,所产生的新类再与距离相近的样本合并,直至形成一个能完全覆盖全部样本的大类为止[18]。本研究运用SPSS 25.0 软件,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福建省林业多功能发展进行聚类分析。主要步骤包括:进行数据无量纲化处理和计算指标间距离并生成聚类谱系图。其中,数据无量纲化处理结果如表2所示。聚类算法的选择取决于数据的类型、聚类的目的,本研究采用目前学术界进行产业经济分析常用的聚类算法进行分析,以离差平方和为区间度量标准计算指标间距离[19],所生成聚类谱系图如图1所示。
表2 福建省林业多功能发展标准化数据表
图1 福建省林业多功能发展聚类分析谱系图
根据聚类分析谱系图,结合福建省9 地市林业产业的资源禀赋特征,总体上可将9 个地市划分成民生林业区和生态林业区两大类。结合各亚类的特征,进一步将民生林业区细分为林产品生产主导区(包括南平和三明) 和林业休闲旅游主导区(包括泉州、厦门和福州);将生态林业区分为林业生态文化主导区(包括龙岩、宁德和漳州)和林业生态加工主导区(包括莆田)。
在将福建省9 地市分成4 类区域后,根据各分区的林业产业发展情况以及林业多功能发挥过程中涉及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等影响因素[19],对各分区的功能定位与建设重点进一步探讨如下。
(1)林产品生产主导区
作为福建省商品林主产区,据福建省林业综合统计年报(2018年)数据显示,南平市和三明市林业第一产业产值之和占福建省林业第一产业产值的比重为34.24%,林业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为37.18%。以生产和加工林业生态产品为主导,是该区域的主要特征。依托丰富的林业产业资源,该区域林业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价值表现突出,在福建省排名处于前列。自2011年“生态产品” 的概念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首次出现以来,随着国民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态产品需求量不断加大,与供给不充分间存在着矛盾[20]。因此,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作为福建林产品主产区,南平市和三明市应注重发展林业生态产品,加大森林生态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力度,立足于油茶、锥栗、毛竹等区域特色优势林竹产品,以生态、环保、绿色、健康、安全为要求,进行林产品的种植和采集,并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
(2)林业休闲旅游主导区
从2018年的森林覆盖率、林地面积和林业第一、第二产业产值看,泉州、厦门和福州在福建省的排名较靠后,而林业第三产业产值占林业总产值的比重排名则较靠前,呈现出典型的林业第一产业资源有限,林业第二产业资源带动效果一般,而林业休闲功能表现突出的特征。我国自1982年建立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开启森林旅游发展探索以来,依托森林资源发展休闲旅游业历经近40年的实践检验,对林业产业发展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21]。因此,泉州、厦门和福州等地林业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将林业产业投入朝建设森林旅游基础设施方面倾斜,注重扶持森林公园和森林人家建设;还应注重加强森林旅游市场拓展,注重拓展生态林产品品尝、林竹产品加工体验、森林研学、自然教室、森林康养等多种形式活动,开发林业休闲旅游路线。
(3)林业生态文化主导区
从福建省生物廊道建设与保护的区域看,龙岩、宁德和漳州这三个城市位于闽东鹫峰山、闽南博平岭山脉、武夷山脉南段、闽西玳瑁山脉等核心区域,林业生态功能的发挥具有战略意义。从2018年林业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看,这三个城市的林业生产和休闲功能均居于福建省中下游水平,而生态功能价值在福建省排名分别为第三、第四和第五,居于中上游水平。因此,可将龙岩、宁德、漳州的林业产业定位于发挥林业生态功能,一是重点打造龙岩市长汀县水土保持科教园、宁德市闽东“摆脱贫困” 文化园、漳州“生态+” 文化园等主题林业生态文化园区,重点挖掘宣传林业生态文化内涵,展示林业生态文化相关建设成果,引领福建省林业生态文化建设;二是加大林业科普基地建设力度[22],与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和中小学生研学实践相结合,成为林业生态文化传播的载体;三是注重开发龙岩斜背茶、武平绿茶、蕉城柳杉、福鼎白茶、霞浦荔枝、漳州凤凰山古荔枝林、云霄古茶园等全国农业文化遗产中的林果类文化遗产的生态文化价值,推动林业文化发展的同时,带动林业旅游和休闲服务业发展。
(4)林业生态加工主导区
据福建省林业综合统计年报(2018年)数据显示,莆田市第二产业涉林产业产值为416.83亿元,占莆田市林业总产值的87.18%。莆田“仙作” 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林产加工等产业集群业已成形,可在推进林竹加工企业提质降耗以实现绿色转型,采用环境友好、可持续的绿色技术对传统林竹产品加工流程进行改造升级,提升企业绿色生态林竹加工品的生产能力和绿色林竹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等,为全省林业生态加工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多功能视野下的福建省林业发展研究,不再以单一的林业产业产值为衡量产业发展水平的指标。本研究通过构建涵盖林业生产、生态、休闲以及文化等多方面功能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福建省林业多功能发展水平进行实证研究,并通过聚类分析法,根据聚类区域不同林业功能表征,确立侧重点有所不同的林业发展功能定位,有利于实现福建林业产业总体效益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具有福建特色的林业产业发展道路。
注释:
①根据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工作安排,每4年进行一次,福建省目前最新的数据为2018年进行的福建省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为保持统计数据在年份上的一致性,均以2018年数据作为数据分析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