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期教材建设的思考

2021-07-15 02:44杜丽娟
出版参考 2021年6期
关键词:教育出版教材建设

杜丽娟

关键词:教材建设 教育出版 教材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材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教材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建设什么样的教材体系,核心教材传授什么内容、倡导什么价值,体现国家意志,是国家事权。”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人民教育出版社部分离退休老同志回信中,对教材编研出版工作提出殷切期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希望人民教育出版社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弘扬优良传统,推进改革创新,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設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习总书记的寄语,充满了对从事教材建设工作者的信任与鼓励,充满了对教育和教材建设事业的高度重视与殷切期望,充满了对教材发展新形势新任务和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对新时代我国教材建设的最新要求,是我们大力加强教材建设的根本遵循。

一、当前教材建设存在的瓶颈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我国教材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国家层面成立了国家教材委员会,教育部成立了教材局,在研究方面专门组建了课程教材研究所等;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学校选用境外教材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对教材建设的重视程度,可以说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与此同时,我们依然要直面教材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瓶颈,要积极加以解决,不断推动教材建设健康发展,构建党和国家需要、人民群众满意的教材体系。

(一)教材建设的基础性研究有待加强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教材的基础性研究直接决定着教材建设的科学性与教材质量的高低。当前,我国教材建设中存在着重建设、轻研究的现象,在教材基础理论、历史发展、实践应用、国际比较、前沿发展等方面缺乏全面系统和科学深入的研究,教材基础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对教学实践和教育教学的未来发展缺乏有力的指导。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教材建设十分关心,很多人发现以前的学习内容在下一代的课本上见不到了,语文课文、古文发生很大变动;英语音标教学内容大幅削减,导致初中生对英语音标了解甚少,发音不准,影响英语的听读水平,很多家长只能给学生报课外班补习。

当然,这里有与时俱进和见仁见智的因素,但这些都与教材建设基础性、前瞻性理论研究匮乏和滞后有很大关系。目前,在我国教育学中,教材研究不像课程论、教学论和教育心理学等,还没有独立的学科地位,而是属于课程论中的研究方向;在师范类院校中,尚未设置教材学专业,教材学也非博士、硕士、学士授权学科。这与长期以来认为教材研究只是具体工作研究,而非学科研究和需要提升到基础理论研究层面的学科领域的错误认识有关,这与教材建设的战略地位与历史使命十分不相称。

(二)教材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有待加强

教材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核心宗旨是为人才培养服务,必须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学科体系等相适应、相匹配,教材体系结构和知识结构要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时代性和前瞻性;教材内容组织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知识学习的基本规律;教材内容要具有通用性与共识性。教材建设应科学设计、系统安排、整体规划、全面协调,使不同学段的教材纵向彼此衔接精准,不同学科之间教材横向相互配合补充。

目前虽然我国形成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教材建设和课程管理体系,但三者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总体要求对课程设置及课程标准制定,以及教材建设进行整体规划还有待加强。基本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制定等科学性、合理性仍需进一步提高,国家、地方与学校三级教材建设和课程设置的管理权限范围与责任义务边界仍需进一步划分与明确,确保三者之间的权责有机衔接、有效配合。

此外,教材建设发展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在时代性和前瞻性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时代发展带来知识爆炸式增长,要求教材内容不断反映知识的迭代更新与边界扩张。在教材的载体方面,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人际交流方式的改变,传统的纸质教材、课堂教授、实体教具等,越来越无法适应信息化时代教育的发展需求,在此方面,教材建设是被倒逼发展前进的,但总体来讲,落后于时代发展步伐。

(三)教材建设人才队伍有待加强

高质量的教材建设需要高质量的教材建设队伍支撑,一支政治合格、专业精深、本领过硬的专业化、职业化教材建设队伍,是任何时代教材建设的基本保障。当前,我国教材专业化程度较低,专业研究机构很少,专职教材编辑人员匮乏;学科教材编审普遍存在着经验多、研究少,兼职多、专职少,单一型多、复合型少等问题,尤其是急缺集学科研究、教学经验、编辑素养于一身的教材专家。此外,由于一段时间以来,教学科研机构“重教学科研、轻教材编写”,教研人员职称评定考核多偏重于教学任务、文章发表、科研课题等成果指标,对参与教材编写给予的指标权重很少,这种绩效考核评价导向,导致相当一部分教研人员编写教材的热情不高,重视不够。在很多高校里,教材建设的激励机制不甚健全,对教材编写等工作的政策支持和表彰奖励与教学科研成果相比比较薄弱,教学科研人员投身教材建设的荣誉感、成就感和责任感不强。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致使教材建设人才队伍比较薄弱,无法吸引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同时也很难留住现有的教材研究、编写、审核、管理和培训方面的人才。

二、对加强教材建设的若干思考

“尺寸教材,悠悠国事”。教材是教育的重要工具与载体,是培根铸魂的“模具”,涉及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家国要事,在当前全球新冠疫肺炎情肆虐,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多变,经济全球化遭遇挫折,意识形态竞争与冲突加剧的背景下,愈发凸显加强教材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要突破教材建设瓶颈,解决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需正确处理和把握好几组关系。

(一)正确把握加强教材政治建设与提高教材建设利学性之间的关系

加强教材政治建设,包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等。教材作为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承载和凝聚着国家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知识、思想、观念、价值和行为方式,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要加强教材政治建设,不可避免地在教材体系中要充分阐述马克思主义,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在各个学科领域中的最新理论成果,包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不同学科和不同学段的教材中去。学生年龄不一样,接受理解程度不一样;学科不同,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党和国家意志要求的领域与重点也不同,如果融合衔接得不好,很容易使学生感觉晦涩难懂,失去学习的兴趣,即便是为了考试而死记硬背下来,教育也失去了意义,这样的教材建设就不成功。

同时,教材建设必须体现利学性原则。“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教材建设要取得成功,教材就必须成为学生们喜闻乐见的知识载体,能够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好奇心。教材建设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充分考虑到各个学段和各个学科的不同特点与要求,将难以理解的学术概念和理论,归纳总结为简明易懂、利教利学的知识点。

这就需要很好地把握和处理加强教材政治建设与教材建设利学性之间的关系,既要做到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党和国家的政治要求与最新理论成果融入各学段、各学科的教材体系中去,又要让教材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

(二)正确把握教材建设本土化与国际化之间的关系

教材建设必须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国家和民族的基本价值观,教材必须坚持本土化的元素。知识无国界,但教材有国籍,一个国家的教材建设是为本国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服务的,必须体现自己国家的历史传统与民族气质。中国的教材,必须反映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传统、革命传统、灿烂的文化底蕴和优秀独特的民族性格;必须扎根中国现有经济社会实际情况,使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逻辑方法和表达习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只有这样,教材才能够起到传承历史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民族意识的作用。

教材建设还要坚持国际化,兼容并蓄、博采众长,走开放、包容的国际化之路。随着改革开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我国国际化程度将空前提高,成为世界经济、社会、文化的中心之一,将引进大批高端国际化人才,同时也需要源源不断地培养高端国际化人才。这就需要我们的教材建设睁眼看世界,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一流的水准,紧跟国际教育、科技、文化等发展趋势,重视并积极汲取全人类优秀的知识成果,从而使中国立于世界教育和教材建设最前沿,影响和引领国际教育和教材建设发展方向与趋势,为世界教材建設贡献中国的思想、智慧与方法。

教材建设必须处理和把握好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既不能夜郎自大、闭门造车,排斥拒绝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优秀的知识成果,也不能崇洋媚外、数典忘祖,失去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照抄照搬他人而丢掉了自己的根本与特色。

(三)正确把握教材建设与教学科研中教研人员绩效考核权重之间的关系

前文阐述过,由于教材建设的激励机制问题,教材编写、编审、管理等领域的教研人员参与热情不高,导致教材建设队伍相对薄弱,影响了教材建设质量。教材建设队伍主要包括研究、编写、审核、管理、使用五支队伍,教材建设主力军是各个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教研人员,对教研人员考核的导向直接影响了他们的精力投入、时间分配和重视程度等。在加强教材队伍建设,提升教材建设质量方面,政策制定部门要与时俱进,适当调整教研人员考核指标与内容,扭转原来重教学任务量、文章发表量、课题研究量,轻教材研究、编写和审核工作的局面。一是在职称晋升评定方面,增加参与教材建设成果的权重;二是科研奖项制定等,要设立和增加优秀教材编写奖、编审奖、管理奖等奖项,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三是在科研课题设置上,提高教材建设课题的数量、要求与经费保障,同时使教材建设科研课题成为科研院所和高校主流科研课题;四是在教学科研及管理经费预算与分配上,适当向教材建设倾斜;五是加强教材建设人才队伍的进修培训与国际交流合作,拓展教材建设人才队伍的国际化视野与专业素养。总体来讲,就是要处理好教材建设绩效考核权重与其他教学科研绩效考核权重之间的关系,使考核权重适当向教材建设方向倾斜,达到即便不是重点,也要与教学和科研成果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郭戈.加强教材专业化建设  提升教材科学化水平:“中小学教材专业化建设”调研报告[R].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田慧生.新时代教材建设的若干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9(9).

[3]郑富芝.2018:努力开创课程教材建设新局面[J].人民教育,2018(5).

[4]药蓉.试论新时代大学出版社高校教材建设新思路[J].中国出版,2018(21).

[5]张晋.新时代高校教材建设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要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6).

[6]罗生全.论教材建设作为国家事权[J].课程·教材·教法,2019(8).

[7]郝志军.教材建设作为国家事权的政治意蕴[J].教育研究,2020(3).

[8]郑富芝.尺寸教材悠悠国事[J].人民教育,2020(6).

[9]王诗平.国外优秀大学教材建设特点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11).

[10]潘信林.新时代教材建设的认识与思考[J].中小学教材教学,2020(2).

(作者单位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猜你喜欢
教育出版教材建设
信息化背景下教育出版面临的挑战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