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芝
山东省南山医院,山东 济南 250002
心脏骤停属于临床中十分多见的一种病症,若是没有尽快进行治疗,则患者死亡的几率极高,当前主要应用心肺复苏方式抢救治疗,该方法可以促使患者动脉压与心率逐渐得到稳定,但是因为促使心脏骤停引发的具体原因无法准确明确,所以患者即使心跳恢复正常后,依然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若是没有加以重视,则可能会引发其他不良反应发生,严重时导致患者死亡,因此给予患者心肺复苏后同时进行有效护理干预显得极为重要[1]。对此,为了探讨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本文选取我院患者给予急诊护理的效果进行分析探讨。
1.1基础资料 此次主要从2018年10月-2020年10月内选取我院接收共170例心脏骤停患者,所选对象都已经进行心肺复苏治疗,且都已经排除严重精神疾病者;利用抽签法将患者分成参照、研究两组,各85例,参照组男女比重46:39,年龄普遍分布在22-74岁内,平均(60.35±1.22)岁;研究组男女比重45:40,年龄普遍分布在23-73岁内,平均(60.41±1.15)岁;将所有资料统计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当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必须第一时间对患者心率、血压与呼吸频率等体征进行监测,如果患者存在呼吸困难情况,则需要通过供氧装置干预,确保患者呼吸顺畅;并且做好日常环境护理,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护理环境,做好室内通风,对探视次数进行一定的限制;同时还要给予营养支持,以维持各项生命体征。
研究组实施急诊护理,内容如下:①当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后,护理人员必须详细掌握患者气胸与肺水肿等不良发生情况,若是患者无法正常呼吸,则需要给予机械通气护理,并且还需要确保患者呼吸道时刻湿润,对背部进行适当拍打,促使患者可以顺利排痰;因为每个患者体质存在着明显不同,所以在抢救过程中极其可能会引发并发症,所以护理人员需要加强监测,针对具体情况做好各项并发症预防护理工作,尽可能减少并发症发生[2]。②由于抢救后患者病情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可以稳定,所以这段时间护理人员一定要对心电图进行严格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以告知医生进行处理;若是患者处在一个亚低温状态,则应该给予保暖措施,若有必要可以适当给予冬眠合剂,并实施复温护理。③日常护理,住院期间,护理人员需要及时清洁患者皮肤,预防皮肤发生感染而引发其他并发症,同时还要进行口腔清洁护理,加强患者个人卫生护理工作;同时还应该将急诊护理健康知识给予患者宣教,适当降低探视次数,这样可以合理降低人员流动,从而给患者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环境;另外,结合患者实际病情,适当给予静脉输液与抗生素等药物护理。
1.3观察指标 将患者护理前后平均动脉压、心率等指标进行统计;并观察患者肺部感染、胸部不适以及压疮等不良反应。
2.1临床指标分析 经表格数据可见,护理前两组指标不存在显著差异,护理后,研究组平均动脉压与心率都比参照组高,P<0.05。
表1 统计患者平均动脉压与心率指标
2.2不良反应 如下表,实施护理后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下更低,P<0.05。
表2 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n/%)
当发生心脏骤停时,如果没有第一时间进行抢救,则可能会因为全身缺血缺氧而导致死亡,心肺复苏是当前首选抢救方法,但是经过抢救后,患者病情不能快速稳定,所以必须进行密切监测,并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干预,以预防其他不良反应发生,帮助患者病情快速稳定[3]。根据相关研究表明,急诊护理应用在心肺复苏后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开展急诊护理过程中,通过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密切监测,并观察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与肺部感染具体情况,以合理判断患者病情,并采取针对性预防护理,尽可能预防不良反应发生;同时再给予患者日常口腔清洁与皮肤护理,确保患者个人卫生整洁,并适当减少访视次数,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安静的护理环境,提高患者舒适度,确保患者可以充分得到休息,有助于患者可以快速恢复。
综上,急诊护理能够有效稳定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患者平均动脉压与心率,预防不良反应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