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锦卫 苏泽春
文山州中医医院外科,云南 文山 663099
近年来,随饮食习惯改变,胆囊疾患发病率呈逐步上升趋势,常规治疗手段为手术,现今腹腔镜技术在胆囊切除术中已广泛应用,具有诸多优点,但手术效果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使得术后胆漏发生概率增加,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及身心健康,影响疗效。以2016年10月至2019 年07月来所在医院收治的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以探究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胆漏的临床预防及诊疗。
1.1一般资料 选取7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采取回顾性分析,所选病患均满足相关手术操作指征和诊疗标准[1],并排除肝内胆囊及胆总管梗阻情况,所选患者本人及家属对手术知情同意。本组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39例,年龄29~76岁,中位年龄(50.36±3.14)岁,住院时间为12-42天,中位病程(17.48±2.03)天。择期手术69例、急诊手3例。其中15例发生胆漏。
1.2方法
1.2.1胆漏原因分析 统计72例纳入患者基本、病历及手术资料,分析胆漏原因。
1.2.2治疗分析 根据患者的临床具体情况,施以个体化治疗方案,予肠外营养支持、预防感染、胆汁分泌抑制、禁食、胃肠减压等对症治疗,关注腹部体征、大便性状、引流量,及时针对胆汁的排出情况,调整方案。
1.3观察指标 对本组72例患者所有资料进行分析,对术后并发胆漏者的病因学诊断及治疗进行总结,探析胆漏的原因、诊疗及预防。
2.1胆漏的诊断 因术后均行引流,如胆漏量较少影响疾病检出,故以胆漏发生的严重程度为术后胆漏发生的主要依据[1],本组15例胆漏患者,术后7天内胆汁引流量未见明显减少,引流量不减反增,其中5例患者术后2周依旧存在大量胆汁引出。采用MRCP或者ERCP诊断,进一步观察胆漏或胆管损伤情况;通过CT、彩超等影像学资料判断盆腹腔是否出现积液,可施以诊断性腹穿[2]。部分患者出现腹膜刺激征及高热等表现,对胆漏诊断提供依据,化验室血检对胆漏诊断亦有意义。
2.2胆漏的病因 72例患者中,胆漏病例数15例,占比20.83%,5例胆囊床剥离过深,1例胆囊管钛夹脱落,5例肝内外胆管损伤,3例右肝管侧壁电钩灼伤,1例十二指肠球部病变压力过大。如下表1所示。
表1 患者胆漏的致病原因临床资料[n/%]
2.3胆漏的治疗 因15例胆漏患者的病因不一致,且患者基础情况亦不同,故应用个体化治疗。选择右侧卧位休息,保持引流管较好的引胆汁,并予营养支持、抗感染、抑制消化酶分泌、提高引流袋等治疗,拔管时间因情况而定,全面观察引流、腹膜炎症状,大部分病例经3周以内的治疗,引流液逐减,腹膜炎症状缓解出院,2例病例未缓解,引流量呈波状变化,基础疾病多,故转上级医院,所有病例无二次手术。
胆漏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加重患者术后身心痛苦同时,还影响手术治疗效果,如若处理不及时,易致继发感染,甚则危及生命[3-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胆漏病例15例,5例胆囊床剥离过深,1例胆囊管钛夹脱落,5例肝内外胆管损伤,3例右肝管侧壁电钩灼伤,1例十二指肠球部病变压力过大。可见胆漏的病因多为胆道变异所致的肝胆管损伤,多保守治疗,若损伤较重,则需手术治疗[5]。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1例胆漏伴消化道病变,术前胃镜检查示十二指肠病变,术前输血3次,手术过程顺利并视野清晰,术后出现严重胆漏,经久不愈,考虑十二指肠球部病变致胆汁排泄压力过大而致漏。
胆漏病因诸多如:术中止血误伤肝胆总管;术者误伤副肝管、迷走胆管;胆囊管暴露不充分、胆囊水肿、胆壁肥厚、胆囊管扩张等情况,不全性夹闭或钛夹脱落;患者Calot严重粘连及水肿,在分离切断胆囊管时损害肝胆总管;术中组织切割过多或电凝钩功率较大[6];患者基础病多、胰十二指肠病变,致胆汁排泄不畅、术口愈合不良;炎症感染未控制,组织水肿等。
为降低胆漏发生,术前应有效预防,术后严密观察。因此,术前加强抗炎抗感染,积极治疗基础病,若病情允许,尽量不在急性期手术[7];术前行肝胆磁共振水成像,密切注意胆总管解剖结构,详尽掌握病人资料;放置合适引流管并保证引流通畅;术中若胆囊三角炎症粘连重、解剖模糊,切不可强行游离,应行胆囊部分切除术、胆囊造瘘术;若术中出血,切不可盲目进行钳夹;腹腔镜术式属精细操作,高标准、高要求[8],需能娴熟操作;术后密切观察,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引流进行调整[9-10]。
综上所述,腹腔镜术式并发胆漏与患者基础、机体炎症、解剖异常、术中操作等存在一定相关性,在预防时,术前全面分析评估,积极抗炎抗感染治疗,术中规范操作、熟悉解剖,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症状及引流量,综合分析并合理选择治疗手段,促进患者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