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推动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及策略

2021-07-15 22:44:52金少刚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通识伦理人生

金少刚,马 颖

(泉州华光职业学院,福建 泉州 362121)

0 引言

生命教育就是通过生命管理,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我自己”,最终实现“我之为我”的生命价值,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1]。只有一个肯定生命价值及了解生命方向的人,才能增强学习的意愿,也才能在多变的环境挑战中,通过不断学习达成属于自己的生命目标。本文阐述了生命教育的内涵,并将其具化到职业教育阶段的教学领域及科目,探讨了高职院校推动落实生命教育的策略。

1 生命教育的内涵

关于生命教育,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的职业培训课程“生命教育导师”指出:生命教育,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学会积极生存、健康生活与独立发展,并通过彼此间对生命的呵护、记录、感恩和分享,获得身心灵的和谐,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

生命教育的内涵之一在于正确进行伦理思考和抉择[2]。人生的伦理思考及抉择可以帮助人生活,特别在这个多元价值的时代,生活中充满许多抉择的考验,做出智慧而且正确的决定需要进行正确的伦理思考及对生活的反省。伦理思考帮助人选择正确的行为,获取个人判断是非的能力、抗压的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尊重异见而又自主的能力,这些能力都可以逐步深化而成为一个人的生活及工作态度。

生命教育的另一个内涵在于知行合一。所谓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描写的正是知行合一的境界。知行合一,就是要使人的终极肯定与伦理思辨得以内化为价值观,并在现实的生活中实践。特别是职业教育所强调的具有实务能力的人才,正是一个能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务操作的人,这样的技术人才必须具备知行合一的能力。而一个知行合一的人,对人生的承诺就会有坚实的基础,在工作的投入上才会有稳定持久的表现。

依照生命教育的内涵体现,其在职业教育阶段可以具化到以下教学领域及科目:

1)人生关怀类,包括人生哲学和生死关怀相关课程,如人生哲学、电影(音乐、戏剧)鉴赏、生涯规划、临终关怀与安宁照顾、殡葬礼仪等。

2)人生的伦理思考及抉择类,包括基本伦理学和应用伦理学相关课程,如道德思考与抉择、生命伦理、家庭伦理、企业伦理等。

3)人格统整及全面发展类,包括人格统整和全面发展相关课程,如人格理论、品格与人生、人的成长及发展等。

上述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中,人生关怀类多半可以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出现,而人生的伦理思考与人格统整发展领域的内容,则较少被提及,就算纳入教学体系,也往往课时数太少,根本无法充分培养学生的伦理思考能力和伦理素养。

2 生命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2.1 高职院校推动生命教育的特殊环境

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以就业导向为主,其学制、课程及校园文化为经济、产业服务的优先性非常明显。有些学校甚至会因为过度重视专业技能培养,而缩减或忽略通识教育。从专业设置角度来看,高职院校所设专业多半以工业技术或商管类为主,容易偏向技术层面,在教学环境或校园文化中,难免形成重理工轻人文的倾向。

根据对中国排名前1 000名的企业发起的问卷调查,企业用人时首要考虑的3项特质为:学习意愿强、可塑性高(占比73.9%),稳定度与抗压性高(占比69.5%),具备专业知识与技术(占比58.1%)。其中除了具备专业知识与技术外,其余两项是企业认为目前大学毕业生所缺乏的特质。但在相当多的高职院校通识课程中,其课程安排多为传统必修科目的课程,缺乏完整的全人教育课程规划,对学生所形成的观念影响较少。

高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基础学科掌握程度不高,例如大学语文、英语、高等数学等课程;二是学习态度及思辨能力相对较弱。这些问题会影响人文教育的效果。

2.2 生命教育弥补高职教育在人文素养方面的不足

生命教育的落实将有助于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关键能力的培养。以稳定度与抗压性高这项特质为例,在排除工作不胜任或不符合志趣的情形下,稳定度有两个含意,即工作的持久性和工作的承诺态度。持久性让人熟能生巧,也降低组织的变动,自然是企业所期盼的特质;工作的承诺态度方面,人能否维持承诺,且无悔地在工作上付出自己,其实就是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抗压性方面,压力包含时间的压力、工作量的压力及机会与风险的压力等。时间管理和工作效率与人的自我节制及心理平衡能力有密切关系,机会与风险的压力则与人的情绪智商和心灵境界有密切联系。由此可见,生命教育的落实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以平常心看待得失及成败,呈现出表里如一的人格,有助于培养稳定度与抗压性高的品质。

2.3 生命教育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

面对未来各种挑战时,人需要不断自我学习及成长,拥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至关重要。学习能力可以分为学习知识的能力(learning to know)、学习行动的能力(learning to do)、学习与他人相处的能力(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和学习自我实现的能力(learning to be)4个方面。其中,前两个方面体现为知行合一,后两个方面体现为伦理思考能力的加强、人的成长与全面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推动和落实生命教育,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增强学习效果,让学生在未来的挑战中拥有更多自信。

3 高职院校推动落实生命教育的策略

尽管高职院校面临诸多环境和条件的限制,仍可通过适当的策略调整,将生命教育落实并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打通生命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3.1 将生命教育嵌入人才培养目标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开展教育与教学,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高职院校应将生命教育嵌入人才培养目标,以实现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的全面发展。

成熟的人格特质呈现在个人的具体行为中就是尊重个人尊严,接受个别差异,激发个人潜能,为生命服务[3]。首先,高职院校的管理应当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坚持服务与管理并举,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精神与校园文化,打造能感染学生、浸润学生的校园环境。其次,积极改革课程体系,打破通识课原有的课程体系,尝试对照企业用人需求,将通识课的比例从现在的20%左右提高至30%~40%。调整的课时用来安排基础类语言课程和生命教育相关课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自我价值、合理规划职业和人生,实现高职教育最终的人才培养目标。

3.2 将生命教育融入通识教育课程

生命教育的开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逐步渗透、获得认可的过程[4]。在落实的过程中,首先可将生命教育的相关课程,通过选修并共用师资的方式,融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当学校具备足够的师资时,可以考虑开设必修课程,例如人生哲学、伦理思考、人生规划等课程[5]。在学界,通识教育可分为全人发展群、逻辑思辩群、社会政法群、历史文化群、艺术生活群、信息媒体群、自然环保群及运动休闲群八大类,与生命教育较密切的课程包含全人发展课程及逻辑思辩课程。

以全人发展课程为例做出教学规划。全人发展课程可以按授课单元开展教学,具体包括生命伦理、家庭与婚姻、国际礼仪与个人修养、信仰与人生4个单元。通过这4个单元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并落实于个人的日常生活行动中。课程的开展帮助学生养成自我反省的习惯,启发个人对人生价值观的思考,面对多元选择时能够做出正确判断。4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

表1 单元教学目标

综观整体课程的设计,生命伦理、信仰与人生两个单元,结合人生终极关怀及伦理思考两大领域,引发学生对人生问题的思考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使学生树立起“自我生命的存在为一切”的基本理念,进而爱惜生命、尊重生命。家庭与婚姻、国际礼仪与个人修养两个单元则培养学生由家庭到国际公民应有的修养,进一步增强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能够对自我行为负责,均衡家庭与工作的张力,成为深化人生观、内化价值观、整合知情意行的现代公民。

3.3 推动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的班级活动

高职院校多以班级为基本教学单位,各班、各年级都设有班主任和辅导员,并安排有主题班会。

1)举办各级生命教育讲座。借助主题班会和“心理健康日”等时段,邀请生命教育的专业学者开展讲座和演讲,将生命教育的理念介绍给广大师生,为开展生命教育营造舆论氛围。

2)针对新生开展普遍性的生命教育。刚走入大学校园的学生,更需要也容易接受生命教育,可以结合军训和入学教育,通过好书推荐、读后感交流等多种形式,一方面提升学生的阅读和语言文字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对生命教育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

3)以院系为单位开展生命教育。通过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心理测评、心理咨询与答疑、个人使命宣言及实践、目标挑战活动等方式,使学生从认知、情感、意志、行动4个层面,逐步接受生命教育,在院系内部形成更加浓郁的生命教育氛围。

3.4 开展特色活动增强生命教育的成效

3.4.1 建立服务学习制度

服务学习制度可以帮助学生在具体生活环境中,体验服务的挑战及价值,对生命教育的落实有很大的帮助。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服务学习纳入教学计划,要求所有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完成一定学分的服务学习课程。这部分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热心服务精神及关注环境的意识,并能走出自我,接触他人,藉此学习爱人、助人,从而成为尊重生命、乐于助人的现代社会人。

服务学习的内容包含探访(服务)养老院、孤儿院、医院、家政中心等机构,参加校内外服务性社团活动,参加各级各类志愿者团队,为社会提供服务。实施服务学习课程应有详细规划,并需有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对服务的行动有所省思及体验。

3.4.2 在校园内开展节庆礼仪活动

各种传统或国际性节庆活动可反映人生重要的价值观,例如国庆节、教师节、劳动节、开学典礼、校庆及毕业典礼等[6]。通过不同形式的节庆礼仪,让每个节庆所蕴含的价值观深入学生内心,使学生有成长的经历和受感动的体验,成为学生难忘的生命记忆。

4 结语

由于高职院校教育环境的特殊性,落实生命教育时,可将生命教育核心课程融入通识教育,作为未来重要的推动方向及长期的发展目标。就近期发展目标而言,可将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的班级活动为重点,辅以校园和社会活动,在高职院校逐步营造生命教育的良好氛围,使学生认清自己的独特性及自我价值,在工作领域形成良好的发展志趣和职业道德。

猜你喜欢
通识伦理人生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00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通识少年“种”石油
探索科学(2017年3期)2017-05-03 11:23:30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探索科学(2017年1期)2017-03-03 01:41:24
通识少年·拿破仑
探索科学(2016年11期)2017-01-17 13:08:58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中国卫生(2014年6期)2014-11-10 02:30:52
独一无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