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激活社会治理体系“末梢”神经的思考

2021-07-14 02:15钟昕
管理学家 2021年10期
关键词:末梢党建引领工作机制

钟昕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今后五年我国经濟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是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矛盾问题集中的最基础单元,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基层社会治理能真实反映出政府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的高低,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的最直接表现,关系到国家治理效能的提升。文章深入分析燕山地区“三呼三应”长效机制的形成和应用,以此基层治理案例说明国家治理体系“末梢”神经灵敏度的重要性,并提出激活社会治理“末梢”神经的三点思考,以此探究如何推进基层治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社会治理,工作机制,党建引领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2021)10-0001-03

一、燕山地区“三呼三应”长效机制的形成和应用

(一)“三呼三应”长效机制形成背景

燕山地处北京西南,是大型石油化工企业所在地,较早地进入了城镇化、现代化阶段。近年来,为落实国有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要求,国有企业将社会职能移交给当地政府,实行社会化管理。一方面,在“三供一业”移交改造过程中,为全面提升基础设施,推进公共服务专业化运营,改善居住环境,该地区较长时间处于各项施工改造状态,道路开挖、占道施工、物业服务不达标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民的正常生活,导致居民诉求量明显增加,市民满意度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北京市实行“接诉即办”改革,定期对各区市民服务热线投诉问题的办理情况进行点评排名,对排名靠后的乡镇街道进行通报,为基层治理工作带来现实压力。

(二)“三呼三应”长效机制主要内容

1.畅通渠道,有呼必应

通过定期走访调研、网格员和志愿者队伍摸排登记、市民服务热线、网络平台等方式收集整理地区关于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城市管理、民生保障等各类问题意见,通过地区综合指挥平台反馈到相关属地街道和行管部门,限时解决问题,并将办理结果反馈给市民,实现市民反映问题“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的闭环管理。

2.主动研判,未呼先应

燕山地区聘请100名社会监督员,分散到各属地街道、社区,负责挖掘收集社会治理方面的各类问题。以地区领导班子成员包片街道、社区制度为基础,每年组织大走访、大调研,明确调研主题,主动征集各领域反映的问题意见,对于能立即解决的问题,立行立改、力求马上见效,对于需要长期整改解决的问题,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向市民公示进展情况,对于无法解决的问题,总结、研究、制定出常规性、政策性答复,多渠道做好宣传答疑工作,把问题想在前、解决在前,逐步降低同类问题的出现频次。

3.多元协作,一呼百应

地区成立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民生改善等工作专班,专项协调解决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呈现出的各类问题,各工作组牵头领导由地区领导班子成员担任,限期各部门落实问题整改措施,并将各部门工作落实情况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定期通报问题办理进度。

(三)“三呼三应”长效机制取得成效

1.提高了市民参与社会治理的主动性

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燕山地区对辖区33个社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平均每天2000余名志愿者在社区出入口执勤,参与多轮“敲门行动”和“地毯式”摸排,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编织起一张严密的防控网络。以此为契机,发动、引导群众主动参与社会治理,提高了社区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在“三呼三应”专题调研中,有100余位居民、企业代表为地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百余条意见建议。这使当地政府及时弥补了社会治理特别是公共卫生方面的短板和漏洞,保障了地区的安全稳定和市民的生命健康。同时,在推动复工复产方面,为了帮助当地企业度过难关,结合当地情况制定了优惠政策,稳定了当地的财税收入。

2.形成多个社会治理工作经验

在落实“两条例一行动”上,以党建为引领,家庭厨余垃圾分出率高于市平均水平,社区网格党建夯实,地区、街道、社区、网格“四级”纵向联动体系组建完成,在网格上建立党支部46个。在创新工作机制方面,形成了地区“六访六清”社区工作法,打造“社区治理主动作为的新帮手、社会服务方式创新的有力抓手、领导决策的数据中心”,作为地区社会治理创新的特色品牌得到推广。地区各单位在“接诉即办”和解决群众“三心事”上总结提炼了“接诉即办123456工作法”“社区离案工作法”“12345热线办理1+7‘长制”“三派两督两回访+ 一报工作机制”等等。

3.燕山地区各街道在全市“接诉即办”工作中排名靠前

2020年,燕山地区共处理“接诉即办”市区派单3351件,通过深入落实“三呼三应”长效机制,所属四个街道在全市“接诉即办”响应率、解决率、满意率排名中,13次获得前十名,12次获得第一名,地区“接诉即办”工作得到肯定。

二、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的三点思考

(一)基层社会治理必须坚持的原则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这是我们首先要坚持的。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就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群众既是风险防控的保护对象,也是应对风险的主体力量,更是转化治理效能的关键。基层社会治理归根结底是为群众办实事,只有真心为了群众,基层社会治理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只有依靠群众,才能充分激发人民群众在社会治理中创新智慧、创造伟力,只有相信群众,才能把握住基层社会治理的方向。各级党组织和政府要不断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真正得到群众对基层社会治理的支持和拥护。

2.坚持完善体制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从燕山地区层面看,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发扬这个重要法宝,凝聚好地区合力,办好家门口的事,这是“三呼三应”长效机制的根本目的,更是为妥善处理社会治理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坚持完善“三呼三应”这样的工作机制,持续深化党建引领“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就能办好群众身边事,就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地区社会治理优势,激活社会治理体系的“末梢”神经。

(二)基层社会治理需要巩固的成果

1.巩固强化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成果

党建引领“接诉即办”“吹哨报道”等工作机制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燕山地区以党建引领“三呼三应”旨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号召地区党员干部淬炼党性、磨炼担当,转变工作作风、提升地区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更是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的生动实践。面对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权责边界模糊,以及一些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无果的问题,要以党建联盟、区域化党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为工作路径,统筹协调权责分工,厘清条块关系,对那些跨界性、关联性、复杂性问题要集中议事,明确各方责任,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和党员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积极探索百姓参与社会治理的共治、共管格局。只有不断加强党的领导,将党的建设贯穿基层社会治理全过程,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强化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行动自觉,才能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勢、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有力推动治理效果落实落地。

2.巩固提升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以燕山地区为例,为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区成立了46个社区防控临时党支部,开展地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结对活动,分3批次选派450名机关干部下沉社区参与防控执勤,深入打造“硬核”党组织,以重大突发事件为契机检验“一核、两化、三强”组织力提升成果,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组织力、号召力。党员带头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为基层社会治理树立先进标杆。各级党组织成立的“老工友”志愿者队伍、“杜维臣义工服务队”、“365党员义工服务队”等各类服务群体,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都发挥了基层“带头人”作用,通过党员带动群众、一个带动一片,激发人民群众最广泛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的自觉性,引导人民群众把自治制度优势尽可能地发挥出来,在基层社会治理中逐步实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自我管理和互相服务的自治模式[1]。

(三)基层社会治理应该提升的思维方式

1.要不断提升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核心是划清重点、发现规律、抓准关键。比如,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次“大考”涉及了很多方面,凸显出处理好几个关系的重要性。一是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所有单位和个人都必须加强大局意识,坚决服从各级党委、党组织应对防控工作的指挥,防控要考虑本地区的实际需要,更要考虑对更大区域、乃至全市防控工作的影响,二是风险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因为这场人民战争,党员干部与群众的感情处于深度交融期,这是社会治理工作的基础,三是危与机的关系,以燕山为例,“三供一业”移交和产业升级为发展带来一定挑战,同时也为全面提升基础设施,推进公共服务专业化,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等提供了宝贵机遇。无论是国家发展还是基层治理都要持有辩证思维,处理好几个关系,辩证地看问题,保持理性的思考和决策。

2.要不断提升法治思维

法治保障是推进治理现代化的最有力武器。“法者,治之端也。”法治思维要求我们不断增强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推动工作。比如,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要对各类哄抬防疫用品和民生商品价格的行为严厉查处,要对造假售假、造谣传谣等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严厉打击,要加强治安管理、市场监管、环境整顿等执法工作,这些“硬核”行动才是保障社会安定有序、促进地区发展的根本。近两年,北京市先后出台了《城乡规划条例》《北京市街道办事处条例》《物业管理条例》,修订了《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等,这些人民群众关注、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地方性法规,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如果广大党员群众能建立起牢固的法治观念,养成法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以法治思维解决身边的烦心事、揪心事,基层社会治理将成为人们推动城市环境改善、文明习惯养成的行为自觉并得到人们的极大拥护。

3.要不断提升底线思维

底线思维更多的是对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者的要求,底线思维实际上就是估算可能最坏的情况争取最好的效果。坚持底线思维,尽可能把各种可能的情况想全想透,把各项措施制订得周详完善,这是社会治理工作者从最坏处着眼、向最好处努力,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的必然要求。比如,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的城市作为主战场毅然决然采取“封城”措施,承受维持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高压,其间作出一系列部署、出台一系列举措,最后逐步有序恢复正常。“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这就是始终坚持底线思维的成效。近两年,燕山地区“三供一业”移交在各类工程实施过程中,为地区市民正常生活地带来了一些影响,出台“三呼三应”长效机制,大量征集市民的问题意见,充分体现了“从最坏处着眼”的风险考量,实际上解决了市民的一些实际困难,缓解了地区市民的一些心理压力,为他们的正常诉求提供一个出口,这也是一个好的结果指向。

三、推进基层治理水平不断提高的现实意义

1.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这表明,党的十八大以后,国家对基层社会治理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和更高的期望。未来5~10年,基层社会治理将更加注重精治共治法治,更加注重韧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逐渐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这符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要求,也是有效调动凝聚社会治理各方面合力的重要举措。

2.补足社会治理短板、漏洞的必经之路

基层工作错综复杂,仅靠某一方面力量是不足以妥善处理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基层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和微观基础,应该着重打好三个基础:一是规范整合基层治理力量,二是强化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三是推动城市管理网格化、标准化和智慧化。赢得社会治理的大考,既要立足当前科学精准防控风险,也要放眼长远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各种举措。注重运用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处理好政府履职尽责和社会各方参与的关系,把该由政府管的事务管好、管到位,规范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方式和途径,培育形成良好的基层治理生态。

3.人民生活之所需、所盼

创新有效的体制机制实际上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往深里走、往实里走的鲜活实践,其根本出发点是为了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闹心事,最终目的是让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逐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前,我们要通过一次次对抗风险,逐渐摸清“家底”,要通过向人民“寻医问药”收集问题,要精心打造“城市大脑”智慧管理服务平台,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这一定能成为激活治理体系“末梢”神经的正确打开方式。

参考文献:

[1]李铁牛.为人民守初心: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的成功密码——访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J].新视野,2021(01):7-14.

猜你喜欢
末梢党建引领工作机制
向区域创新体系“末梢”发力
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共治的探索与实践
延伸从严治党的“末梢”
浅谈检律良性互动关系中检察机关工作机制的构建与优化
“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机制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豫园街道党建引领下非公企业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探索
不同采血方法在血液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对比结果比较
建设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引领强村惠民工作的研究
党建引领 社会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