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工作没有天花板

2021-07-14 23:16田甜
首席经济学家 2021年2期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家首席

田甜

谈到首席经济学家,不少人心中会勾勒出这样一幅图景:有着 “飞人”一样的生活,他们的身影总是在飞机上、路演中、赶报告和会议里,这样忙碌且辛苦的工作,在一众男首席中,与他们同场竞技的女性首席经济学家往往会更让人关注。

作为为数不多的女性首席经济学家,牛播坤拥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2007—2011年供职于中国保监会政策研究室,主要从事宏观金融政策研究。2011年8月加入华创证券,先后担任非银行金融首席分析师、宏观首席分析师、宏观策略研究主管、华创研究所副所长。2013、2015年两次获得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第五名,2015年获中国证券分析师金牛奖第四名,2018年获金牛奖最具价值分析师。

本期首席人生,记者对话华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牛播坤,从体制内到市场拼杀,巾帼不让须眉的她有诸多感悟,“首席不是职业天花板,因为研究是没有上限的”。

首席经济学家应着眼于“长周期”

如何定义首席经济学家?在牛播坤看来,之所以叫首席经济学家,而不是宏观分析师,肯定是有其特殊性,首席经济学家要做一些前瞻性、战略性的深度思考,而不是去跟踪短期的经济变化,过于高频的变化应该交由首席宏观分析师去做,首席经济学家应该专注于去思考一些更为长期的趋势性、方向性的问题,这也是首席经济学家的价值所在。

研究工作占据了首席经济学家的大部分时间,对于牛播坤来说也不例外。谈到平常的工作内容,牛播坤介绍,一方面,在研究领域要专注于一些偏中长期问题的思考,另一个部分还承担了公司的一些相关战略问题的研究。

牛播坤也大方地向记者介绍了2021年的研究计划,例如全球产业链研究,“我们陆续大概有五六篇报告,虽然报告的数量不是很多,但是每一篇基本上都要花两个月的时间去深入研究数据和讨论”,牛播坤也表示,2021年她和团队会重点关注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整个内循环占据更主导的位置,会关注内循环由此带来的中国城市空间格局的变化,“可能会在比如说10年,甚至是15年这么长的维度上,去观察中国城市的兴衰变化,这是我们2021年会做的一些中长期的研究和思考。”

在进入华创证券从事市场研究之前,牛播坤曾在监管机构做研究,从体制内到市场,即使都是做研究,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牛播坤表示,在政府机关做研究,往往是一种先验性,是先有结论,再去丰富素材论据,但是市场机构是一个开放性命题,是在思考的过程中去探索、发现、接近最终的观点。政府的研究是一个相对封闭体系,不需要接受那么多人的拷问质疑,但是在市场体系要接受多方面的问询。“所以其实我觉得市场研究,它需要你的观点更加无懈可击,那么在政府里的研究可以称之为小心求证的过程,类似于命题作文一样。”

在牛播坤看来,衡量首席经济学家的工作是否称职,考察的落脚点还要回到对首席经济学家的定义上,即要看是不是能够做一些长期的趋势性、方向性思考,“实际上我们得放长周期看,你评判一个宏观分析师,可能觉得他的数据季度预测的不准,这是一个马上就能够得到验证的事情”,但是首席经济学家如果做一些中长期的判断,可能并没有那么快就能够得到验证,但是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首席经济学家提供了一种更加宽广的视野和思路,能够给别人以启发。对于客户而言,偏价值投资者会看重长期趋势,但市场上的大部分投资者其实是趋势投资者,这些投资者更关注短期,短期的判断则是宏观分析师的工作。“我觉得这个是衡量首席经济学家的KPI,当然具体到给公司做的一些战略性研究,验证期倒是可能没有那么长,如果是一个政策建议,给公司提错了,那可能就会有直接影响”。

与市场“背道而驰”的观点是好事

众所周知,金融行业不乏高学历人才,牛播坤也坦言,这个行业里拥有高学历且勤奋的人才比比皆是,因此,学历背景和勤奋度是进入这个行业的基本条件,“但这些都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想在这个行业上拥有所谓好的或者是优秀的评价,肯定要有超越一般人的天分。”

其次,除了上述的两个基本条件,独立思考的能力也非常重要,在牛播坤看来,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市场上比较稀缺的品质。

第三,作为卖方首席经济学家,除了自己能对问题有深刻的认识,更关键的还是要把观点传播出去,所以及时性很重要,这就要求研究员具有较高的行动力和执行力,“比如说大家在同一时间面对同一个外部事件的时候,你能不能第一个发声,这些是对卖方的一些基本要求。”

在牛播坤看來,跟市场观点相违背的话,这是个好事,说明没有盲从,这才是首席经济学家存在的独特价值。“如果大家都一样了,你就没有必要存在了,你太容易被别人所替代。”不同的观点实际上是一种思维方式,能不能在众多的声音当中给大家提供一个不一样的视角,这个才是研究者的差异化,也就是竞争优势所在。

对于市场上有些网红研究员观点出现两个极端的现象,牛播坤对此表示无可厚非,怎么在众多首席中迅速给自己打上标签?这也不失为一条捷径,关键是在走了捷径之后,让大家关注到自己之后,还有没有更加深度的东西,“比如说迅速成名了,后面如果能迈出第二步,就是比较成功的,如果还是执着于身上原有的标签,非要给自己打上一个空头或者多头的标签,始终还是单向的去喊这个市场,而没有对市场有更多增量贡献的话,那么博眼球的意义又何在?”

牛播坤认为,从长期的职业生涯来讲,博眼球的目的肯定不是为了当下的简单出名,而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注到自己的观点,既然希望别人关注到自己的观点,就一定要拿出有深度的东西,如果说只是为了让大家关注自己本身,而不是让大家关注内容和思想,这可能就与初衷背道而驰。

那么市场上的首席经济学家是否过剩了呢?在牛播坤的眼中,这个问题很难有一个定量的指标,中国的整个财富市场的加速增长才刚刚起步,“因为从过去几年以及2019、2020年连续两年的结构性牛市,我们已经看到居民存款,包括居民资产配置正在发生一个转折性的变化,加速通过机构、公募基金的力量向资本市场去配置,所以未来中国财富管理市场会呈现一个爆炸式的增长”。

在这个过程中,投资者的需求和研究服务是多样化的,在这个不断冲量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行业研究报告出现在市场上,只有当市场进入一个稳态之后,也就是说整个财富管理市场增长到一定体量之后,才会出现一些差异化或者是分层,“那么可能,在可见的未来,我们还很难看到中国居民财富管理市场到达顶峰的状态,未来的10年15年甚至20年,它也许都是一个高速增长的阶段,因为行业本身快速的增长、膨胀,所以也会给我们个人带来很多机会。”

谈到大量报告涌现在市场上,牛播坤也对记者科普,实际上,宏观报告跟行业报告差别非常大,行业报告最主要的是能够把行业的本质讲清楚,能够依赖本质去看到行业的终局到底是谁会胜出,但是宏观报告不是一个终结者的游戏,它是始终在动态变化的,所以说好的宏观报告有一个长期的逻辑或者是脉络,当然更进一步的是在大的脉络的基础上,能做出一些偏定量的内容来,这样就对于投资者而言,它会更具有可操作性。

那么,经济学家做到首席会不会遇到天花板?牛播坤表示,这取决于每个人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在市场上究竟是想做研究,还是有更高的诉求,“可能很多的首席经济学家还是有更高的追求,比如像公司的高管,我还是愿意在研究这个领域继续耕耘,我也不觉得这是职业上或者说是研究领域的天花板,因为研究是没有上限的。”

除了研究工作,牛播坤的爱好就是阅读了,她说自己经常组织团队、小组一起分享读书心得,在研究和阅读中获得的灵感和乐趣,是一个享受的过程。

牛播坤介绍起自己最近读的尤瓦尔·赫拉利的简史系列——《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以及张宏杰的《简读中国史: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同首席的研究工作一样,这几本书的内容都跨越了“长期”的时间维度。“我比较喜欢看这种有比较长的历史维度,特别是能够基于全球大的视角去看待人类历史变化的书。”

牛播坤也谈到自己平时的生活,对于“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牛播坤说,“其实它就是平衡不了的,因为你的时间就是恒定的”。虽然常驻北京,但牛播坤更钟意深圳,在她看来,深圳是一个充满了活力且包容的城市,非常适合年轻人,同时,因为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整体上城市的文明程度也比较高。

猜你喜欢
宏观经济学家首席
我国宏观杠杆率的结构性特征
宏观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改革和实践
三个愿望
首席水管工
首席数据官
首席隐私官
黄守宏:总理的“首席智囊”
组成与构成 含义各不同
“全球80名经济学家预测经济走势”
谁给了经济学家“出场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