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清尧
重庆西部片区入选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西部片区九个区成为国家级“试验田”。作为九区之一的荣昌区大力实施“强兴工业、壮优特色、统筹城乡、构建和谐”的发展战略,加大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力度,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在城乡融合发展的探索中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效明显。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鼓励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放宽城市落户限制,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9.56%。逐步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机制,各类人才入乡政策普遍推开,鼓励引导大学生等本土人才返乡创业,允许大学生保留农村户籍,农村创新创业人员达3400 余人,激发了乡村发展活力。
二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深化农村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49.2 万亩,占比提高到58%。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实施地票交易,探索出一条盘活农村闲置废弃建设用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统筹城乡建设用地利用的路子。
三是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实施“四好农村路”和人行便道工程,实现公路村村通和人行便道户户通。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公共提升工程、城乡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大力整治城乡接合部,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实现全覆盖。实施农村卫生改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
四是积极探索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坚持用抓工业的方法抓农业,成功获批全国首个农牧特色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生猪大数据中心在四川等地建成5 个分中心。入选首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荣昌猪上榜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坚持体旅、文旅、农旅融合发展,安陶小镇入选全国精品特色小镇典型案例,夏布小镇成为首批全市非遗特色小镇。
建好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要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依托,以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为抓手,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为目标,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通过城市带城镇、城镇带乡村,实现城鄉发展同频共振、互补共进,增强城市对乡村振兴的带动作用和乡村对城市提升的延伸功能。
一是抓规划引领,夯实融合发展基础。以做大城市为平台,以振兴乡村为根基,强化城乡一体规划、一体布局。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手抓,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提升科学规划水平。做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承载力和聚集力,带动城乡加速融合发展。加快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做到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提升城乡规划质量。优化农田保护、生态涵养、城镇建设、村落分布等布局,正确处理好城市与乡村、城市与产业的关系,使美丽乡村成为城市发展的延伸空间,实现城乡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因地制宜编制村庄规划,推动多村连片规划,确保行得通、能落地、可持续。
二是抓改革突破,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扎实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 年工作,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推动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立“流转顺畅、收益共享”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加快完成土地确权颁证,依法把有偿收回的闲置宅基地、废弃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盘活利用农村低效闲置的土地资源、零星分散的闲置建设用地。完善农村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制度,进一步放活土地经营权,探索变确权到户到地为确权确股不确地,委托村集体或专业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农村承包地。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加快房地一体的宅基地确权颁证。用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推动“三社”融合发展。
三是抓制度完善,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健全农业农村投入保障制度。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土地出让收入、地方政府债券支持农业农村力度,落实好土地出让收入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逐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建立金融支农机制,健全农业融资担保体系,制定农村土地经营权、集体资产股份融资担保办法,建立农村资产抵押风险补偿制度,加大农业保险投入。建立人才入乡机制。创新各类人才入乡激励机制和政策体系,鼓励离退休干部、教师、企业家等返乡创业,深入开展“三师一家”下乡服务,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强化农业人员技能培训,加快造就一支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乡村人才队伍。建立工商资本下乡机制。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工商资本投资适合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农业领域。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完善科研人员到乡村兼职和离岗创业制度,健全涉农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的激励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
四是抓短板弥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加快补充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四好农村路”和农村入户道路建设,提升农村公路质量。持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统筹推进电力、燃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支撑。实施场镇提升工程和农房提升工程,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实施村容村貌提升工程和面源污染治理工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善乡村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强乡镇公办幼儿园、寄宿制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优化城乡医疗资源配置,强化医共体“三通”建设,深入推进“区聘镇用、镇管村用”卫生人才使用机制,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城乡养老服务体系。
五是抓产业提升,做强融合发展支撑。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做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做优农业品种品质品牌,不断培育名、优、特、新农业品种,促进品质提升,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追溯体系建设,打造品牌,积极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加快农业“接二连三”。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种养业向产加销一体化拓展,把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巴蜀乡村旅游协同发展,打造一批巴蜀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着眼做优做强,促进园区设施智能化、服务高效化,加快园区产业特色化集群化发展,推动更多企业发展成为具有区域带动性的龙头企业。推动川渝共建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加快建设国家优质粮油保障基地,以毗邻地区为先导,推动生猪、蔬菜、柑橘等特色农业连片成带发展,共同拓展农产品市场,打造川菜渝味等区域公共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