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点亮美丽中国

2021-07-14 10:47刘锦鑫
中国新时代 2021年5期
关键词:绿水青山文明绿色

刘锦鑫

绿色发展,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更是当代中国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地球是我们的共同家园。我们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携手应对气候环境领域挑战,守护好这颗蓝色星球。”2020年11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G20领导人利雅得峰会“守护地球”主题边会上致辞时,向世界阐述了中国的生态发展观。

绿色发展,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本着这一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污染治理强力推进,绿色发展成效明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一幅美丽中国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十三五”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十三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实践到认识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谋划开展一系列具有根本性、长远性、开创性的工作,作出一系列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

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一条基本方略;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一大攻坚战;在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是一个重要目标。党的十九大修改通过的党章增加“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等内容,2018年3月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实现了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意愿的高度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把“必须坚持生态保护第一”作为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十个必须”之一,把“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深圳等经济特区40年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积累的“十条宝贵经验”中的一条。这些都集中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体现了党中央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部署和要求。

“‘十三五这五年是迄今为止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最大、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最好的五年。”全国人大代表、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表示,“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开展,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减少,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2020年年底,“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生态环境保护9项约束性指标和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全面超额完成。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取得显著成效。“蓝天多了”“环境美了”“家乡的河清了”,成为“十三五”期间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

空气质量改善有目共睹,蓝天白云成为朋友圈晒照片的常客。截至2020年12月下旬,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为87%,比“十三五”规划的目标超出2.5个百分点。

“十三五”以来,全国累计完成造林5.29亿亩,义务植树116亿株。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国森林面积达33亿亩,森林覆盖率为22.96%。其中,人工造林面积占到了全国森林总面积的1/3以上。

“十三五”以来,中央持续加大国土绿化投入力度,中央财政安排造林及重大林业生态工程的资金超过955亿元,组织实施了天然林保护、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国家储备林建设等一批国家重大生态修复工程。

“十三五”期间,全国共整治修复岸线1200公里、滨海湿地2.3万公顷。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的推行,为维护森林河湖健康生命、实现功能永续利用提供了制度保障。长江大保护成效突出,长江流域332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已经按期实现全面禁捕,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将实行10年禁捕。

雄安新区白洋淀上游、内蒙古浑善达克、青海湟水流域等重大规模化林场开展建设试点,有力弥补了大江大河源头和生态脆弱区域的生态建设短板,不断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大规模的国土绿化行动不仅扮靓了美丽中国,也为世界的生态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98.2%,城市里的“臭水沟”“黑池塘”基本消失;长江流域首次实现劣Ⅴ类水体“清零”,干流首次全部实现Ⅱ类及以上水质。

与此同时,在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打响的五年,我国始终将依法治污摆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突出位置。截至目前,由生态环境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的法律共13部,另有22部与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相关的资源法律,涵盖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物、噪声防治、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基本实现生态环境领域各环节、各方面有法可依。

在祁连山,牧民们从保护区核心区迁出,持证矿业权全部退出,水电站完成分类处置,曾经喧闹的大山如今重回宁静。

在贺兰山,宁夏彻底关停保护区内所有煤矿、非煤矿山、洗煤储煤厂等,修复矿山生态,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状况得到扭转。

在秦岭北麓,陕西持续开展整治,曾经成群的违建别墅已不见踪迹,绿水青山成为群众共享的风景。

5年来,防治污染、修复生态、节约资源,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山变绿了、江河清了、雾霾少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增强;优化结构、转换动能、提高能效,高质量发展绿色根基不断夯实。可以说,“十三五”时期是迄今为止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最大、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最好的5年。

“十四五”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十四五”开局之年,建设美丽中国的新征程正在开启。

“十三五”期间,绿色发展被首次写入国家的五年规划,污染防治力度加大,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进入新发展阶段,“十四五”规划纲要再次强调了绿色发展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战略地位。

2021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降低13.5%、18%。

李克强总理指出,“十四五”期间,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推进重要生态屏障建设,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森林覆盖率达到24.1%。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和城市黑臭水体。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扎实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

“十四五”时期,“构建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格局”成为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主线。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生态文明建设的走向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具有基础性影响。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既是生态环境领域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愿景,也是“十四五”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基于此,必须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走绿色低碳经济高质量发展道路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各国要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推动疫情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汇聚起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

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碳达峰、碳中和成为2021年发展的热词。

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物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2021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赴森林覆盖率连续42年保持全国首位的福建考察时指出,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省建设布局,科学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总书记心中,碳达峰、碳中和,是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之大事。

从国内层面来看,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不但承接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发展理念,巩固了污染防治攻坚战、蓝天保卫战的阶段性成果,也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注入了新的内涵。政府工作报告中“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有利于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早日实现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从全球视野来看,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和18%,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以实际行动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应有贡献。这与2020年9月22日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明确表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相比,目标更为具体。这也彰显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为世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树立了榜样,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乃至本世纪中叶中国企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低碳化和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全球能源结构调整的大趋势,从双循环角度来说,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具有非常强的国际竞争优势。双循环下,中国新能源企业要不断创新联合方式、增强抱团走出去,谋划对外合作大项目,把握重点国别大机遇。”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表示。

“要高度肯定和重视中国制造对于全球能源转型、气候治理和全人类的重大意义。”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表示,作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制造和应用第一大国,中国制造的光伏、风电产品和相应的资本走向世界,一方面支撑并大大加快了发达国家的能源转型速度,另一方面为“一带一路”沿线及广大的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全新的发展路径,帮助他们跨过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踏入到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相关‘30·60目标的中国制造对于国家形象的提升,对全球能源转型、气候治理和全人类的重大意义,应该被全社会更清楚地认知并高度重视与肯定。”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挑战,更是一场硬仗。当前,我国碳排放仍然处在“总量高、增量高”的历史阶段。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能源活动产生的碳排放占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比重超过90%,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70%左右,因此降低能源活动的碳排放量,是实现碳中和的最有效途径。欧盟有13个国家在1991年-2000年间已实现碳排放达峰,碳排放达峰对应的人均GDP水平超过3万美元,而且达峰后距离欧盟承诺的2050年碳中和有超过50年的过渡时间。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只有30年的时间,远低于发达国家的过渡时间。我国既要控排放,又要保增长,还要转变高碳化的能源结构,从根本上扭转碳排放总量持续增长的趋势,任务艰巨。

不过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对于能源行业清洁低碳转型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需要能源供给侧和消费侧协调一致,一方面通过能源科技与信息科技并举,大幅提升能源效率,提高能源供给稳定性;另一方面,通过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大幅降低碳排放进而加快实现由高碳向低碳,再由低碳向碳中和的转变。基于此,也更必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格局中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和美丽世界。

新征程即将开启。相信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一定能早日建成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猜你喜欢
绿水青山文明绿色
绿色低碳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请文明演绎
绿水青山
漫说文明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