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洪雷,陈乃军,王代青,张 彦,葛子义
(1.中国科学院 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浙江 宁波 315201;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3.TCL电子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广东 深圳 518000 ;4.宁波激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浙 宁波 315000)
在狄更斯的《双城记》中写道“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将这句话用在当今的显示技术时代再合适不过。2002年至今,我国在液晶显示(LCD)产业上投资超过1万亿,近几年在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产业的投资也超过了6 000亿。2020年,我国的LCD显示屏产量已经占据全球第一,预计2023年我国OLED显示屏的产量也将成为全球第一。借助国家的力量,显示产业蓬勃发展,可以说我们这一代赶上了百年不遇的产业发展契机。但同时,现在也是显示技术大爆发的时代,从传统的LCD、OLED到激光投影、量子点(Quantum dots,QD)液晶显示,再到这两年火热的Mini-LED、Micro-LED、量子点有机发光二极管(QD-OLED)、QNED(以蓝光LED作为光源的QD-OLED显示)等显示技术,显示技术从业者往往也会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1-2]。处在这样一个“春花烂漫”的时代,从业者们需要意识到的是在多种显示技术的集中爆发后,根据市场法则最终占据主导地位的必然只有一种技术,即“我花开后百花杀”的残酷结局[3]。历史已有经验告诉我们,如同LCD技术淘汰阴极射线显像管(CRT)和等离子显示技术(PDP)一样,目前多样化的显示技术从长期来看,在未来只有一种或两种技术可以脱颖而出,成为真正的下一代显示技术。本文从TV显示技术的发展出发,介绍了Mini-LED背光技术的发展现状。
Mini-LED的概念源于Micro-LED技术的发展。尽管Micro-LED用于直接显示的优势非常突出,然而受限于巨量转移等技术的发展,距离市场化仍有一定的距离。传统的LED的尺寸一般为毫米量级,而Micro-LED的尺寸一般为<100 μm。在传统的LED和Micro-LED之间,存在一个芯片的尺寸断层,被成为Mini-LED技术。Mini-LED技术可以看作是LED向Micro-LED技术的过渡。由于Mini-LED技术难度相对较低,同时得益于液晶直下式LED满天星技术方案,Mini-LED技术在液晶显示背光中产生了应用前景,成为Mini-LED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此外,Mini-LED相关的巨量转移、检测等技术对于Micro-LED的发展具有一定推动作用,也成为Mini-LED技术发展的技术推动力量。
Mini-LED显示技术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将Mini-LED通过无源矩阵(PM)驱动或有源矩阵(AM)驱动,是最接近Micro-LED的显示技术,尚有多项技术问题未攻克,还没有实现商业化应用;另外一类则是Mini-LED背光技术,通过将Mini-LED背光与LCD结合,可以大幅提升LCD在对比度和运动模糊方面的性能。运动模糊是指静态场景或一系列的图片像电影或是动画中快速移动的物体造成明显的模糊拖动痕迹。同时保持超薄厚度,使LCD技术升级到新的台阶,提升基于LCD终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本文仅就目前最接近产业应用的Mini-LED背光技术进行讨论,从Mini-LED背光技术的定义出发,回顾近年来Mini-LED背光技术在显示产业的应用状况,阐述Mini-LED背光技术对传统LCD显示产业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从Mini-LED背光技术层面和TV的应用层面提出了Mini-LED背光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及Mini-LED背光技术在TV产品中应用的发展方向。
目前产业界还没有形成Mini-LED标准。如图1所示,不同厂商在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对于Mini-LED背光技术的定义标准也不同。
图1 Mini-LED背光的定义角度Fig.1 Definition of Mini-LED backlight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从Mini-LED名词自身的角度看,需要按照芯片的尺寸来定义,目前通常认为,Mini-LED指的是芯片短边尺寸在75~300 μm之间的芯片。
而对于封装厂而言,在分区数量较少的情况下使用微米级的芯片用于背光方案,芯片的数量大幅增加,驱动电流大幅降低,芯片的发光效率也随之大幅降低。
对于TV产品应用,Mini-LED背光技术提供实现区域调光技术(Local Dimming)更多的分区[4]。区域调光顾名思义即将整个画面按矩阵式分成若干个区域,CPU根据每个区域分布计算平均亮度,对各区域的亮度独立控制。因此单位面积的分区数量(即分区密度)是终端厂家评价Mini-LED背光的重要参数。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他们更多关注的是产品的性能、功能以及价格,对于选购的产品是否采用Mini-LED背光技术并不关心,他们更关心的是与Mini-LED背光相关的高画质参数是否能够带来全新的附加功能。在这方面还没有明确的标准。
一项技术的价值取决于它能够给最终使用者的赋能,赋能即提升性能、增加功能。就此而言,Mini-LED背光的定义应该根据其能够给终端带来的价值提升来定义,而在这个问题上目前行业内最大的难题是,Mini-LED背光技术能够实现的高分区、高亮度、高对比度等性能,使用传统的直下式背光(满天星方案)也能够达到,也就是在高画质的性能提升方面,Mini-LED背光技术与满天星背光技术相比辨识度较低,这也是在应用角度目前难以对Mini-LED背光技术进行准确定义的主要原因[5]。从Mini-LED背光的结构示意图[6](图2)可以看出,除了所用LED芯片尺寸的不同,其他部分的结构与直下式LED背光的结构基本无异。
图2 Mini-LED背光的结构示意图Fig.2 Diagram of Mini-LED backlight structure
为了更好地展现出Mini-LED背光技术的应用优势,本文从产品应用的角度出发,首先概述了目前已展出或投入市场的多款产品。基于Mini-LED背光产品的发展路线如图3所示,其各品牌厂商发布的Mini-LED背光的电子产品的具体参数如表1所示。Mini-LED背光技术与目前行业上流行的其他显示技术相比,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在材料上没有科学性难题,最容易也最快被量产并投入到市场中。
图3 基于Mini-LED背光产品的发展路线,2018年节点处为各家发布mini-LED背光样机。Fig.3 Development route of Mini-LED backlight products.Each company released Mini-LED backlight prototypes at the node in 2018.
表1 各品牌厂商发布的Mini-LED背光的电子产品参数Tab.1 Mini-LED backlight electronic product parameters released by various brands
2018年5月的美国显示技术学会(Scociety of information display,SID)展上,京东方、友达、群创和华硕等公司,分别展出了152.4~685.8 mm(6~27 in)基于Mini-LED背光技术的产品样机。在随后2018年9月的柏林国际电子消费品展览会(Internationale Funkausstellung Berlin,IFA)展上,TCL电子在行业内最早展示了基于Mini-LED背光技术的1 651 mm(65 in)TV样机。2019年3月,TCL电子有限公司发布了使用Mini-LED背光技术的高端电视75X10,这是全球第一款将Mini-LED背光技术应用于消费市场的产品。2020年,TCL电子在北美发布了低成本的Mini-LED背光电视R63系列,在维持高亮度、高对比度性能的同时,将LED的使用数量降低到3 800颗,以此来降低成本。
此外,据媒体报告,韩国三星将于2021年首次推出自己的Mini-LED背光电视,预计出货量将超过200万台,市场需求将会很高。三星以Mini-LED背光+QLED的产品挑战OLED电视。这一新产品将加入包括QLED智能电视和Micro-LED电视在内的三星高端产品系列中,三星宣称Mini-LED电视将提供比目前市面上的QLED智能电视更好的体验。
三星在2021年的Mini-LED背光电视系列包括1 398 mm(55 in)、1 651 mm(65 in)、1 905 mm(75 in)和2 159 mm(85 in)的显示器尺寸,具备4 K分辨率,以及多个Mini-LED局部调光区,可将现有显示器对比度由10 000∶1拉升至1 000 000∶1。采用直径为100~300 μm的超小型LED芯片作为背光源,每台电视使用8 000~30 000个LED芯片。
以OLED为其代表技术的LG公司近日有消息称将在CES 2021上展出最新使用Mini-LED背光技术的QNED电视(Q代表量子点技术,N代表NanoCell系列名)。LG QNED电视的最大特征是采用了Mini-LED背光技术,并拥有多达2 500个控光分区。在面板层面,LG QNED电视将提供8 K分辨率和120 Hz刷新率的超高指标。此外,美国的苹果公司也将在2021年Q1季度发布其采用Mini-LED背光技术的326.6 mm(12.9 in)的Ipad产品。
综上所述,Mini-LED背光技术已经在TV产品中得到了实际的应用,也取得了较好的市场反响,甚至有人说2020年是Mini-LED背光显示技术的元年。在2021年,世界主流消费电子厂商将纷纷入局Mini-LED显示技术,切入点都是Mini-LED背光。
目前在TV显示技术领域,大的格局是LCD技术与OLED显示技术的竞争。相比传统LCD,OLED技术对LCD技术主导的TV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凭借其主动发光的特性,省却了LCD必需的背光源,首先在形态上带来的轻与薄是显而易见的,市场上厚度5 mm以下的OLED TV比比皆是。其次在画质方面也带来了明显的提升,尤其是在对比度和可视角度两项指标上。因为主动发光,所以不存在LCD TV的漏光问题,理论上不存在黑场漏光,即理论上对比度可以趋于无穷大。
而LCD TV显示技术的发展趋势是通过对背光和屏两项技术进行不断升级改进,从而不断提升LCD技术的显示指标,使LCD TV产品无论在形态和性能上都能接近或者超过OLED TV。在这种大环境下,Mini-LED背光技术应运而生。如图4所示,首先,Mini-LED背光技术可以在理论上实现高密度的分区,在技术上可以大幅提高LCD显示的动态对比度。其次,Mini-LED背光使用超多的芯片数量,每个芯片的驱动电流只有5~10 mA,而实际这些芯片的额定驱动电流通常都在50~100 mA左右,所以我们的使用电流远低于其额定电流,而且由于在Mini-LED背光方案中,LED芯片会均匀的分布在整个显示区域,散热面积大,热量分布均匀,这些特性都有助于实现Mini-LED背光TV产品的高亮度[7]。高亮度和高对比度及普遍应用于TV产品的量子点高色域技术,就可以在高动态范围图像(High-Dynamic Range,HDR)层面超过OLED,增加LCD TV产品在终端的竞争力[8]。
图4 Mini-LED背光在TV上的技术优势Fig.4 Technical advantages of Mini-LED backlight on TV
在外观形态上,由于Mini-LED背光方案通常混光距离(Optical distance,OD)较小,一般小于5 mm,在整机厚度上远低于传统的LCD直下式背光产品,在外观形态上接近OLED,弥补了LCD TV的短板,在高端机层面可以与OLED TV一较高下[9]。
总之,在综合显示性能和外观形态两个关键参数上,Mini-LED背光技术可以助力传统LCD技术在成本提升有限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提升产品竞争力,在TV显示领域,助力LCD显示技术战胜OLED。这是Mini-LED背光技术对于LCD TV最为重要的贡献和价值。
Mini-LED背光技术虽然已经开始应用于实际产品中,但仍然存在很多技术挑战(图5)。本文将从技术层面出发,分别阐述Mini-LED背光在芯片、巨量转移、缺陷管理、驱动技术、背板技术以及混色6个方面所面临的技术问题与挑战[1]。
图5 Mini-LED背光面临的技术难点汇总Fig.5 Summary of technical difficulties faced by Mini-LED backlight
首先是芯片的良率问题。Mini-LED背光所用芯片因为受到线宽精度和电极遮光的影响,芯片自身的亮度降低,从而影响到Mini-LED背光所用芯片晶圆的良率。目前Mini-LED背光所用芯片晶圆的裁切良率一般为75%左右[10]。其次是波长一致性的问题,Mini-LED所用芯片通常采用化学气相沉积的方式生产,化学气相沉积法存在膜厚均一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反馈到芯片性能上就是发光波长一致性的问题。LED产业一般采用多次分选技术解决这一问题,通常一个规格(Bin)的精度为2.5 nm,而Mini-LED背光技术所用的芯片,由于数量巨大,且涉及到亮度和色度一致性的问题,需要规格的精度达到1~1.5 nm才能满足应用的要求。这就同时对晶圆的品质(优化晶圆生长过程,提高芯片的波长一致性)和后续的分选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随着芯片尺寸的大幅减小,在小电流驱动下,芯片自身外量子效率也会随之下降。Mini-LED背光芯片在小电流下工作时光电转换效率会大幅下降[11],相比绿光和红光芯片而言,蓝光芯片的光电转换效率下降幅度较小,能够满足实际产品的应用要求,这也是为什么目前基于Mini-LED背光的产品基本都采用蓝光LED芯片配合光转换材料实现白光发射的原因,其中光转换材料的选择又以量子点材料为最佳,量子点材料的引入可以提升Mini-LED背光产品的色域。
续 表
Mini-LED背光技术的芯片转移难度虽然无法与Micro-LED和Mini-LED显示技术所需的巨量转移相提并论,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面临着转移效率和良率的问题。转移效率和良率直接影响了Mini-LED背光产品的成本,例如目前1 905 mm(75 in)Mini-LED背光灯板加驱动的报价普遍在传统灯板加驱动报价的10倍以上。两种背光之间的巨大价格差直接阻碍了Mini-LED背光技术在终端显示市场中的应用和推广。Mini-LED芯片的转移通过高速贴片机或固晶机实现,Mini-LED芯片由于其焊点面积小,因锡膏检查设备(SPI)设备的检测精度不足,空洞率较高,容易造成焊点假焊的现象,这两种转移方式均不可避免,尤其在通过回流焊之后,假焊现象更容易造成转移的不良[12]。
转移的精度和速度也是Mini-LED背光技术所面临的技术难点,而且这两个技术指标相互矛盾。通常情况下,首先要保证转移的精度,在此基础上再尽可能地提高转移速度。使用板上芯片封装(COB)转移方式的Mini-LED背光,要求转移精度在10~20 μm之间,目前行业内较好的固晶机可以在保证此精度的前提下将转移速度提升至50 K。当然,也有使用激光转移技术的公司宣称转移速度可以达到200 K。但无论如何,目前Mini-LED芯片转移技术的效率和速度离终端应用的需求仍有一定差距。
此处缺陷的概念不仅是指在转移过程中的不良,也包括芯片的微缺陷不良、基板和焊盘的不良、刷锡膏的不良等。由于Mini-LED背光灯板使用相关部品的一致性和良率要求都比传统的背光灯板高得多,为了尽可能地提高转移制程的直通率和效率,需要配备专业的设备对相关部品进行自动的缺陷检测与筛查[13-14]。
芯片转移过程中的缺陷检测与筛查必不可少。例如在回流焊之前对焊盘位置和锡膏厚度的检测,在回流焊之后对于转移缺陷和死灯的检测,以及检测之后的自动维修等。这些检测步骤和环节作为转移制程中良率的补充工艺,对Mini-LED背光灯板技术至关重要。
Mini-LED背光技术的驱动电流较小(<10 mA),这就对驱动IC控制电流的精度提出了高要求。一般需要将Mini-LED背光的驱动电流精度控制在±1.5%范围内,才能提供稳定的画面输出,而一般传统LED背光的电流驱动精度仅为±10%左右。由于目前Mini-LED背光中使用的芯片数量较多,整机功率增加,因此通常采用共阴式驱动IC,以此来降低Mini-LED的功耗和温度。为了降低驱动成本,Mini-LED背光使用的驱动IC通道数越来越多,需要提高多通道电流的稳定性和精度来满足应用的需求。如果考虑到为红绿蓝 Mini-LED背光的需求,红绿蓝三基色芯片的驱动电流和电压均不同,且涉及到亮度和颜色一致性问题,届时将会对Mini-LED的驱动技术提出更高的挑战。
背板的材质可以分为玻璃基板和印刷电路板(PCB)。这两种基板各有优劣,目前基本以印刷电路板为主,未来玻璃基板可能会成为主流。
印刷电路板由玻璃纤维、金属层和各种图层复合在一起组成,具有很高的韧性,不易因碰撞造成损伤。印刷电路板制程成熟,可以根据不同需求搭配印刷电路板层叠厚度与线路,在开发阶段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和开发效率。印刷电路板的尺寸可以随意变化,不受限制,驱动IC可放置在印刷电路板后面,减少无效区,提升拼接的兼容性。但是印刷电路板存在成本高、尺寸稳定性差、基板本身的平整性差、受热或过回流焊后容易板材翘曲等问题。
玻璃基板与印刷电路板相反,首先在做多层线路时,玻璃基板使用TFT的光罩工艺来制作线路,虽然初期开发时一次性投入大,但是玻璃基板成本低,以4层板为例,其价格预计仅为印刷电路板的1/3。而且玻璃基板的平整度高(>99.9999%),适合大面积高精度的Mini-LED背光芯片的转移。由于使用光罩工艺,玻璃基板的线路和焊盘的精度极高,与印刷电路板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如果用薄膜晶体管(TFT)的主控制板驱动,驱动成本将大幅降低[14]。
尽管玻璃基板有以上这些优势,但仍有几个问题亟需解决。首先是电流线损(IR Drop)问题,由于TFT基板的线路电迁移率低,电流的线阻较大,造成电流输入端与输出端的电流分布不均,从而造成亮度差异较大。其次,TFT-LCD一般使用电压驱动,而Mini-LED背光技术使用的是电流驱动,电压驱动模式下较小的电压波动对于TFT-LCD的显示性能影响不大,但当电压波动转换成电流波动时,对亮度的影响较大。除此之外,还存在温升、可靠性等一系列问题。
Mini-LED背光使用蓝光芯片时,由于波长一致性、驱动电压、电流波动的影响,在背光全白场检测中经常出现白场亮度不均或色度不均的问题[15]。在传统产业中,波长一致性的问题通常通过混规格的方法来解决。但一般混规格都是在完成封装后再进行,将已经分好规格的LED按照不同算法选择混合,而Mini-LED背光通常使用板上芯片封装的方案,芯片按照同一规格排布在蓝膜上,如果在转移过程中进行混规格就会降低转移的速度,同时大幅增加转移的难度,所以目前颜色形成中出现的光色不均匀性的问题,一般采用增加膜片的层数和扩散度,或者使用D-mura技术解决,但这些方法都会牺牲Mini-LED背光的亮度,增加功耗,进而容易造成热量集中等问题[16]。
除了Mini-LED背光面临技术层面的问题外,在应用层面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本文从技术必需性、价格、分区合理性、节能、环境光影响、光晕效应(Halo Effect)6个方面进行阐述,如图6所示。
图6 Mini-LED背光技术应用挑战Fig.6 Challenges of Mini-LED backlight technology application
如前面在Mini-LED背光的定义中所述,在应用端比较突出的问题是75~300 μm芯片存在的必要性。这个尺寸范围内的芯片对应的Mini-LED背光对TV产品性能的提升幅度,使用满天星的背光方案或多分区的背光方案也可以达到[17]。这并不是否定Mini-LED背光技术的存在价值,而是需要整个行业根据其特性能够进一步开发出新的功能,从给消费者赋能的角度促进Mini-LED背光技术的发展。
据专业机构估算,苹果公司预计在2021年3月发布Ipad Pro产品,该产品搭载了Mini-LED背光技术,尺寸为326.6 mm(12.9 in),预计使用10 000颗Mini-LED 芯片,预计其Mini-LED背光光源部分的成本将比传统的同尺寸LCD显示屏高166%,比同尺寸OLED的显示屏高32%[18-19]。
使用Mini-LED背光技术的1 651 mm(65 in)电视,在背光源部分的成本为传统侧入式机型的148%,是传统直下式的2倍。高成本来自于芯片成本,转移、检测、修复的工艺成本,多层电路基板的成本,多分区驱动造成的驱动成本。相比于产品本身采用了何种显示技术,消费者更加关心的是显示终端的性价比,所以如何在未来几年内大幅度降低Mini-LED背光技术的应用成本是该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20]。
光晕效应即为光晕之意。在使用分区控制技术中,单位分区的光扩散的区域即为光晕区[21]。
传统认为光晕的区域越小越好,但实际上如果将Mini-LED背光中的光晕做到极小,在实现区域调光技术中会出现类似于马赛克的效果,显示效果反而会下降。反之,如果光晕区域太大也会影响Mini-LED背光实现高对比度的效果。所以如何能够量化地定义光晕效应,并且能根据实际需要选取终端需要的光晕值,是Mini-LED背光技术走向应用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此外,随着Mini-LED背光中的混光距离变化,产生的光晕效果不同,所需要的调制算法也就不同。所以光晕效应与混光距离以及分区数量都有密切的关系。如何配合液晶屏的类型和算法,定义并设计出合理的光晕值,对于发挥Mini-LED背光在终端应用中的最大价值尤为重要。
分区数量是衡量Mini-LED背光技术的重要指标,也是决定性能、方案以及成本的关键参数,其关系如图7所示。
图7 分区数量与性能、解决方案之间的衡量参数。Fig.7 Measurement parameters between the number of partitions,performance,and solutions.
从理论上讲,Mini-LED背光的分区数越多越好,如果能做到像素级分区,就可以追平甚至超越OLED的显示效果。但随着分区数量的上升,其驱动成本、LED的使用数量、背板线路的复杂程度都会造成成本的直线上升。
此外,显示技术最终还是靠人眼来评价和感知,理论参数值的提高不意味着人眼感知也能够提高。通过设计并进行主观实验,可以确定人类对光晕效应的视觉感知极限。峰值信噪比(PSNR)是一种用于量化显示图像和目标图像之间差异的评估指标,这个值在实际应用中应大于47.4 dB。基于此,可以提出对分区数量的要求:对于高对比度 5 000∶1的LCD面板,超过200个分区即可,对于对比度 2 000∶1的LCD面板,需要超过3 000个调光区域[22]。
所以如何在性能与成本之间选择一个平衡点,在保证人眼感知性能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分区的数量是显示终端在Mini-LED背光技术应用时的一个重要课题。
近几年关于环境光对对比度、色域影响的研究很多,环境光的问题之所以能够吸引众多的研究人员深入其中,就在于终端工作的场景是伴随有环境光的。而技术人员在测试显示终端性能时,通常是在暗室条件下测量,这样测量的显示指标并不能等同于消费者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感知[23]。
正是由于环境光对于显示效果,尤其是对比度有较大的影响,诞生出了环境光对比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发现,LCD与OLED TV当屏幕反光亮度大于或接近LCD背光的漏光亮度时,二者的显示效果就相接近了[24]。如果LCD的上偏光片使用了抗镜面(Antiglass,AG)和减反射(Antireflection,AR)处理工艺,即使没有多分区的区域调光技术,LCD的显示效果,尤其是对比度的效果,也会得到显著提升。
简而言之,在环境光的影响下,Mini-LED背光技术所提供的高亮度、高色域的性能也许比多分区更有价值。如何衡量环境光影响下Mini-LED背光技术在TV终端的应用也是直接影响到终端消费者体验的重要因素。
理论上Mini-LED背光技术的驱动电流小,又有分区控制技术的加持,Mini-LED背光技术的能耗被认为将远低于传统的LCD TV。以1 905 mm(75 in)TV为例,一般传统的LCD TV 背光功率在250 W左右,但使用Mini-LED背光的功率一般会超过350 W。高出的100 W主要有几个来源,低电流驱动芯片时,芯片的光电转换效率低,当驱动芯片数量增多后,驱动芯片的耗电量将会增加,此外驱动板使用低电压、大电流供电,会造成线损增加,电源效率低[25]。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芯片厂家积极开发电流驱动下高效率的Mini-LED专用芯片。此外,使用多PN节复合(MJT)技术,将多个PN结复合,将芯片的驱动电压从原来的3 V提高到12 V或24 V,以此来减少线损,提高电源的使用效率。在驱动IC方面,使用共阴极、动态节能、黑屏节能以及低转折节能等技术来降低驱动IC的能耗[26]。从以上解决方案来看,未来一两年内,Mini-LED背光技术的功耗问题有望取得较大进展。
Mini-LED背光技术在TV等显示终端的应用是近年来最具前景和革命性的事件,国外显示巨头如三星、LG和苹果等公司纷纷入局,相继发布自家的Mini-LED背光产品。在国内,TCL最早发布了应用Mini-LED背光技术的电视产品,小米、海信、创维等公司也逐步跟进[27]。
尽管Mini-LED背光技术可以在外观形态、对比度、亮度、色域等方面助力LCD产品在与OLED 产品的竞争中取得优势[28-29]。但目前Mini-LED背光技术并不是完全成熟的,与其他新型显示技术相比,也许没有科学级的问题要突破,但其自身的技术方案还不成熟。从产业化的角度看,距离真正的大规模量产仍有差距。
在应用上,也有一些关键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其中各个问题之间仍具复杂的关联性,分区数与成本、光晕、算法等具有极强的相关性,在这方面仍然缺乏综合性与系统性的研究,无法将单个要素的研究成果有机地整合,以达到综合用户体验、性能、成本的最佳Mini-LED背光技术方案。
面对即将到来的显示技术大爆发时代,Mini-LED背光技术已然成为当下研究最为火热也是最贴近量产的一项应用型技术。除了目前已经成功商业化的基于蓝光芯片加量子点膜片光转换技术之外,未来基于红绿蓝 Mini-LED背光技术的开发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从显示技术的发展看,多色分开控制的红绿蓝 Mini-LED背光将会成为下一个技术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