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建成
家乡四周山上,片片葱郁的杉林像绵延无边的杉海,小城就在其中起伏荡绿。
一棵棵杉树躯干笔直,威武挺拔,叶攒如剑刺向苍穹,像一个个身着戎装守家固土的哨兵。它们高高地立在那里,离地很高处才有旁枝。黄色的外皮朴实而柔软;边材质地细润,心材质地硬脆,不因外力而弯腰,受重力就从中折断,有一种宁折不屈的秉性。
家乡的杉树,是南方最普通杉科植物的一种。它生命力极强,从不计较土地的贫瘠与肥沃,不在意生存条件的恶劣与优越,汲取大自然的阳光雨露,傲迎风霜雨雪。无论种子落在哪里,都会努力发芽,顽强地生长,成为有用之材。
家乡光泽县地处闽北,是闽赣边境的山区县。著名的武夷山脉北段就在境内,并向东南转西北而延伸出杉岭山脉。山林中最多的是杉树,所以延伸境内的山脉又叫杉岭,光泽县别称“杉城”。民间一直有个传说:南宋年间,丞相李纲回家乡邵武,乘船途经光泽时,见两岸黄土荒山沿河泥沙俱下,河水浑浊。他对前来迎接的光泽县令说,何不动员百姓在山上广植树木,一来让荒山变绿美观,二来固住沙土减少泥沙入河,三来树木10年成材可用。县令听后表示“一定照办”,于翌年春动员民众上山,选择最易生长的杉树苗成片种植,并“成活一株,奖米一升”。几年间,连片杉树郁郁葱葱,沿河荒山全披上了绿装。数年后李纲还乡,再次途经这里,见环城山上杉林叠翠,河水绿幽清澈,很是高兴,顺口赞道:“光泽真可谓杉城啊!”从此留下了“杉城”这个别称。
光泽人种植杉树,绿化家园,一直保持着“杉城”的美名。
杉树木质细密,疖少干直。杉树木材用途广泛,是家具和建筑最普遍使用的木材之一。人们用杉木盖房子,做门窗,打家具,架桥梁,满足自己的生产生活之需。新中国成立以来,光泽县每年向外输出数百上千万立方米的杉木,支援各地建设。光泽县几十个木材加工企业的兴起,也让杉木用途更加广泛。县财政收入曾有60%左右来源于以杉木为主的林业。杉树为光泽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曾几何时,乱砍滥伐导致光泽青山变荒山,一度无杉木可用,昔日的杉城名不副实。大量的泥沙流入河中,抬高河床,几场特大洪水更是让光泽遭受了空前的灾难。人们汲取教训,意识到保护山林、保土固沙的重要性。近些年来,光泽县注重抓好造林绿化,推行山林分户经营,成立林业发展股份合作社,大力发展杉木种植,从而确保杉林资源不断增加。杉木每年按规划限量砍伐,同时关闭一些木材加工企业,使种和伐实现良性循环发展。家乡以杉树为主的森林覆盖率一直在70%左右,一度提高到79%,位于全国全省的前列,成为南方重点林业县、国家生态县。
还记得1998年,一场冰灾让杉树遭受了空前劫难,海拔500 米山上的树木全部断枝折干,损失令人震惊。第二年春季植树节,县里组织绿化造林荒山大会战。全县各单位和乡村数千人聚集在城郊北沟,一天时间内将数百亩的荒山全部种上了杉木苗。县里分管林业的领导曾自信地说:“我们要用5年的时间让光泽城周围的荒山全部绿化,把冰灾的损失抢回来,让杉城真正名副其实!”如今,当年的豪言壮语已经成为现实。
杉树满山
杉苗基地
杉树林
光泽人在绿化山林的同时,也在改变杉树的品质。在城西的华桥国有林场苗木基地前,巨大的“国家杉木良种基地杉森第3 代种子园”牌子格外醒目。福建省林业科学院在这里开展杉木种苗科技攻关,培养的第3 代良种生产量比第2 代良种可提高10%以上。自2004年9月开始,林场种子园在中央、省、市林业部门的资金大力支持下,经过六期10 多年的规划建设,面积达到上千亩,已累计产种子4284 公斤,培育5700 多万株良种苗木,提供良种造林苗木28 万多亩。种子园2010年到2014年办理了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被确认为福建省第一批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注册“华杉”第3 代良种商标的杉树种子在省内外林区推广使用,促进光泽杉林的更新换代。
多少年来,有许多光泽人在为杉林发展默默奉献着。不久前,我走进了北路林农老吴家。50多岁的他经营苗木培育已有10 多年,每年都有数十万株苗木供应县内和外地。老吴原是农民,被采育场雇做伐木工人,上世纪90年代下岗后在家务农,因种田收入低,便搞起了育苗。刚开始时,曾两度因管理技术和气候因素,所育苗木全部死掉,弄得他老本赔光。后来他虚心向专业人员请教,并引进优良的杉树品种进行培育,再加上林业部门有育苗补贴,苗木基地逐步发展起来。现在,他每年育苗有10 多万元收入,育杉木苗成了他个人的产业,还带了好多个林农徒弟,后来都成了育苗专业户。
走出老吴家时,我看见满山的杉林郁郁葱葱,直插云天,让人感到欣喜。此时夕阳西下,整片杉林沐浴在一片金色之中。我回头看着走进杉苗基地的老吴,突然想到,像老吴这样的许许多多光泽人不正是一株株杉树么?坚强、质朴、勤劳、善良,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书写自己朴实奉献、顽强不屈的进取人生,让自己的家乡青山常绿,河水常清,永葆“杉城”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