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俊霞
(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中医院妇产科,青海 门源 810399)
子宫肌瘤是由于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所导致的一种良性肿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同时也是人体常见肿瘤之一,发病人群多为30-50 岁的女性[1,2]。目前,临床对于子宫肌瘤多采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治疗方式,对于不适用药物治疗的患者,医院多对其采用手术治疗的方式。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手术与腹腔镜技术被应用到子宫肌瘤患者的治疗中[3]。因此,本文特选取142 例接受手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进行研究。
此次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本院妇产科于2020 年5 月至2021 年5 月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共142例。根据所选患者接受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71 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4-57 岁、平均年龄为(33.7±2.2)岁,病程为4.5 个月至8.6 年、平均病程为(4.75±0.68)年,71 例患者中32 例病灶于浆膜层、29 例病灶于肌壁间、10 例病灶于黏膜下层;研究组患者年龄25-59 岁、平均年龄为(32.9±2.7)岁,病程为4.9 个月至9.1 年、平均病程为(5.10±0.41)年,71 例患者中34 例病灶于浆膜层、28 例病灶于肌壁间、9 例病灶于黏膜下层。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能够作为研究对象为此次研究提供相关数据。
对照组:采用常规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方式对子宫肌瘤进行切除,在患者的截石位对其进行全身麻醉;待患者进入麻醉状态后在其肚脐上方进行穿刺,快速建立气腹,并在穿刺点处刺入套针管至盆腔部位[4];观察患者子宫内肌瘤数量与粘连情况;对肌瘤进行钝性分离,并利用电凝刀对切口处进行止血,最后将引流管留置并固定在患者体内并行切口缝合。
研究组:采用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联合肌瘤切除术的方式对子宫肌瘤进行切除,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借助腹腔镜观察患者动脉情况,并切断动脉供血,借助电凝刀止血,待观察到子宫颜色呈紫红色后再行钝性分离肌瘤[5]。
术中及术后各项相关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术后排气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
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情况:观察两组患者包含术后肠梗阻、阴道出血、闭经及皮下气肿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半年的术后随访,观察其在这6个月中的复发情况[6]。
手术治疗前后卵巢功能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各项卵巢功能指标,包括促卵泡生成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促黄体 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和雌二醇(estradiol,E2)情况。
此次研究中搜集到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术中及术后各项相关指标、手术治疗前后卵巢功能指标用()表示,采用t检验;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情况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及术后各项相关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各项相关指标对比()
表1 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各项相关指标对比()
研究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情况对比
研究组患者术后卵巢功能指标中的FSH 及E2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前后卵巢功能指标对比()
表3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前后卵巢功能指标对比()
临床认为子宫肌瘤的发病原因多与遗传、干细胞、激素等因素有关,虽然恶化程度较低,但是基于对女性健康的考虑,临床多建议患者进行手术,对子宫肌瘤进行切除[7,8]。此前有研究显示,子宫肌瘤切除术联合子宫动脉阻断术的方式能够有效阻断肌瘤血运情况,进而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缓解手术带来的痛苦。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及术后各项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情况、术后卵巢功能指标中的FSH 及E2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应用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联合肌瘤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能够显著提升手术质量,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复发率,提升肌瘤的清除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