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德红,梅思俊
(河南省商城县人民医院 泌尿外科,河南 信阳 465350)
直肠癌多发生于乙状结肠与直肠交界处,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为目前临床治疗直肠癌的常用方法,可通过微创手段剔除病灶,遏制肿瘤发展,达到延长患者生存期的目的[1]。但临床应用中发现,术后仍有部分患者出现吻合口瘘,造成肠梗阻、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导致术后恢复不佳[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积极防治提供有效依据,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018年审(513)号],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期间在我院行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0例,女40例;年龄51~68岁,平均年龄(59.36±2.17)岁。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现代肿瘤学》中直肠癌相关诊断标准[3],并经MRI、CT、病理学等诊断确诊;②具有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指征;③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非原发性直肠癌者;②术后严重感染者;③既往肠道手术史者。
1.3 方法
1.3.1 吻合口瘘评估及分组参照《肠道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中吻合口瘘相关诊断标准[4],并结合临床体征、肛门指检、盆腔CT等检查,将具有下述表现者纳入发生组:①伴有不同程度腹痛、腹胀、腹膜刺激征等,且持续时间≥24 h;②肛门指检存在肠瘘口;③盆腔CT检查提示吻合圈存在缺损情况,且吻合口外出现连续积液、积气。将无上述表现者纳入未发生组。
1.3.2 临床资料统计统计入选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男、女)、年龄、体重指数、手术时间、术前合并低蛋白血症 (血浆总蛋白质<6.0 g%则判定为低蛋白血症,是、否)、术前化疗(有、无)、术中左侧结肠血管损伤(出现腹痛、腹胀、恶心等症状,经X线腹部平片检查可以发现膈下游离气体,有、无)、术前合并肠梗阻(是、否)、组织学分类(腺癌、腺鳞癌)、临床分期 (Ⅰ~Ⅱ期、Ⅲ~Ⅳ期)等。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吻合口瘘发生情况100例直肠癌患者中,有10例发生吻合口瘘,占10.00%;90例未发生吻合口瘘,占90.00%。
2.2 单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腹腔镜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不受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手术时间、术前合并肠梗阻、组织学分类、临床分期影响(P>0.05),但可能受术前合并低蛋白血症、术前化疗、术中左侧结肠血管损伤影响(P<0.05)。见表1。
表1 腹腔镜直肠癌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单因素分析[n(%),±s]
表1 腹腔镜直肠癌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单因素分析[n(%),±s]
影响因素 发生组(n=10)未发生组(n=90) χ2/t P性别 男 6(60.00) 54(60.00) 0.000 1.000女 4(40.00) 36(40.00)年龄(岁) 59.35±2.16 59.37±2.17 0.028 0.978体重指数(kg/m2) 22.08±0.28 22.07±0.29 0.104 0.918手术时间(min) 172.36±28.73 172.54±28.89 0.019 0.985术前合并低蛋白血症是 9(90.00) 6(6.67) 42.702 0.000否 1(10.00) 84(93.33)术前化疗 有 8(80.00) 7(7.78) 31.373 0.000无 2(20.00) 83(92.22)术中左侧结肠血管损伤有 7(70.00) 3(3.33) 37.346 0.000无 3(30.00) 87(96.67)术前合并肠梗阻是 4(40.00) 36(40.00) 0.000 1.000否 6(60.00) 54(60.00)组织学分类 腺癌 5(50.00) 42(46.67) 0.018 0.894腺鳞癌 5(50.00) 48(53.33)临床分期 Ⅰ~Ⅱ期4(40.00) 35(38.89) 0.075 0.785Ⅲ~Ⅳ期6(60.00) 55(61.11)
2.3 多因素分析将腹腔镜直肠癌术后发生吻合口瘘作为因变量 (1=发生,0=未发生),将术前合并低蛋白血症 (是=“1”,否=“0”)、术前化疗 (有=“1”,无=“0”)、术中左侧结肠血管损伤 (有=“1”,无=“0”)作为自变量并赋值,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合并低蛋白血症、术前化疗、术中左侧结肠血管损伤均为腹腔镜直肠癌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OR>1,P<0.05)。见表2。
表2 腹腔镜直肠癌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多因素分析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因其创伤小、出血量少、机体恢复快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直肠癌的治疗中,但术后仍存在诸多并发症,其中以吻合口瘘较为常见,可导致肠内容物从肠腔内流至肠腔外,引发周围脏器感染,继而引发全身严重性感染及休克,危害极大[5]。因此,为更好地改善患者预后,尽早明确影响腹腔镜直肠癌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临床意义重大。
本研究结果显示,100例患者中,有10例(10.00%)发生吻合口瘘,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合并低蛋白血症、术前化疗、术中左侧结肠血管损伤为吻合口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原因如下:术前合并低蛋白血症,表明患者机体白蛋白水平低下,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术前营养状况不佳,易造成机体处于负氮代谢状态,免疫水平下降,导致致病菌侵袭肠道黏膜组织,增加感染风险,继而影响术后切口愈合,提高吻合口瘘发生率[6]。术前实施化疗,化疗药物进入机体后,有利于遏制肿瘤发展,导致部分细胞分化周期停滞,甚至出现凋亡,可造成术后切缘愈合缓慢,增加吻合口瘘发生风险[7-8]。左结肠动脉上支是吻合口近端的主要血供来源,手术操作过程中需尽量避免损伤左结肠动脉,如发生左侧结肠血管损伤,可造成后期吻合口血供不足,导致吻合口组织出现缺血性坏死,延长吻合口愈合时间,提高吻合口瘘发生率[9]。因此,临床应重视上述相关影响因素,在术前积极予以营养补给,纠正低蛋白血症;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化疗方案可放于术后进行;同时不断提升手术医生的操作技能,进一步降低吻合口瘘发生率。
综上所述,术前合并低蛋白血症、术前化疗、术中左侧结肠血管损伤均为腹腔镜直肠癌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重要危险因素,临床需重点关注上述危险因素并积极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有效减少吻合口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