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漫游2021
——一次艺术疗愈的实践

2021-07-14 15:51:35文静
河北画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艺术

文静

四川美术学院

艺术疗愈是一种表达性的治疗方式,历经了两年的非常态时期,我得以闲暇深入研究艺术疗愈的文献史料,且调研了大量医疗卫生机构,2021年我于重庆推出了名为《神经漫游》的系列艺术展览。我的出发点是引导观者把对影像,现成品装置,表演的吸引力转换成对个体生命的感受,以此抚慰人的心灵。展品建立在精神病理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上,强调感官认知,是以身体经验为中心,以表演艺术来呈现自己对空间和行为的探索,带有强烈的疗愈艺术之感受。接下来我将以艺术疗愈为母体谈谈我的实践。

我在《神经漫游》展览现场的设定上颇费苦心——「净化」发生在老旧的,半废弃的工厂区,处于城市边缘地带;「异托邦」被安排在繁华市中心一个新建的高级商场里面;「遗产」又将时空转换到了一个形如外星飞船的美术馆。在美术馆的展期里我安排了三场演出,依次以《乌鸦》,《异托邦》和《净化》的倒叙展开。三个题目照应了时空中的生存状态,它们的故事线既是递进又是层叠穿插的,甚至可以看成在三个平行时空同时发生。展览「净化」的设定是呈现一个满身瘀伤的场景,人们可以看到被暴戾破坏的细枝末节。满地的碎玻璃和被砸烂的电视机配合烟雾,警犬,戴着防毒面具的人,这些令人不安的视觉元素一同指向了冲突,流离失所和苦难。也许生存和死亡同样残酷;展览「异托邦」展示了荒诞的幻想,充满欲望和疯癫的人类活动,它们指向人类的生存生产以及异常心理学,是对生活本身的仿制;展览「遗产」不仅表达身份、观念、立场的流动性,也表现主体与客体,人与动物,力量与软弱,和谐与混乱,现实与虚构等生活中固有的对立。

在前期作品创作的调研阶段,我的创作方向受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影响。其一是对人类感官剥夺的研究,其二是在地性的精神现象研究。

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一个发展心理学家在迈阿密大学创立了触感研究所。她最早提出“触摸剥夺”效应,此效应对在孤儿院孩子的身心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该医生还提出触摸效应用于在养老院生活的老人有缓解疼痛,舒缓情绪和提升免疫系统的效果。她研究发现,即便剔除掉一切饱含在肢体触摸中的情感因素,仅仅是每天15分钟的简单身体接触就可能带来无穷的益处。随后大量的实地考察对于我的创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精神病院里有的患者是完全封闭自己的,这和“触摸剥夺”效应的症状非常相似,比如社交畏缩,对于身体接触的厌恶等等,一部分原因来自于患者幼年时期缺乏触摸而导致的永久性的身体和认知受损。通过对观察对象细致入微的体察,他们的一举一动,他们的情绪变化对后期创作中角色的设定,人物性格和动作的设计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精神案例研究必定有它的在地性线索,能够使我们从中窥视出一片土地所承载的生存空间对栖息者有着怎样的撕裂和拼凑。重庆的历史和地缘特殊性造就了其基因里不可否认的缺失性,哪怕是陪都和直辖市的自豪感也难填补的缺隙,这些都是当地人精神的症结所在。每年空袭纪念日警报响彻全城的时候,一再提醒着这座城市曾经千疮百孔的地表和破碎的家庭史。重工业化建设留下的痕迹不仅仅是城市上空终日不散的雾霭,更有下岗职工干涸的口袋和内心。自政治变故下的来去离散在无数次搬迁中惯化为飘忽的乡愁,雾一般笼罩在码头上。在项目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我跟伙伴们对重庆不同场所和人群进行了探访,获得了一个个可以用于编织成体的鲜活的切片。

在我的创作工作中,艺术疗愈让我触动和着迷。我深信医学和艺术有同源性,都来自于人对自然界,对自身和对同类的观察。艺术疗愈的工作给我一个机会,既能够从艺术家的视角,又能从医生的视角看待疾病,或者说去看世界。我认为医学和艺术的关系是感性和理性最有趣味的捆绑和结合。而且我相信艺术跟医学一样可以救死扶伤。因为医学跟艺术的终极目的都是治愈病痛抚慰心灵,它们的交集能够给肉体和灵魂带来双重的疗效。如前文所说我的创作强调以身体作为媒介。这些作品从人的感官出发,以非语言讲述的方式去展现,视觉性又很强,它们具有一种让人着迷的边界不明的美感。众所周知艺术疗愈的表达也是非语言的,它超越语言的局限构建起一种双向的、有效的沟通桥梁,它包含的感知训练让视觉、触觉、肢体运动都参与其中。拓展感官实际能够拓开精神的界限。如果现场是一个可以被共享的敏感空间,那么我希望它将可以成为心灵疏导和重建的场所。

接下来我将谈谈自己的工作方法,以及这些方法如何有效地达到艺术疗愈的效果。艺术疗愈看似是在用艺术这个载体做心理分析,其实挖掘潜意识并不是主要目的,甚至说,相比自由表达所带来的平衡和疗愈来说毫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自由表达的过程中人感受到被接纳,感受到智慧与爱相融,这是最能疗愈人心的。我在做导演工作的时候方式跟心理咨询师相似,讲戏时更像是医师一对一地给演员做心理疏导。效果是明显的,往往在私密空间的共享后彼此会自然建立起更深层次的信任和感激。作品发表时我采用了互动表演的形式,演员有着最浓稠的情绪却是以最微弱的方式改变场所,使得展览空间看起来几乎没有被侵占,感受却是饱满的,作品转化成为了一种感性的体验,而表演也成为了跟观众相互发现和慰藉的过程。

艺术疗愈除了针对个案工作所形成的“效果”,它作为一个专业工作,我认为当下人们低估了艺术疗愈的价值,不管是在临床上还是在创作上。艺术疗愈的表达是非语言的,它超越语言的局限构建起一种双向的、有效的沟通桥梁,它包含的感知训练让视觉、触觉、肢体运动都参与其中。举个例子,艺术疗愈十分强调视觉的作用。我们知道注视赏心悦目的东西有利于病患的康复。视觉不仅可以感知一个客观物体,它在人际关系中的双向作用很重要,医生如果想要放大治疗效果需要直视病患的眼睛,因为这是患者的愿望。艺术疗愈更是一种内在体验的过程,跟艺术创作一样,它可以避开人的自我保护机制,让人更容易表达出内心隐藏的情感。重点在于这些真实感受不存在对错,正如我们的情绪也没有对错。艺术疗愈带来的被尊重和被理解的感觉,对于缺乏词汇、认知能力较差或者有语言表达困难的人特别有帮助。

在我看来,艺术疗愈是融合艺术和心理学的学科,也是一种表达性的治疗方式。艺术创造是既包含表达又包含自我反省的一个过程,它自带疗愈功能。在我看来两者的相似多于差异。不过艺术家的创作更多时候疗愈的只是自己。一旦艺术家找到了某种方式,通过艺术的创造性过程改善了参与者的生理、心理和情绪健康状态,甚至让参与者在自我表达中产生了艺术作品,这就形成了群体性的艺术疗愈活动,只是实施治疗的主导者不一样了,此时艺术疗愈师换成了艺术家。

现阶段出现了一系列精神意识危机:疾病、孤独、焦虑,似乎更加突出了现有人类的内在困境,心理困惑成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艺术疗愈将可以围绕具体问题在当下时空中发生和发展。固然疫情改变了人们现实生活的轨迹,也简化了我们和生死,病痛,治愈的关系。如果医学和艺术的结合可以提供更多一个视角,那么我觉得艺术疗愈可以不只是初级地受惠于那些心理困扰、学习障碍、社交困难、发展障碍的人,或者只是去帮助想要改善压力管理、情绪管理或者培养应对技巧的人群。我认为艺术疗愈更为高阶的作用是,在人们面对这个迷惑的世界充满焦虑时,提供一个可能,让人发现疾病的意义如何超越了生物学层面,生命是如何展现在我们面前,又是如何与社会的各个方面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比如从社会、文化和人类学等角度去看我们每个人的医疗行为,对过度“医疗化”的省思,对死亡的好奇、想象、恐惧、崇拜,以及迷恋,我们甚至可以把身体失衡和社会失序连接起来(疾病的政治),把病毒的迁徙与社会文明连接起来(疾病的地理学),等等。

猜你喜欢
艺术
抽象艺术
家教世界(2022年13期)2022-06-03 09:07:18
西方现代艺术的兴起
家教世界(2022年7期)2022-04-12 02:49:34
身边的艺术
中外文摘(2021年23期)2021-12-29 03:54:02
可爱的艺术罐
儿童绘本(2018年22期)2018-12-13 23:14:52
美在《艺术启蒙》
艺术启蒙(2018年7期)2018-08-23 09:14:06
纸的艺术
决定的艺术
英语学习(2016年2期)2016-09-10 07:22:44
因艺术而生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58:59
艺术之手
读者(2016年7期)2016-03-11 12:14:36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