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机构编制历史经验中汲取前行力量

2021-07-13 10:30张锋
群众 2021年11期
关键词:机构编制淮安机构

张锋

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史,机构编制工作始终贯穿其中、伴随发展,成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波澜壮阔发展的重要基础。就机构编制部门而言,追溯发展历程,探寻工作规律,总结历史经验,明确主攻方向,为已经开启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体制机制保障和机构编制服务,是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题中之义和具体实践。

坚定理想信念,把牢政治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严密的组织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从建党到党建立局部政权,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到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机构编制工作始终服务于党的事业需要,始终服务于党的政治路线,始终服务于巩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1927年,面对党员队伍的迅速发展和革命形势的复杂多变,中共五大通过《党的组织问题决议案》,明确现时组织问题上的主要任务就是建设坚固的、能战斗的秘密机关。1942年,毛泽东同志指出“党中央提出的精兵简政政策,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陕甘宁边区政府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先后进行三次精兵简政运动,奠定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机构编制工作长期遵循的基本原则。新中国成立之后,从1949年成立的政务院及其所属单位机构编制审查委员会,到1956年更名的国务院编制委员会,到1963年周恩来同志推动设立的国家编制委员会,再到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恢复的国家编制委员会,专门负责机构编制工作的管理机构逐步完善。1978年,为适应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机构编制工作积极推动实现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机构职能体系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机构职能体系的重大转变。

机构编制工作史启示我们,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机构编制工作的“生命线”。必须牢固树立党管机构编制的根本原则,从“机构编制资源是重要政治资源、执政资源”的政治高度,坚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从严落实归口管理要求,从机构、编制、职能等方面对机构职能体系不断调适优化,按规定权限履行机构编制管理职责,不断完善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制度安排。

坚守为民初心,勇担职责使命

机构编制部门在某种程度上承担着“革命者”“管理者”的角色,不仅是机构编制的管理机构,更是改革的推动者和协调者。1951年,政务院发出《关于调整机构紧缩编制的决定(草案)》,开启了机构改革的序幕。从1956年调整为地方管理为主,到1961年加强中央集中计划调控,到1982年大幅撤并经济管理部门,再到1988年首次提出转变政府职能目标,之后党政机构五次改革始终围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进一步转变职能、优化结构、强化责任和严控机构编制。淮安在全面落实中央精神和省委部署,完成各项改革任务的基础上,作为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的首提首倡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将淮河办设在市发改委,统筹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相关工作,设立了全省唯一的营商环境优化办公室。推动成立全国首家县级行政审批局、苏北首家市级行政审批局,打造了投资建设项目“四联合”并联审批、数字化联合审图、“两单一书一平台”市场综合监管等一批具有淮安特色的改革品牌。其中,数字化联合审图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肯定、“放管服”改革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全市总结推广经济发达镇和重点中心镇改革经验受到省委编办通报表彰,金湖县审批服务综合执法一体化平台建设试点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复制。

机构编制工作史启示我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做好机构编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必须把党的群众路线贯穿机构编制工作始终,重视从群众、基层中发现问题,进一步巩固深化机构改革成果,纵深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基层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整合、综合行政执法、审批服务便民化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体制机制改革,找准和解决部门履职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更好地服务于基层治理体系完善、服务于各项制度执行。

坚守发展要务,锐意开拓进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定位,也对机构编制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处于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机构编制部门,应进一步突出目标导向、创新导向和问题导向,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进展。

以制度创新奠定法治基础。制度创新是机构编制管理的本质特质。2018年,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专题研究机构改革问题,中央编委作为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主任,中央编委领导体制实现历史性变革。2019年,中央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随后,中央编办提出《机构编制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省委编办跟进制定《法规制度体系建设两年行动方案》,出台全省首部专门规范机构编制工作的党内法规——《江苏省贯彻〈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实施办法》。淮安在修訂完善编委工作规则、编办工作细则的基础上,推动构建以贯彻落实上述条例和实施办法为主线,以机构编制改革、管理、服务等层面的规范性文件、标准口径为主要构成的“1+N”制度体系。

以管理创新锚定民生坐标。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卫生、教育等领域的重点热点问题,淮安着力深化教师编制“县管校聘”改革,推行基层医疗卫生编制“县管镇用”制度,重点补齐公共卫生和安全生产领域工作短板,调整优化疾控系统机构职能体系,推动市、县(区)两级安委办实体化运作,实现省级以上开发区安全生产机构全覆盖。

以服务创新擎起发展重任。紧跟台资高地建设步伐,在全国设区市首家设立副处级建制台商服务中心,积极服务淮昆台资合作产业园、宁淮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等南北共建园区体制机制建设。为打造中国盐都和千亿元盐化工产业,率先组建正处级建制盐碱科技产业园管委会,推行以省级以上开发区为主体的“一县一区、一区多园”机构整合和统一规范管理,圆满完成淮安工业园区与苏淮高新区、软件产业园与科教产业园整合工作。为推进产学研结合和加快生态市建设,专门设立研究机构和洪泽湖生态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全面整合原承担里运河、古淮河等管理服务职能的5家事业单位,设立全省首家市级大运河文化带管理协调机构(市大运河办),不断拓展丰富地方运河文化传承载体。

机构编制工作史启示我们,站立在新的历史起点,创新管理服务、创新体制机制,服务好各项事业发展始终是机构编制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十四五”时期党委政府重点任务,在严守机构编制纪律要求的前提下,进一步突出创新导向,统筹盘活用好沉淀和低效配置的编制资源,强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民生保障、生态文明、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等领域的机构编制保障服务,奋力谱写淮安机构编制工作新篇章!

(作者系中共淮安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编办主任)

责任编辑:李佳婧

猜你喜欢
机构编制淮安机构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释义
机构编制实名制与档案管理
网通政务新浪潮 共话机构编制新未来
——2017年第一期机构编制部门信息化专项培训班(领导力班)顺利举办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