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源 周显信
南京长江大桥是南京的建筑地标,也是国人心目中温暖的“民族记忆”和“国家记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国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自力更生建成南京长江大桥,破解了当时的“卡脖子”问题,展现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成就。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重温这一党史、国史中的重大事件,就是要从这座“富矿”中不断汲取前进的精神动力,就是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征程中不断谱写新篇章。
艰苦奋斗的时代丰碑
1960年1月18日,南京长江大桥开工建设,1968年10月30日和12月29日,铁路桥、公路桥先后竣工通车。大桥开工建设距今已有60余年,通车也有50余年,在打通南北交通大动脉、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中国人民心目中的“争气桥”“自信桥”“放心桥”。
作为展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的标杆性工程,南京长江大桥体现了四个方面的作用。实现天堑变通途,完成了“中国跨度”。南京自古就有“长江锁钥,南北枢纽”之称。大桥从勘测到竣工历时12年,建设者克服困难、顶住压力,终于完成了在外国人眼中“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赢得高质量美名,彰显了“中国硬度”。据统计,从当年交付使用迄今,大大小小的轮船撞桥事故近40次,但至今车水马龙、安然无恙。2018年,大桥在经过27个月的封闭维修改造后再次投入使用,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竖起华夏新地标,提升了“中国高度”。1981年,南京长江大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被写进《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2009年,入选新中国“60大地标”,成为仅次于天安门的第二高的代表性地标;2018年,入选全国首批工业遗产保护名录。铸就自强大丰碑,淬炼了“中国气度”。首任大桥局局长彭敏饱含深情地说:“南京长江大桥毕竟是我国最大、最复杂、最能够代表我国桥梁工程技术的一座桥;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科学工作者及工程组织者的心血结晶和劳动成果。”
党史学习教育的精神“富矿”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奋斗结晶。与武汉长江大桥不同,南京长江大桥是在中苏关系破裂时建设的“争气桥”。“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是贯穿始终的指导思想,上到领导、下到工人,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勘探过程中,新中国培养的桥梁专家独立勘探、独立设计;前苏联停止供应桥梁专用钢后,鞍山钢铁公司组织技术攻关队伍,研制出16锰低合金钢材,这些都是中国工人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生动写照。
敢想敢干、开拓进取的创新标杆。自主创新是南京长江大桥的鲜明特点。首任总工程师梅旸春,创造性地提出了沉井加管柱的桥墩方案;为了解决大桥4、5号桥墩建设过程中发生的摇摆问题,林荫岳设计出了“平衡重止摆船”;为了减轻公路桥的重量,工程技术人员发明了“陶粒混凝土”;为了美化引桥和减少工程填土,引桥创造性地采用了双曲拱桥桥梁结构。长江大桥在建桥技术、设计艺术、施工质量、防台风和抗震能力方面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85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桥新技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榜样。“质量不行就推倒重来”是大桥人始终秉持的理念,也因此成就了新中国桥梁建设史的里程碑。大桥引桥施工过程中一度出现急于求成、忽视质量的现象,对此,工程指挥部副指挥长宋次中当即要求把问题桥墩全部炸掉,不留一点后患。他主持出台了18项管理制度,要求各单位各部门作为业务学习资料;同时严格细节管理,无论钢材还是砂石,材料进场都要经过检验。正是技术人员的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保证了南京长江大桥成为写在新中国发展历史上的标杆工程。
举国一心、同舟共济的协作典范。南京长江大桥是举全国之力建成的伟大工程。在大桥设计阶段,先后召开了三次全国性的协作会议,建设过程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无私帮助。正如设计组长王序森所说:“制定初步设计方案的时间虽是短暂的,但它集中了国内外著名专家的意见,是集体智慧的产物。”公路桥通车前的28天大会战时,10多万名志愿者从全国各地涌来,“到大桥去义务劳动”成为最光荣的事。
弘扬南京长江大桥的精神底蕴
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求我们努力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教育引导全党同志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就江苏而言,就是要自觉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提出的“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使命担当,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做出更大的贡献。
坚持永续奋斗,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强”集中表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上。我们要紧紧抓住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叠加的历史机遇,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更多领域的并跑领跑。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咬定“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目标不动摇;坚持底线思维,通过持续创新发展,加快从“体量优势”向“质量优势”、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转变;坚持协调发展,促进苏南、苏中与苏北协同发展。
激发创新活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为此,要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提升江苏企业创新能力;构建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发挥我省科教资源丰富优势,在推动原始创新和解决“卡脖子”问题上取得更多重大突破。
弘扬奉献传统,扛起争做示范的使命担当。要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打造“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升级版;进一步增强江苏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提升群众的高品质生活,推进共同富裕;让生态更加宜居,打造人們心目中的最美江苏;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素养,构建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治理体系。把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衔接起来,大力提供高质量供给,培育新型消费,推动长三角一体化更高质量发展,更高水平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
厚植工匠文化,为质量强省赋能增效。省委书记娄勤俭提出,要“推动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江苏速度向江苏质量转变、江苏产品向江苏品牌转变”。建设“质量强省”,必须厚植工匠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尊崇工匠精神的良好风尚;开展“十大江苏工匠”评选,引导全省职工树立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改革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畅通职称晋升通道;讲好“江苏大工匠”和“大国工匠”故事,让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蔚然成风。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责任编辑:李佳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