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琮
摘 要:吟诵,是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读书方式和教学方法,山东传统吟诵是中华吟诵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传统吟诵试点采录记录了齐鲁大地以吟诵为读书法的传统私塾教育历程,蕴含着丰富而宝贵的经典教育之道。对吟诵抢救试点工作的现状分析及当代意义的揭示,旨在推进吟诵绝学的传承和创新发展。
关键词:传统吟诵 采录 传承 当代意义
吟诵,是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读书方式和教学方法。它注重在依字行腔中因声求义,在声韵之美中陶冶品性。它是传统私塾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以韵律性和声音记忆的方式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华读书法,在经典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吟诵普查对拯救即将消逝的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经典、塑造具有中华人文特质的国民性格作用独特。
山东传统吟诵是中华吟诵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吟诵绝学,濒临失传,近几年,国家教育部门先后出台了系列政策支持吟诵教学及传承发展。2017年4月至2018年12月,山东省传统吟诵采录试点项目即在此背景下开展。以田野调查和口述历史的方式,采录了133位读过私塾的老人,初步呈现了山东传统吟诵的概貌,记录了百年以来齐鲁大地以吟诵为读书法的传统私塾教育历程,蕴含着丰富而宝贵的经典教育之道,对其深入研究及其相关价值的揭示,有助于推进中华经典教育的传承与发展。
一、传承山东传统吟诵的当代意义
山东传统吟诵在民间得以保留,采录的资料极为宝贵,传承山东传统吟诵,对当下中华文化教育价值重大,在保存传统读书方法、推进古诗文教学、传承中华传统礼仪教育等方面皆具有现实意义。目前采录到的吟诵资料中,以李炳南先生的雪公调吟诵当代意义最为显著,故以此为主揭示传承山东传统吟诵的当代意义。
(一)保存传统读书方法
传统吟诵虽然是以“调”命名,但传习与研究的重点依然还是立足读书方法的系统梳理。经、诗、文、赋的吟诵方式各有不同。
以诗歌的吟诵为例,李炳南先生的吟诵声音资料及相关文献,保存了济南吟诵读诗法的奥义。《诗阶述唐》為其生前诗教教材,由《学诗先读求味》《声调举隅附吟诵常则》《诗惑研讨随笔》《鳞爪概谈》四部分组成,构成吟诵、鉴赏、创作三维一体的诗教体系。书中诗歌标注平仄符号(━与│),便于吟诗,在《吟诵常则》部分,还专门标注了诗歌的短停与长停、高声与低声等符号,并附吟法说明。雪公调的吟诵有体系、有方法、有门径,在其原声音频的引领下,感其声情,吟诗入境。学习雪公吟诵,重点在于把握从诗歌吟诵到赏析再到创作的读诗之道。这一吟诵读书教学体系,法度规范自成一家,使吟诗学诗有迹可循。“吟、赏、写”的立体诗教,实现了诗歌教学中输入和输出的有效结合。民国以来的吟诵前辈,有如此旨趣、著述和体系者,并不多见。
仅就吟诵而言,《声调举隅附吟诵常则》自成体系,按照近体律绝、古调今局、古体五七言、古体杂言、骈散古文,分类涵泳。近体律绝为格律诗十六式,8种吟诵调,虽调式不同,但异中有同,将吟诵的学习与格律诗歌创作紧密联系起来,法度谨严,简单易学,可按规则套调吟诗。古调今局、古体五七言、古体杂言、骈散古文则各体只传一首为示范,用以涵泳体会吟诵规则与古体诗歌之间的关系,不可套调吟诵其他古体诗与骈散古文,如遇其他,则需自行依据规则变通处理。可套调之近体律绝吟诵样例为吟读同体格律诗提供方便,不可套调之吟诵样例亦为学生提供了体会与反思的范例。雪公广大亲授及再传弟子一直传承其吟诵读书法,未曾间断,并做了相关整理。
基于济南话方音依字行腔而成的雪公吟诵调式中正平和,乡音徘徊,亲切深沉,再配以吟诗钟鼓之礼仪,自有儒士精神、金石声韵、庙堂气象。从语音面貌上是乡音徘徊,从吟诗钟鼓仪式上说是有庙堂气象,二者有效结合,形成独特风貌。
雪公将这个吟诵展演的过程称为“吟诗钟鼓”,又名“击钵催诗”,它本是古代写作诗歌的一种方式,即限时成诗,钵声一止就做成一首诗,雪公稍作更改,将钵声与吟诗声相结合,一声钵,一句诗,既有节奏之韵味,又有乐声与人声相契合的回环之美。读一首诗的过程按照诵读方式分为念(读)诗和吟诗两个部分,一为念诗之格律、诗题、作者及诗作,二为吟诗加钟鼓,每句首字前击钵一次。读诗前后还要附上相应的始乐与终乐,如果是多首诗歌,则在第一首与第二首诗歌中间加一个中乐,第二首诗歌再重复始乐、中乐,直至不再吟诗,以终乐结束礼乐吟诗。所用乐器、敲击方式和节奏各有不同,分述如下。
始乐:钟(2拍)鼓(2拍)钟(2拍)鼓(2拍)钟(2拍)鼓鼓(各1拍)
中乐:钟(2拍)鼓(2拍)木鱼(2拍)
终乐:钟(2拍)鼓(2拍)木鱼(2拍)木鱼(2拍)木鱼木鱼(各1拍)。
为便于使用,还配有吟诗钟鼓的符号:钟—、鼓○、钵 、木鱼△,4种符号的记录方式多采取俯视乐器的视角,如钟鼓和木鱼,而钵为避免与鼓面圆形重合特意选择了侧面视角,同时也指明了敲击钵出声时的部位与鼓正面不同,是从侧面击打。读诗时,需要敲击乐器者四人、念诗一人、吟诗一人或若干,从吟诵节奏的快慢调整到以声传情,整个过程需要全体紧密配合才能环环相扣,实现曾国藩所言“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念诗、吟诗、器乐(始乐、中乐与终乐)的完美配合沿袭了儒家祭孔礼乐仪式,庄严肃穆、高古典雅,有庙堂之气。将诗词赏读与祭孔礼乐结合,弘传儒经诗教,与雪公自幼吟诗创作和多年任职奉祀官有密切关系,其意在读书方法中以律吕宫商之雅乐培养君子性情,以致中和,成人伦。
吟诗钟鼓,是通过庄重的仪式以显郑重的态度,内在性情与外在礼仪融合以化育人心。平日的课堂教学,一般只是吟诵诗歌,不使用钟鼓乐器,只有特殊节气与节日需要公众展演时才会使用。这种蕴含深厚儒家文化的礼乐吟诗是齐鲁吟诵读书方法的独特之处。
为了更好地记录吟诵,选择典型样例打谱保存并传承也是行之有效的方式。雪公弟子张清泉编选的《吟诵常则》、何美雪编著的《雪庐老人诗文吟诵原音采谱》都有相关吟诵谱例,虽然个别音阶略有不同,但基本旋律一致,前者以散板诗句为段落分乐句,后者以西方音乐小节分乐句,细微差异,各有利弊,旨在让失传的齐鲁古调复归桑梓。雪公自1949年至1986年在台湾地区传授的山东古调吟诵,自幼于私塾习得,惠及台湾地区众多学子,也因此得以传承,张清泉1996年到济南考察时曾感慨道:“访问当地耆老与学界,却都已无人知晓或听闻过此吟诵调,因此这套吟诵调的保存与发扬便加值得珍惜。”[1]
以此为范式,山东各地典范吟诵皆可适时打谱记录传承,并结合民间戏曲、音乐开展音乐学研究,注重“美听”的艺术性效果及吟诵的自由度、独特性和延展性,既保留传统读书法,又适应当下教育发展现状。
(二)推进古诗文教学改革
吟诵采录作为文化、历史的记录,传承才能让古代文化的精髓在当下教育中焕发新的活力。所以,各地选择合适的传统吟诵与古诗文教学紧密联系尤为必要。其中,雪公调吟诵以其吟诵的系统性,以其诗教精神与古诗文教学联系紧密,值得深入探索。雪公在《诗阶述唐》中强调“学诗先读求味”,一个“先”字指明了读书步骤,首要在“求味”,如何“求味”呢?读书“求味”吟诵始:“初步学诗,宜设方便,正不必谈声韵,说格律,应先导之朗吟文辞,详解义旨,俾助动幽思,发雅兴。诚能眼识气象,意会境界,则是已得精魂,犹食已知其味矣。而后再陈法度,当不畏難,故言学诗尚乎先读。”③
第一,在整体诗教模式上,贯通吟诗、求味、解惑、作诗各环节。立足雪公吟诵读书法,以雪公的《诗阶述唐》为诗歌教学指导,从诗义、诗情、诗境、诗法入手,注重音韵、音乐、诗教的结合,各自展开并融会贯通。雪公的《诗阶述唐》各有阶梯,除了吟诵之外,赏读诗歌需有门径,《学诗先读求味》共选诗歌一百首,从“文法格局、讲要、取境、参考”四个方面,解诗笺释;读中有思必有惑,《诗惑研讨随笔》则针对诗歌赏析中的思理困惑,以“厘清全局、旁征博引、考据典故、昌显字句”四种方法为引路,答疑解难;心中有感欲作诗,《鳞爪概谈》则明确了作诗之法,归纳为二十字诗法要诀“句字联段章、声韵体谱格、稳响境气神、事时人地义”。四个部分融会贯通以实现老人的诗学与诗教之旨趣,“诗义旨归雅正、诗情敦厚人伦、诗境拓展器识、诗法练达文字”④。通过这样的整体诗教教学,提升学生古诗文创作能力,挖掘意象主题、中华文化精神实现吟诵修身、立德树人的目标。
第二,在单篇诗文教学中,亦可将古今诗人相勾连,挖掘吟诵声中的千古之情。例如,雪公赴台四十年弘传儒学未能回乡,每到重阳节就会吟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且创作了多首怀乡诗,教学时适当补充雪公经历及其诗作,在雪公吟诵声中,引发学生体会古今文人儒士的生命情怀,贯通乡梓家国之情。同时,以王维与雪公写诗的经历启发他们吟诗、写诗。“君子调节,使归中和,敦厚含蓄,寄托于诗,兴观群怨,情斯畅矣。畅情之诗,天真流露,所以无病呻吟,不及秋虫春鸟。”⑤通过雪公读诗之法、研诗之惑、作诗之径,落实诗教之兴观群怨。
吟诵涵泳的过程亦是思维深化的过程,吟诵声中记录的是时代的情感。多数传统吟诵显示,同一首诗歌各种吟诵调式的多样化与吟诵情感的趋同性体现了古诗文吟诵的关键,即情感的体悟与表达是吟诵的重点。诗文的吟诵与个人经历、家国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吟诵声中承载着一代代文人的品格。如著名画家单应桂老人《忆江南》的吟诵是在抗日流亡期间听其父吟泳而习得,画家徐行健也如此,自幼听祖父和父亲吟诵熏陶而得。各地传统吟诵的学习,应注重推进吟诵的深层次学习,引导学生不仅要涵咏体悟老先生的吟诵,传承古调,更要结合吟诵规则,形成自由吟诵的能力,把个体对诗文的理解和含义表达出来,这才是诗教的旨归。此外,诗教中结合私塾老人的学习经历、文化修养、儒风品行,建设有故事、有传承的吟诵资源课程体系,培养出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吟诵传习人、吟诵教学名师,完善经典吟诵教材和课程化建设,也是极其重要的教育路径。
(三)传承中华传统礼仪教育
吟诵采录虽以吟诵调的记录为主,但也积累了大量私塾教育案例。吟诵老人讲述的私塾小故事展现了齐鲁各地私塾教育不同时期的发展脉络和教育程度。传统私塾教育中的读书生活及其习礼、尊师、重道等细节亦为当代国学教育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了有效素材,如寿光孙仲春老人研习古礼,所讲述的日用行常之传统礼仪是极为珍贵的资料。从典礼到常礼,从学习到生活,从声音到文字,在吟诗诵经中探索诗礼传家的传统文化教育之路是传统吟诵采录必要的延展方式。
通过吟诵,老人们习得经典,培养品德。吟诵老人常谈及《论语》,尤其是《论语》中论孝的章节,诸城杜培和老人曾提到“子游问孝”章的重要作用。老人从经典原文中“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一对比中体悟到:为人之子不仅要“养”父母,更要“敬”父母,内在的诚敬为孝之本。通过吟诵读书的方式,教育的种子慢慢播撒,浸润心田,修身养性。很多老人还将这种美好品德贯穿在家庭教育中,成为家风家教的重要支撑。
在经典的滋养中,吟诵老人言行举止中皆礼数常备。如采访李太宗老人时,老人早早收拾好内务等待采录,说不要耽误工作时间;采访结束,老人们都会坚持亲自送客出门,直至客人远离,方才回屋……每位老人都受惠于这种读书方法,礼仪文化早已浸润渗透在他们的生命中。如吟诵老人山东大学教授袁世硕所说:“我觉得学四书五经对我的思想精神或者说世界观的塑造很有好处。做任何事情,都要讲个道理,都要合乎人情,不能搞利己主义,我觉得这个思想是小时候读四书五经时形成的。”
雪公李炳南一生读经解经,见解独到,方法精练,注重以经典化人。其经典教育体系中,亦有传统礼仪教育的重要实践。例如,为重塑学生品性,雪公解读礼仪典籍,《礼记选讲》以判表形式提纲挈领,便于记忆与理解;与时俱进重新编写了《常礼举要》,作为今之规范,各地小学礼仪教学中皆有传习。雪公吟诵及其经典教育体系,源于齐鲁,惠及中华大地。
诗教的根基实为儒教,老人依据儒家孔圣人教导,提倡“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尤其注重“道”“德”“仁”的熏习与体认。由吟诵出发的诗教最终要落实到“敦伦尽分,发明心性”,稳固夫妻、父子、兄弟、朋友、君臣这五伦根基,高楼才能林立。
诗礼相传,自古相合。前文所述雪公吟诵中吟诗钟鼓的礼仪形式就是非常好的傳承。此外,还有“进巾奉茶”仪式。这一仪式由雪公弟子传习近30年,形式简单却行之有效。由学生向老师所行,于课前及课中20分钟进行,意义众多:其一,表达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其二,通过课中20分钟的仪式,及时提醒老师按时喝水、用热毛巾擦脸并略作休息,这是非常有必要且充满关爱的提醒;其三,洗毛巾、沏茶、奉茶、叠毛巾的过程训练了学生的多种礼仪与行为规范;其四,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每一个学生轮流负责一堂课,完成应尽的义务和职责。看似一件小事,但细节颇多,训练学生以恭敬心从容笃定地完成整套仪轨,这是能力的培养,更是品格的塑造。在这样一个既关爱老师又训练学生的传统礼仪中,师生共同向学问道。
二、山东传统吟诵采录概况
山东传统吟诵普查对象为齐鲁大地读过私塾或有家学传承的老人,范围包括全省辖17个地级市,56个市辖区、27个县级市、54个县(合计137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采录原则遵循三点:第一,山东籍老人;第二,在本省工作的非山东籍老人;第三,在山东讲学的名家学者。以下从采录地域及职业身份、吟诵命名方式、吟诵学习及传承方式三方面做简单介绍。
(一)采录地域及职业身份
试点项目原计划采录100位私塾老人,实际寻访133位私塾老人,采录1578段吟诵音视频。从吟诵形态、文体、流派等方面展现了齐鲁吟诵,保留了山东省境内冀鲁、胶辽、中原三大官话区各地吟诵读书法,旁及江苏、安徽等部分省份,浓郁的方言文读语音,承载着经典,保留了地域方音样本,展现了经、诗、词、文、赋多种文体的吟诵方式,初步呈现了山东传统吟诵的概貌。从吟诵形态上看,这133老人并非全会吟诵,近四分之一为朗诵或歌唱,真正的吟诵传人不到80位。吟诵抢救时不我待,接受过采录的吟诵老人多在八九十岁,年纪最大的已近百岁,截至试点采录结束,已有7位老人去世。
地域分布上,吟诵样例来自山东省境内的17个地级市,56个市辖区、27个县级市、54个县(合计137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以及安徽的砀山、和县、萧县和江苏的赣榆、沭阳、南京、邳县、沛县,以及河南安阳、山西蒲县。限于条件,试点采录采取就近原则和熟悉原则,尚未涵盖省市地的典型样例,未来两年,吟诵采录在全省正式铺开,则将注重全备,突出典型。
对采录样例分析可以看出,在高校寻访,吟诵老人来自全省各地乃至外省地市。以山东师范大学寻访到的19位吟诵老人为例,他们不仅有山东省的济南历下、曲阜陵城、滨州、淄博张店、济宁曲阜、泰安汶阳、青岛崂山,更有外省的安徽砀山、安徽和县、江苏赣榆、江苏南京、河南安阳、江苏沛县等地,见表1。
职业身份上,吟诵老人来自农民、工人、军人、中小学教师、大学教授、中医、民间艺人、家庭主妇,分布于山东乡野市镇。表1中,山东师大19位老人以文学院教授居多,其他如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都有分布,还有两位在基建处、机械厂。私塾教育与吟诵读书方式成为他们的生命底色,这足以说明吟诵在传统基础教育中的普及性。这些吟诵老人中,有众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如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汉语大词典》副主编、语言学家吉常宏,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评论家宋遂良,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美学家朱恩彬,山东师范大学政治系教授王锡孝,山东艺术学院资深教授、画家、美术教育家单应桂,邹城市图书馆和文化馆原馆长、文史专家张延龄,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导演、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话剧表演艺术家张家声等。
吟诵也成为老人们不同职业生涯中的心灵坚守,并得到广泛传承。如最具典范性代表的雪公吟诵,山东鸿儒李炳南先生(1891—1986)出生于清末民初,成长于书香世家,一生历任莒县典狱长、奉祀官府主任秘书、兼任大学教授等职,陪护孔子后裔七十七代传人孔德成先生避难重庆,辗转南京,随迁赴台,从事儒佛教育,一生吟诗作赋上万首,有诗集《雪庐文集》十七卷传世。幼年私塾教育所习吟诵之法,贯穿其不同职业始终,并通过其在台吟诗讲经弘法等慈善教育工作传授给众多弟子,使“山东古调吟诵”得以保留传承。
(二)传统吟诵命名方式
传统吟诵散落民间,在私塾教育中以口传心授的形式传承,各地吟诵没有准确的名称,为便于今后的吟诵研究与传习,基于吟诵采录的活态史料,我们明确了山东古调的概念,统一了各地传统吟诵命名方式,规范了吟诵谱例记录方式。
山东古调在台湾地区特指济南鸿儒雪公李炳南先生的吟诗调,因雪公原籍山东济南,其吟诵被弟子称为山东古调⑥,目前正在开展的山东传统吟诵采录工作沿用此名,扩大其外延,统称山东传统吟诵,指山东各地传承有序的方言文读吟诵读书调,亦称齐鲁古调。
传统吟诵调命名方式上,山东省语委办李志华提出“所在地+传承人字号或堂号”的方式。以齐鲁地域标明传统吟诵发祥地,以吟诵老人字号记录具体传承人。以字号命名更显敬重之意,同时传承传统名字号称谓文化。如李炳南先生的济南雪公调,老人为济南望族之后,祖上有军功,诗礼传家,幼年私塾读经传习吟诵。老人号雪庐,学生尊称其雪公,故其吟诵调是雪公调,亦称雪庐老人读书调,方言分区属于冀鲁官话西齐片区。此外还有诸城臧克家先生的诸城克家调、桓台王佩行先生的桓台行调、济宁张延龄先生的邹城长之调、德州钱子厚先生的武城鲁民调等,以上皆为山东古调的典型代表。
吟诵谱例记录方式是将典型的传统吟诵样例打谱记录传习,是以文本文献方式保存传统吟诵的有效手段,如上文所示雪公调吟诵谱例,在推广传承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三)传统吟诵与经典传承
吟诵作为私塾教育的主要读书方法,是积累经典文本的重要方式之一。典型的吟诵老人都饱读经典,其吟诵能力多为自然习得,通过私塾、家传、学艺等几种方式,各有不同。大部分吟诵老人都有长短不一的私塾教育经历,私塾形式有族塾、村塾、家塾、义塾等多种,就读年限多为2至3年,最长的11年。家传也是常見的吟诵学习方式。个别跟随说书艺人学吟,学习时间不长,篇目较少,不系统。
吟诵与儒学经典学习相伴相生,吟诵的腔调因体裁(诗、词、文、经)和地域不同而各有差异。经典学习有先后次序,先蒙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后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再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吟诵老人读私塾时间长短不同,所学也有差异,大多只会蒙学与诗歌吟诵,词、文、经的吟诵较为少见。即便是诗歌吟诵,也存在着不能按照诗歌体例吟诵的问题,有的只会老师吟诵过、记忆较深的篇目。极少数能够自如掌握各种吟诵读书法,如山师大的朱恩彬教授、宋遂良教授,济宁邹城的张延龄先生,德州武城钱子厚先生,而且还能创作古诗文,自如吟诵。其中,钱子厚先生读私塾11年,所读之书从蒙学到四书五经都有,时年98岁的老先生仍记忆犹新。私塾读经,大多只读到蒙学和《论语》,约2—3年,优异者能读完四书,约5年以上,个别读到《诗经》,像钱子厚先生读完《礼记》《尚书》《周易》,年近百岁仍能背诵,实属难得。
私塾教育史中记载私塾老师要求学生经传通背,如朱熹《诗集传》与《四书章句集注》需连同注解一起背诵。采录中仅有3位吟诵老人如此传习,即山东大学吉常宏教授、济宁邹城文史专家张延龄先生及德州武城钱子厚先生。以张延龄先生吟诵《诗经·周南·关雎》为例,括号中的传注需一起背诵。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兴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周之文王生有圣德,又得圣女姒氏,以为之配。宫中之人,于其始至,见其有幽闲贞静之德。故作是诗)。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兴也)。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兴也)。
老先生提及,老师要求背诵朱熹《诗集传》中的部分注释,以加强对诗歌的理解,第一章节背诵的注释内容当为此诗主旨,后面章节有所选择只背诵了兴的手法运用。经传通吟的学习方式增加了经典的积累量,更为理解经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吟诵还是传统古代医药典籍教育的读书方法,济宁汶上谭康堂中原官话汶上方言文读吟唱医典是山东省吟诵采录中唯一的医药典籍吟诵。其传人谭万存医生家传四代行医,《黄帝内经》《伤寒论》《医宗金鉴》等医经药典吟诵,传自曾外祖父,吟诵篇目众多,同时点穴推拿,诊病疗痛,较之诗辞文赋,更显吟诵经世致用的特点。
三、山东传统吟诵采录工作的未来展望
未来两年,山东吟诵普查工作将全面铺开,同时注重吟诵采录和教育传承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华文化精神。
(一)发掘齐鲁优秀文化
吟诵采录以口述历史文化的方式,保留了山东传统文化教育的历史文化遗产,为中华吟诵的复兴提供源头之水。采录中探寻到部分老人所收藏的私塾教材,有家传几代的珍本、善本古籍,有民国时期的私塾教材,内容涉及蒙学、“四书五经”,还有医学、礼学、家谱、族谱等相关典籍以及各种手录文稿。私塾老人多为当地文化之人,对乡土地域文化常常有深入研究,如寿光孙仲春老人的《齐民要术》、济南段谋成先生所讲述的济南民国时期东北部的民俗风情……此外,还有济南名人文化生活,如吉常宏教授追忆北大生活,著名画家单应桂先生讲述上世纪50年代中国美术学院的学习生活,以及老人们忆及的诸多名师故事,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料,据此讲好齐鲁故事,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二)凝聚海峡两岸文心
李炳南先生的吟诵及诗教对台湾地区的民众产生了广泛影响,对其品格气质的塑造与养成起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雪公吟诵由其弟子回传齐鲁大地,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雪公吟诵以其质朴的乡音和深厚的内涵被齐鲁学子广泛接受,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两岸文化凝聚力方面产生了显著影响。山东古调作为鲁台共同的文化记忆实现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聚合海峡两岸人心,实现文化认同的功用。今后将以此为契机开展吟诵学术交流、诗礼文化传承、经典研读共学等活动,实现以经典吟诵方式和民间力量推动海峡两岸交流与融合的新模式。
要使吟诵教育在中断百年后回归教育,任重道远。在吟诵的抢救、继承性发展、艺术性提高等方面,仍需用心用力,落实一系列推广经典吟诵的相关措施,培养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吟诵采录、教育和推广。注重加强方言文读吟诵采录、吟诵学术研究、齐鲁吟诵传承等工作,探寻齐鲁吟诵的特点和规律,把有山东特色的吟诵成果尤其是雪公吟诵尽快转化成教育资源,弥补当下教育缺失。吟诵的传承与发展是两翼,不可偏废,要发挥吟诵在礼乐教化、经典传习、人格养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让我们铭记山东师大宋遂良教授的嘱托“怀念祖先”,踏实传承,守望文化。
注 释:
①文献最早见于台湾今成文教基金会执行长何美雪编著的《雪庐老人诗文吟诵原音采谱》。
②张清泉.诗歌吟唱教学[M].台中:丽文文化出版社,2010:130.
③⑤李炳南.诗阶述唐·学诗先读求味介言[M].台中:佛教莲社,2015:41-42,603.
④张清泉.雪庐老人《诗阶述唐》析探[M].台中:青莲出版社,2006:57.
⑥文献最早见于台湾彰化师范大学张清泉教授1996年在山东济南大学学术会议上发表的《雪庐老人“山东古调”唐诗吟诵研究》一文,刊载于《明伦》月刊271、272、273期。
(作者单位系济南幼儿高等专科学校,扬州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