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
海拔1000多米的狮脑山主峰,这里是百团大战的主战场之一。
在阳泉的繁华闹市中,有一条幽静的保晋巷,巷内有一座青砖砌成的四合院,门楼上镌刻着9个红色大字——“中共创建第一城旧址”。这里曾是阳泉建市之初市委、市政府机关的驻地。74年来,这里见证了阳泉从一个小集镇发展成为晋东工业重镇的历史。
1947年春,为了配合全国的解放战争,中共晋察冀野战军发动正太战役,先后解放了正太铁路沿线的7座县城和3个工矿区。当年5月4日,中共晋察冀中央局、晋察冀边区政府决定将阳泉镇附近平潭垴、平潭街和小阳泉3个村庄从平定县划出,独立设阳泉市。经历了战火洗礼的阳泉,自此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创建的第一座人民城市。
赓续红色基因,砥砺初心使命。74年来,阳泉始终没有忘记每一位共产党员在这片红色热土上追寻初心的奋斗足迹,以精神的力量不断地拓展着前行之路。在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的关键节点,作为“探路者”的阳泉,为我党解放后创建管理城市提供了试点样本。如今,阳泉又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作为山西能源改革的“排头兵”,阳泉正在经历从“煤城”到“智慧城市”的蜕变。
阳泉地处山西“东大门”,矿产资源丰富。1906年,山西第一条铁路正太铁路穿境而过,开始设立阳泉站。从此,阳泉由一个小车站逐渐发展为集镇,逐步走上中国近代发展和革命斗争的前台。
早在20世纪初,这里就爆发了闻名中外的保矿运动,自此,工人运动在阳泉迅速发展。1923年,正太铁路工会阳泉分会副会长梁永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阳泉地区第一个共产党员。1931年,中国北方的第一支工农红军——第二十四军在这里组建完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地区的发展创建了良好基础。
1937年,名震中外的“百团大战”在阳泉狮脑山正式打响。为了打破日军的囚笼政策,八路军385旅769团、14团靠吃黑豆、啃苞米、喝菜汤与日军鏖战了7个昼夜,掩护主力部队带领沿线军民成功破坏了被日军视为“钢铁生命线”的正太铁路西段。
1947年,为了扭转华北时局,策应陕北解放区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晋察冀野战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的指挥下,发起正太战役。按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先打弱的,后打强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电报指示,一举攻克正太铁路沿线的7座县城。同年5月2日,阳泉在这次战役中获得解放;5月4日,阳泉正式建市。
在2007年举行的“中共创建第一城——阳泉”专家论证会上,来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校等单位的30多位学者组成的专家团,经过论证后一致认为,在一个山区集镇有计划、成建制地组建一个崭新的市委、市人民政府,从中共历史上考察,这是第一次。
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孙英在论证会上指出,阳泉的解放使得中国共产党掌握了晋冀两省的咽喉要道,切断了太原和石家庄之间的联系,将敌人彻底分割开来。从战略意义上来看,1947年,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部队由内线打到外线,需要一个巩固的、强大的、战略的后方基地,把不同的根据地连接起来,支撑全国的解放,而阳泉建市无疑起到了战略支点的作用。
作为“中共创建第一城”,阳泉在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都作出了巨大贡献。它是支援全国解放战争的“后援队”,是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的“探路者”,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解放后领导管理城市的“先遣队”,更是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
11902名青壮年、8800多名民兵、1470多副担架、3100多辆大小车辆……这些数字记录下来的是解放战争时期阳泉踊跃支前的历史。与此同时,阳泉还把盛产的煤、铁、硫磺、手榴弹、地雷等必需品和军用品,源源不断运往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1948年,阳泉平定县理家庄组织运输队,跨过太行山送炭至党中央驻地西柏坡,彻底结束了中央机关自延安以来用树枝、牛粪取暖做饭的历史。时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的董必武曾赞扬说:“阳泉市虽然不大,但支援解放战争的贡献不小。”
阳泉创建和管理城市的宝贵经验,更为解放战争后期接管新解放地区、建立新政权输出了大量干部。1947年10月至1949年8月,按照党中央为夺取全国政权所需要的干部准备工作的指示和要求,阳泉市先后分5批派出共519名优秀地方干部,北上绥远,南下湘鄂,东驻沪鲁,西入川陕,成建制地踏上开辟新解放区工作征程。这些南下北上干部,在接管政权、剿匪除霸、土地改革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12年9月,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考察山西莅临阳泉,在这里留下“以平定煤铸太行铁,可操全国实业界之牛耳”的构想,发出工业强国、实业强国的先声。
作为我國重要的无烟煤、铝矾土、耐火材料生产基地之一,阳泉可开采利用的矿产资源有56种。从新中国成立到2019年,阳泉累计向外输送煤炭21亿多吨,为中国经济建设和能源安全作出重大贡献。
今年4月,中共第一城旧址一期工程修缮完毕。
这座看着不起眼的四合院,就是最初建立的阳泉市委、市政府旧址。
上世纪60—90年代,阳泉煤炭产业飞速发展,生产的煤炭源源不断输送到全国各地,支持经济发展建设。如今的阳泉人依稀还记得曾经在阳泉驻扎超过20年的上海“402车队”。这支车队当年长期驻扎在阳泉白羊墅煤矿、瀑里村等地,将煤炭拉到上海,再把上海的服装、食品、生活用品拉到阳泉。一时之间,阳泉人民吃的、用的都与国际大都市接轨,成为省内闻名的“小上海”“小香港”。
改革开放以后,阳泉积极调整产业机构,发展商品经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历史数据显示,乡镇企业一度占据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创造了国内闻名的“平定模式”。随后,阳泉逐步形成煤炭、电力工业为支柱,冶金、机械、化工、新型材料为主导的产业,和门类较为齐全的经济体系,同时具有较强的工业基础和比较雄厚的技术力量。经济发展势头最好的几年间,阳泉市的人均GDP一度远高于全省乃至全国平均水平。
丰富的煤炭资源为阳泉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在发展中也凸显了“一煤独大”、产业结构单一的弊病。随着煤炭资源逐渐枯竭,阳泉市的经济增速从最高时的全省第一下滑到倒数第一。如何破解资源依赖、改变过去以煤炭为主导的发展路径成为眼下阳泉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作为全国重要的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近年来,阳泉市从观念转型、经济转型、方式转型等方面入手,推进转型发展。
一方面,大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在摆脱“一煤独大”方面,2012年以来,阳泉市推进煤炭“减”“优”“绿”,关闭鸿泰、裕公井等煤矿,退出落后产能,而先进产能占比达到68.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另一方面,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集群。近年来,阳泉积极拓展新兴技术领域,推动信息技术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发展。2012年,亚洲单体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数据中心——百度云计算(阳泉)中心正式落户阳泉;阳煤集团的矿井内,华为公司与中国移动的5G+智慧矿山应用合作,正在推动5G井下应用场景、网络运营、网络技术的建设发展,为5G赋能煤炭行业奠定基础。
“十三五”期间,阳泉市“四新”产业投资占比提高8个百分点,年均增长25.1%,其中,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8%,新能源产业年均增长16.7%,新型现代服务业年均增长7%,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现从无到有,年均增长11.7%;全市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提高到2015年的1.42倍,年均增长7.3%,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长7.9%。阳泉市转型发展入轨并呈现强劲态势。
如今的阳泉,正在向着“倾力打造晋东区域中心城”的目标,建设“三城两区一基地(即国家创新型城市、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城市、现代时尚的高品质城市,开放型枢纽经济承载区、数字经济产业引领区,以及千亿级新材料产业基地)”的方向迈进,奋力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
每一个目标的实现,都是一次初心的体现。从建城之初就流淌在这座城市里的红色基因,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用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引领希望,用闪耀着红色光芒的初心为创造美好生活而接续奋斗。
一直以来,阳泉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党建为保证,以党建为突破,抓好新时期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自觉地把党建工作摆到全局工作中来谋划、推进、落实。
2014年,在平定县“雏燕回巢”工程的召唤下,七亘村召回了在外做生意的董新河和董桃红,分别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在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后,七亘村确定了“红色”与“绿色”相融发展的工作思路和目标——“红色”即依托七亘大捷主战场遗址,下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业;“绿色”即利用当地丰富的土地资源,倾力打造集采摘观光于一体的高效农业。
2020年,郊区李家庄乡汉河沟村荣获“全国文明村”称号。在获得这一殊荣的背后是党建引领的力量。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联动,为创建文明村提供了持久的内生动力;以党建为引领、产业为支撑,立足于特色产业,引导村民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让小村“颜值”提升……回望来路,汉河沟村的文明“密码”逐渐清晰。
作为山西省产煤大县,盂县因煤而兴,也因煤而困。近年来,在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基层发展如何“脱煤”,基层治理如何“脱敏”?盂县借力“枫桥经验”,牢牢扭住乡村自治“牛鼻子”,围绕构建基层民主新任务,引导基层对接百姓现实需求,呼应群众文明期待,扎实推动乡村建设提档升级,用村容村貌的焕然一新促使矛盾纠纷远离基层,和谐新风吹遍乡村。
不仅仅是在乡村和企业,近年来,阳泉主动适应资源型城市社会群体结构和组织结构的深刻变化,积极推动传统封闭的“社区党建”向开放融合的“全域党建”转型,提升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水平,同时,城市居民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今年6月17日,“十万党员结对认亲、排忧解难温暖民心”行动正式在阳泉启动。阳泉市委书记姜四清在仪式上表示,广大党员干部要站穩人民立场,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传承“中共创建第一城”红色基因,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保持真诚朴实为民情怀,当好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要办好民生实事,坚持把造福人民作为最根本的职责,把群众的呼声和需求作为干事创业的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的根本标准,与结对户勤联系、勤登门、勤帮忙、勤接济、勤跑腿、勤交心、勤问候,真正把群众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大事”,解决好他们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地标映初心,精神蓄伟力。今年2月,中共创建第一城旧址修缮工程正式启动。目前一期工程已经竣工。70多年前,这里是“中共创建第一城”的原点。70多年后,这里成为阳泉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力量源泉,能让他们在这片红色热土上追寻初心的奋斗足迹。
责编:杨琳 yanglin@ceweekly.cn
美编:孙珍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