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高质量立德树人

2021-07-13 05:31张春生
红旗文稿 2021年9期
关键词:立德思政文化

张春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党在百年发展历程中,一直十分重视教育工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1934年1月,毛澤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了“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指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的基本方针。1983年,邓小平对于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一代新人提出要求:“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国教育事业走过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不平凡历程,办学规模、培养质量、服务能力实现历史性跃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与祖国共进、与时代同行,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围绕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今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在新时代加强和改进立德树人工作,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做好思政课守正创新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开好新时代的思政课,就要努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思政课应当紧密围绕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守正创新。如果只是喂给学生盐、油、脂肪、蛋白质、维生素,他们是不愿意吃的,老师们需要做出富有营养的各种鲜美可口的饭菜,他们才愿意吃下去。思政课的创新要坚持从学生视角思考,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我们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交友、恋爱、与父母关系中的思想困惑,通过学生的关注点来教育引导学生理解世界、国家、政党、社会的基本运行规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思考的主体、收获的主体。

要加强改革总体设计。思政课改革涉及课程、教材、教师等多个方面,是一个系统科学的庞大项目,需要大量投入。要编制好工作规划,若干工作可先从局部试点搞起。改革方向是课程要精、班级要小、阅读要广、思考要多、学生要喜欢。有的培养内容如果能以其他学科名目出现,不一定都列在政治学科内。比如,把《论持久战》纳入经典导读课程,既增加学生的唯物辩证法教育,又增加历史教育,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当前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达到综合教育效果。

要开展大调研工作。就“学生关心和需要什么”“学生接受教育后真正学到了什么”“民族发展还需要加强青年哪些方面素质”等问题,全面开展调研,并进行研究论证。比如,如果发现我国国民的创新精神有待提升,那么就要在教育过程中重视独立思考能力,而后在教育全周期中进一步分解设计为各项培养环节,如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演讲能力和“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实践观点等。

要系统重塑教材体系。建议邀请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等多学科专家共同编写教材。小学生教材可以是语录体和对话体,学而诵之,以增其文;中学生教材可以是故事体,学而习之,以增其情;大学生教材可以是经典著作,学而述之,以增其思。

要注重选拔和培养教师。“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也很难产生高水平的创新成果。思政课教师对学生承担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正确人生观的职责,能够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责任非常重大。思政课教师应经常反思:“你教的哪一堂课会被学生终身记住?你曾经影响过哪个学生的重大思想认识?你的姓名会不会被某个学生终身感念?”因此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选拔和培养思政课教师应当重点考察他们的基本政治立场,考察他们的育人热情,重视其授课能力。

提高实践育人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是教育的基本规律和根本要求之一。我们要遵循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既要用科学的理论培养人,也要在不断的实践中锻炼人,使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深刻认识。

立德树人要尊重人的认识过程基本规律,增强实践在教育中的分量。瞿秋白曾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教育部部长,他说,战争时代的教育,特别要注意学生的集体的社会工作——就是一切参加战争的工作,要在学生的社会活动中去进行教育,要在一切日常功课之中去教育他们的阶级的战斗的精神。现在,我们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更应当多组织学生深入到祖国大地的田间地头、厂矿车间、革命老区、脱贫一线、科研基地等地方“踩泥土”“闻烟火”,使学生结合课上所学、书本所讲,读懂中国故事,理解中国力量,建立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的理想信念。

实践育人要切实提高质量,就要关注有效性。有效性至关重要,如果学生思想上没有收获,无论实践活动设计多新颖、多漂亮,从本质上说都是失败的。要遵循教学规律,改革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按照学生学习规律来设计实践环节,避免常遇到的“大呼隆”“一窝蜂”现象。因此,不仅要把实践环节纳入课程体系,还要使之专业化、学科化。

实践育人要重视人对人的影响。立德树人的目的是塑造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而塑造人最重要的是塑造人的内心世界。在实践过程中,应当注意避免简单了解事、物、数据等表层因素,更加重视人与人交流环节的高质量设置,通过了解革命前辈、英雄人物、劳动模范等优秀人物的故事、思想、精神、追求,实现人对人的良性影响,达到高质量的教育效果。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括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人血脉灵魂相联相通,是培植文化自信的深厚沃土。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業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这些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为我们今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

中国人的心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自然相通的。要加强中华优秀文化经典的教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后系统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使学生记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吾日三省吾身”“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等古训,理解蕴含其中的道理和文化精华,一代一代把中华文明传承下去。在立德树人过程中,不要把道德视为对人的外部要求,而应当视为人自身成长的内心需求。《论语》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要培养学生德福一致的价值导向,也就是道德越高、幸福越多的价值导向,使学生在道德实践中感到幸福,增长其道德智慧,增进其道德自由。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需要一个不断改进与探索的过程。学校要遵循教育规律,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历史进程,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统筹整合进教育环节,让它们共同成为当代学生的精神给养,构筑起当代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

(作者:河北省委教育工委委员,河北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责任编辑:陈金霞

猜你喜欢
立德思政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年味里的“虎文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谁远谁近?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