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民众就医行为研究

2021-07-13 09:16张云秋张慧芳
医学与社会 2021年7期
关键词:医疗机构民众对象

张云秋,张慧芳

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吉林长春,130021

2019年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新冠肺炎疫情是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为应对疫情,各地政府先后启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性及政府举措,对民众的正常就医行为产生了影响。在回顾文献的基础上[2-4],本研究认为就医行为是指民众在感到身体不适或出现某种症状时,为了确认疾病存在或减轻疾病痛苦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国内外关于就医行为的研究主要围绕正常就医行为表现及其影响因素展开,缺少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民众就医行为的调查。因此,本研究针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下民众就医行为,侧重于民众就医前行为,从治疗方式和医疗机构选择两个方面展开调查,分析疫情期间民众就医行为变化及影响因素,探究新冠肺炎疫情对民众就医行为的影响。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于2020年5月1-14日,利用问卷星平台通过社交软件向全国范围内的民众发放调查问卷。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有过独自就医经验;年龄在16周岁以上并能熟练使用手机、网络等通讯工具;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本研究。对回收的问卷逐份审核,质量控制标准:问卷填写时长超过2分钟;问卷内容填写合理、完整、无随意填写的现象。最终收集到来自30省(自治区、直辖市)229市的有效问卷1025份,有效回收率为93.1%。

1.2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民众就医行为状况。通过对就医行为的相关文献进行调研,基于Anderden卫生服务利用模型[5],以不同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特征的人群在卫生服务利用上存在差异为理论基础设计调查问卷。经检验,问卷的信度分析显示Cronbach's alpha为0.938,效度分析显示KMO值为0.919,问卷内部一致性良好,效度检验结果达到显著水平。问卷包含人口学特征调查和就医行为调查两部分内容。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居住地、职业、学历、家庭收入(依据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6])、是否患慢性病等内容;就医行为调查包含疫情期间与非疫情期间治疗方式选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疫情期间与非疫情期间医疗机构选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等。

1.3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24.0进行分析,运用卡方检验、秩和检验等统计学方法,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于不满足Pearson卡方检验要求的,采用连续性校正的卡方进行检验。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1025名调查对象中,男性503人(49.07%)、女性522人(50.93%);城市人口655人(63.9%),农村人口370人(36.1%);18岁以下94人(9.1%),18-28岁491人(47.9%),29-50岁409人(39.9%),50岁以上31人(3.03%);调查对象的收入、职业、受教育程度、患病情况等见表1、表2。对调查对象进行互联网医疗认知情况进行调查,127人(12.39%)未听说过互联网医疗,374人(36.49%)听说过但未使用过,524人(51.12%)听说过并会使用。

2.2 疫情期间不同特征人群就医行为分布

2.2.1 治疗方式选择行为。结果显示,不同收入、职业的调查对象在患病时在选择的治疗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性别、受教育程度在治疗方式选择上不存在差异因此未列出。见表1。

表1 不同特征人群治疗方式选择行为分布 n(%)

2.2.2 医疗机构选择行为。医疗机构选择行为是指民众在寻求医疗帮助时对就医机构选择的过程。结果显示,不同居住地、受教育程度、收入、是否患有慢性病的调查对象在选择医疗机构时,其就医行为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年龄、职业的调查对象在医疗机构选择行为上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故未列出。见表2。

表2 不同特征人群医疗机构选择行为分布 n(%)

2.3 疫情与非疫情期间就医行为对比

2.3.1 治疗方式选择行为。结果显示,疫情期间与非疫情期间调查对象在患病时所采取的治疗方式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3。疫情期间与非疫情期间调查对象在决定就医时其患病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4。

表3 疫情与非疫情期间患病时治疗方式对比 n(%)

表4 疫情与非疫情期间就医时患病程度对比 n(%)

2.3.2 医疗机构选择行为。结果显示,疫情期间与非疫情期间调查对象在就医机构选择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5。

表5 疫情与非疫情期间医疗机构选择行为对比 n(%)

2.4 疫情与非疫情期间就医行为影响因素对比

2.4.1 治疗方式选择行为影响因素分析。疫情期间与非疫情期间调查对象治疗方式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中,“近期工作/学习安排”“疾病状态”“就医环境”“被感染其他疾病的风险”这些因素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6。

表6 疫情期间与非疫情期间治疗方式选择行为影响因素对比 n(%)

2.4.2 医疗机构选择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在影响调查对象医疗机构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中,“被感染其他疾病的风险”“医疗服务费用”在疫情期间与非疫情期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7。

表7 疫情期间与非疫情期间医疗机构选择行为影响因素对比 n(%)

3 讨论

3.1 疫情期间不同特征人群的就医行为存在显著差异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收入、不同职业的人群在患病选择治疗方式时存在显著差异。低收入组和中收入组、农民和离退休/无业的调查对象在患病时就医方式选择“不治疗”的所占比例较高,即低收入群体在患病时未就医比例较高,与吴功华等的研究结果一致[7],分析认为这种基于收入、职业在治疗方式选择行为上的差异与经济情况、个人观念密切相关,李亚运等的研究中也指出低收入群体“小病拖、大病抗”的传统观念会影响其就医行为[8]。疫情期间不同特征人群医疗机构选择行为调查中,居住地类型为农村的调查对象倾向于选择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私人诊所;居住地类型为城市、受教育程度较高、收入较高的调查对象就医时更倾向于选择综合医院。

民众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越高越倾向于选择医疗机构的级别越高,与姚兆余等的研究结果一致[9]。建议加强对于低收入群体的医疗服务保障,考虑低收入群体的支付能力,为低收入群体提供便捷、低廉的医疗服务,同时增强健康宣传力度,改善低收入群体的就医行为。

3.2 线上问诊成为疫情期间民众首选治疗方式

结果显示,疫情与非疫情期间调查对象在患病时选择治疗的方式存在显著差异。疫情期间民众选择直接就医的比例降低,选择线上问诊的比例升高。线上问诊成为疫情期间民众就医的首选方式,分析认为在疫情管控期间医院作为交叉感染的重点区域,大量非急症门诊被关闭,加上一些地区采取封闭式管理等措施都是民众对于互联网医疗服务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的原因。

疫情期间,互联网医疗在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本研究对互联网医疗知晓和使用情况的调查,仍有48.88%的调查对象没有听说过互联网医疗或者不会使用,可见当前互联网医疗服务普及程度仍不够深入。分析认为当前互联网医疗服务普及不够深入的原因如下:互联网医疗服务顶层设计尚不完善[10],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行为缺乏有效监督;互联网医疗服务没有医保为依托,难以报销成为限制其发展的重要因素;线上问诊存在患者隐私泄露的风险;互联网医疗服务仍存在宣传不到位的现象,导致一些患者未听说过互联网医疗。建议加强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督管理,可试将医保纳入互联网医疗服务项目中[11],推动“互联网+医疗”的发展,丰富民众就医方式从而为民众提供更加优质健康的医疗服务。

3.3 综合医院成为疫情期间民众首选医疗机构

结果显示,疫情与非疫情期间调查对象在医疗机构选择行为上具有显著差异。非疫情期间调查对象的首选就医机构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而疫情期间的首选医疗机构为综合医院。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在医疗资源紧缺的疫情管控期间。可以理解民众在疫情期间为了追求更好的医疗服务,追求更为专业的诊治效果选择医疗资源更为优质的综合医院,但这会造成综合医院扎堆、基层社区医院无人问津,因此,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成为重点问题。

民众的医疗机构选择与不同层次医疗机构的资源利用及其发展密切相关。医疗机构选择行为属于患者的主观性决策行为,会受到个人健康意识的影响。建议引导民众形成正确的就医行为,如小病进社区,大病去医院;缓解综合医院就医扎堆现象,同时减轻医疗资源浪费现象。合理的分配医疗资源是提高医疗效率的前提[12],建议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级诊疗制度,同时完善社区与医院的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并引导民众基层首诊,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3.4 是否会被感染成为影响民众疫情期间就医行为的关键因素

结果显示,在疫情期间与非疫情期间治疗方式选择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中,“近期工作/学习安排”“疾病状态”“就医环境”“被感染其他疾病的风险”等因素影响民众治疗方式选择行为,并且在疫情期间民众倾向于患病程度更严重时去医院就医;在疫情与非疫情期间医疗机构选择行为研究中,“医疗服务费用”“被感染其他疾病的风险”这些因素在影响民众就医行为上具有显著差异。结果显示,疫情期间“医疗服务费用”这一因素对医疗机构选择行为的影响要小于非疫情期间,分析认为这与我国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对疑似患者和确诊患者均承担其医疗费用的政策有关,经济因素对医疗机构选择行为有影响,与鲁盛康等的研究结果一致[13];是否会被感染成为影响疫情期间患者就医、选择医疗机构的关键因素,分析认为这与新冠肺炎的感染性极强、传播范围广、防控难度大有关,就医患者可能存在新冠感染者,医院又是交叉感染的重点的区域,这些因素都使得民众在就医时会重点考虑是否会被感染的问题。

3.5 本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内容上侧重于对就医前行为进行研究,未对就医中行为、就医后行为进行分析。本研究数据通过网络填写获得,样本选择存在一定的选择偏倚;问卷调查中研究对象需要回忆非疫情期间的就医情况,因此可能存在一定的回忆偏倚。

猜你喜欢
医疗机构民众对象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涉税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纳税人举证责任为考察对象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
医生集团为什么不是医疗机构?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
医疗机构面临“二孩”生育高峰大考
基层医疗机构到底啥问题?
天津:促进医疗机构改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