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链”融合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以广东地区为例

2021-07-13 01:44陈雄辉陈铭聪孙熹寰吕春甜
中国科技论坛 2021年7期
关键词:产业链政策金融

陈雄辉,陈铭聪,孙熹寰,罗 崴,吕春甜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0 引言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自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2)实施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逐渐从 “要素驱动” “投资驱动”向 “创新驱动”转变。2016年5月,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首次提出 “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融合发展”的命题,要求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通过政策链实现系统融合和统筹协调”。创新链、产业链、金融链、政策链(简称 “四链”)的融合发展将有力提升我国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广东省 “十四五”规划明确要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建设更高水平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当前,广东着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 “先行示范区”建设,正值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阶段,存在各级政府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同联动机制不健全,政策优势与市场力量尚未有效整合,地区间科技、金融、产业发展不平衡,科技金融政策创新力度不大,科技金融人才供给不足,创新投入不足,核心技术和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等短板,且因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工业生产受到一定影响。突破现有困境,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政府等主体必须加强有效联动,只有创新链、产业链、金融链、政策链有机联结、高度匹配、深度融合,各自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系统运行并协同演进,才能提高整体创新效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于多链融合发展研究,国内外学者提出不同研究命题。多数学者关注创新链、金融链(资金链)、产业链、价值链之间两两相互作用或者三者之间相互作用,Hansen等首次提出创新-价值链的概念,认为创新是一个价值增值的过程,包括创意产生、转换和扩展3个阶段[1]。Hofmann认为供应链与金融链的融合是通过计划、引导、控制供应链中各组织间金融资源流动,从而联合创造价值的过程[2]。严北战基于集群式产业链视角,提出产品链、知识链、价值链高级化与升级的机制,探讨 “三链”协同发展模型[3]。李晓锋探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服务链促进创新生态系统能级提升的理论逻辑,提出 “四链”融合理论框架[4]。有学者关注价值链、服务链、人才链与 “金科产”融合发展问题,蔺雷等从创新链角度研究科技中介服务链,提出科技中介服务链与创新链的共生耦合理论,揭示科技中介服务主体与创新主体的共生关系[5]。张岭等提出金融支持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在于构建金融链对创新链和产业链前端种子期、初创期企业的融资服务体系[6]。吕佳龄考虑研发链与政策链的融合,认为政策链的内涵和实质在于既要将创新活动所涉及的主体充分整合、彼此嵌入,更要通过制度化的方式将合作关系以惯例化、制度化的方式稳定下来,通过制度创新来激发和保障技术创新[7]。唐欣等基于政策链—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的互动视角,评价军民融合产业协调发展水平[8]。

学界从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对多链融合发展的机理、模型、评价、测度开展一系列探索,目前尚没有创新链、产业链、金融链、政策链的 “四链”融合研究,鲜有学者对 “四链”融合发展建立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1 “四链”融合发展机理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区域内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组合,不同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与组合构成不同的产业基础和产业结构,形成不同的产业集群,进一步形成不同的产业专业镇。科技创新资源在现代产业中成为生产要素的关键成份,影响和改造其他传统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信息等要素。产业发展需要上下关联产品形成产业链条,科技创新需要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政府结成联盟,形成创新链条,资本来源需要专业机构提供多元金融产品,形成金融链条;创新链、产业链、金融链既各自独立运行,又相互关联,都离不开创新主体 “人和企业”,每个链条都是一个独立的系统,链条之间相互作用构成更大的区域系统。除市场之手外,科技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组合主要依靠政府出台科技政策,促进创新链、产业链、金融链有效融合。各类科技政策相互匹配、相互支撑形成政策链,政策链通过调配、组合、优化科技创新资源,推动创新链、产业链、金融链相互作用,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基础能力。

当前,我国产业尚处在全球价值链中低端,核心技术储备还不够,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是打造经济新增长点、培育新动能的突破口,也是逆全球化冲击下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必要路径。创新链、产业链的布局又离不开金融链的支持和政策链的协调,“四链”紧密融合才能强链、补链、优链,“四链”融合既是不同科技创新资源的集合,又是不同科技创新资源的耦合,其融合程度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测度区域经济发展质量。

1.1 “四链”的基本概念

学界对创新链、产业链、金融链、政策链的概念有不同阐释,本文界定如下。

(1)创新链是指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为主体,科技创新为主线,通过政产学研相结合,实现科研成果商业化、产业化的创新组织系统。创新链的实质是通过各创新主体的协同研发,实现科研成果的市场价值。按照创新过程,可将创新链分为创意、设计、实验、中试、产品、商品等环节;按照创新性质,可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吸收再创新。

(2)产业链是指相关企业以产品为对象,价值增值为导向,按照一定逻辑关系组成的上下联动、左右关联的企业协同系统。产业链的实质是相关企业的职能分工、技术关联、信息交换、供给匹配,以实现商业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按生产环节划分,可将产业链分为产业上游产品、产业中游产品、产业下游产品。

(3)金融链是指为创新主体和创新环节提供金融资本和金融服务,促进各类创新成果实现市场化的金融服务系统。金融链的实质是科技金融,它为科研成果从创意构思到产业化生产的整个过程提供资金服务与支持。金融服务为企业成长不同时期(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提供精准、个性化的资金支持,包括政府投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并购基金、银行贷款、股票市场融资等。

(4)政策链是指政府根据科技创新规律,以提升企业或区域创新能力为目的,制定、实施并形成一系列相互配合、相互支撑的政策体系。政策链的实质是以制度化的方式将各创新主体有机连接,将创新各环节相互嵌入,促进企业实现创新增值,推动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按性质划分,政策可分为研发政策、财税政策、信贷政策、人才政策、环境政策等。

1.2 “四链”融合发展机制分析

(1)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机制分析。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通过产品或技术的关联性将两者联结在一起。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融合就是先关联、再匹配、再融合的过程。基于对自身研发能力、研发成本及长远发展的考量,企业会选择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或引进吸收再创新的最优方案。非原始创新情况下,根据特定领域知识和技术的供需关系,创新链与产业链相互识别,相互匹配。例如,从事深海水产品加工的企业会找海洋生物研究所合作,通过引进相关技术,实现由粗加工向精加工的转变,进而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商业利润。而海洋生物研究所通过专利授权等技术交易,获得一定资金,继续用于科技创新研发。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交互涵盖创意设计、实验中试、生产制造、产品推广等诸多环节,其科技创新资源流动共享的过程,正是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过程,是科研成果转化成商品的过程。

(2)创新链、产业链和金融链融合机制分析。创新主体在科技创新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市场化阶段皆需要稳定的资金支持;对金融主体来说,科技创新项目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是其支持科技创新的依据。创新主体创新活动对金融服务的高要求及金融主体从创新投资中获得的高回报是金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关联的重要基础,是金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的第一步。创新主体根据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向特定金融主体寻求金融服务,而金融主体通过金融、财税、信用工具等组合,对具有潜在价值和市场潜力的科技创新项目进行风险识别,实现金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匹配,这是金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的第二步。一条成熟的金融链涵盖了科研成果从创新构思到产业化生产整个过程的金融服务,提供研发资金、中试资金、产业资金、市场化资金等支持。金融主体根据创新主体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资金性质需求配备完善的金融服务,处于种子期的企业以技术开发为主,由于技术风险较高,需要政府资金或者天使资金;初创期的企业处于实验中试阶段,应予风险投资和私募投资;成长期的企业处于产业化生产阶段,需要风险投资和银行投资;成熟期的企业处于市场化阶段,主要面临管理风险和市场风险,需要银行资金支持。除了资金筹集,金融主体也可以为创新主体提供诸如技术定价、信息甄别、委托代理等服务,伴随着资金的循环流动,“三链”实现融合,加速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

(3)政策链与创新链、产业链、金融链融合机制分析。由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存在性质及定位的内在差异,使得各自受到不同制度逻辑和动力的驱使。高校、科研机构以从事基础性、前瞻性、公益性的创新研究为主;而企业在市场逐利性下以实用性、短期性的创新研究为主,作为技术的供体和受体,二者脱节不利于创新驱动的长远发展。在金融服务配套方面,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的困境,因为信息不对称因素,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更倾向于贷款给国有企业及大型民营企业。针对创新链、金融链、产业链融合不够紧密的问题,需要政策链发挥补全链条、活络链条,融合链条的作用,政策的引导与知识、技术、资金的充分流动紧密相关,只有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形成有效的动力响应和动力循环,才能够推动技术创新的发展。对政策调控的需求正是政策链与其他 “三链”的关联所在,也是政策链与其他 “三链”融合的前提。不同情境要匹配不同政策,具体包括研发政策、财税政策、信贷政策、人才政策、环境政策等,这是政策链与其他 “三链”融合的关键。通过制定、实施并形成一系列相互配合、相互支撑的政策体系,在制度上稳定创新主体的合作关系,营造激发技术创新的环境,做到各主体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不错位、不缺位、不越位,实现 “四链”紧密融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四链”融合发展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四链”融合发展机制

2 “四链”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确定 “四链”融合评价指标

第一阶段:文献研究。在中国知网CNKI中查阅相关文献,输入 “创新(科技)链”与 “指标”、“产业链”与 “指标”、“金融链”与 “指标”、“政策链”与 “指标”等关键词,在中文期刊(发表时间为2006—2018年)中筛选出近50篇文献,对近60个相关指标进行分析比较,合并筛选出30个评价指标,从而对 “四链”形成初步认识。

第二阶段:实地调研。对广东省20余家高新区、高科技企业、科研机构以及科技主管部门进行调研,深度访谈16名企业家、科技人员、金融人才、科技管理者,探讨影响 “四链”融合的关键因素,初步形成 “四链”融合评价指标。

第三阶段:专家论证。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对 “四链”融合评价指标提出修改意见,对原有指标的命名以及个别指标进行释义补充和增删。经过修改,最终确立包括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的 “四链”融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四链”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2.2 “四链”融合评价指标释义

创新链选择从事科技研发人员数、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3个指标来衡量。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进一步反映创新链与政策链、产业链的融合情况。政策实施推进产权保护,培育企业和机构积极申请专利的意识,鼓励技术从单点突破向多点融合发展,是持续突破产业链卡脖子技术的关键举措。

产业链选择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服务化3个指标来衡量。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度量,沿用干春晖等[9]的指标,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公式为:

(1)

其中,Y、Yi、L、Li分别表示总的产业增加值、三次产业的增加值、总的就业人数、三次产业的就业人数。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越小,其合理化程度越高,因此该指标为逆指标,在后续分析汇总中需对该指标做正向化处理。产业结构合理化反映该区域产业基础水平。采用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二产业比值来测度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以及用第三产业产值与总产值的比值来测度产业结构服务化程度。产业结构高级化强调在产业创新的基础上完成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变迭代,借助创新链中的人、财、物资源推动产品实现高附加值化、高技术化、高集约化和高加工度化。

金融链选择金融发展程度(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地区生产总值)、金融经营效率(金融机构贷款余额/金融机构存款余额)、金融产出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固定资产投资)3个指标来衡量[10-11]。围绕创新链和产业链打造金融链,主要解决各类机构的融资难困境。

政策链选择各类科技创新政策数目、力度以及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比3个指标来衡量。本文聚焦创新政策,参考盛亚等[12]的做法,将区域创新政策按其目标分为供给面、需求面和环境面政策工具,人工收集各地级市政府网站公开的政策,形成创新政策数据库。政策力度的衡量参考彭纪生等[13]的做法,并对赋值表作适当修改,见表2。政策链主要通过政策组合等形式发挥补全链条的作用,其中各类科技创新政策数目和力度指标反映 “四链”的融合情况。政策的统筹与协调有助于推动企业与大院大所挂钩合作,共同攻克技术难题,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表2 政策力度评判标准

3 “四链”融合发展水平评价

3.1 “四链”融合发展指数

使用广东省统计年鉴及各地级市统计年鉴2017年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其中 “R&D人员全时当量”和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来自广东地方科技指标数据库系统;“各类科技创新政策数目”来自各地级市政府网站,对相关政策条目进行人工记录和梳理;对 “四链”融合评价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降维,合成综合指数,数据处理采用软件SPSS25.0;对原始数据进行KMO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KMO检验给出抽样充足度的检验,其值为0.686,相应的巴特利特球形检验P值为0.000,因此可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数据进行降维处理;求得相应主成分的特征根、方差贡献率及其累计贡献率,结果见表3。

表3 相关系数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累计贡献率

按照只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提取出3个主成分,其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6.9%,集中反映广东省各城市 “四链”融合评价指标的大部分信息,提取的3个主成分的载荷矩阵见表4。

表4 主成分的系数矩阵

从成分矩阵可得,第一主成分对R&D人员全时当量、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金融发展程度、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服务化、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比有较大的载荷系数。这些变量涵盖 “四链”的各个维度,是城市 “四链”融合能力的综合反映。第二主成分绝对值较大的载荷系数是产业结构高级化、各类科技创新政策数、各类科技创新政策力度,这些变量主要体现城市政策链的发展状况。第三主成分绝对值较大的载荷系数是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服务化和金融经营效率,这些变量主要体现城市产业链的发展水平。以各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结合主成分得分函数,计算各城市 “四链”融合发展综合得分及排名,见表5。

表5 2017年广东省 “四链”融合指数及排名

从综合得分看,广州、深圳和东莞处于前3位,“四链”融合指数分别为2.416、2.210和1.839,排名最低的是茂名、梅州和阳江,“四链”融合指数分别为-0.769、-0.798和-0.885,排名较高与排名较低的城市间 “四链”融合发展水平差距显著。值得关注的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广东9个城市中有8个城市处于 “四链”融合水平较高的前8名,另一城市肇庆市却排到第15名,与其他湾区城市仍具有较大差距,其反映产业链发展程度的第三主成分得分最低,需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

3.2 聚类分析

在 “四链”融合发展的主成分分析基础上,进一步运用SPSS 25.0对提取的3个主成分得分进行聚类分析,从而将 “四链”融合发展水平不同的样本城市进行分类。聚类方法选择Ward法,距离测试采用欧式距离平方法,利用系统聚类法进行聚类分析,如图2所示。根据聚类结果,将21个地级市划分为5类,见表6。

图2 “四链”融合水平聚类谱系

表6 广东省21个地级市 “四链”融合发展水平分类

由表6可知,21个地级市的 “四链”融合发展水平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城市间差异性较大。

第一类:广州和深圳。广州作为省会,深圳作为经济特区,两地的 “四链”融合水平在所有地级市中排名靠前,表明这两地的 “四链”融合发展较为成熟。深圳市的第一主成分得分为5.652,居所有地级市之首,表明深圳各链发展比较均衡。但是,深圳在第二主成分和第三主成分的得分却要低于广州,最终导致综合得分要略低于广州。深圳需要在政策链和产业链方面进一步发力,不断优化完善,以达到更优的 “四链”融合发展水平;广州需要进一步补强创新链和金融链,与深圳共同发挥 “四链”融合发展示范、辐射和带动的作用。

第二类:东莞。东莞的 “四链”融合能力得分在广东省排名第三,仅次于广州、深圳且大幅领先于其他地级市,属于较高水平。东莞的地理位置较优,位于广州和深圳之间,更是处于 “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链条上,能够有效承接大城市的 “溢出效应”。近年来,由于深圳地价高企,大批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到东莞,从而带动东莞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人才队伍素质提高,各链条优化显著。另一方面,东莞的第二主成分在地级市中排名第一,说明该市政策链发展态势良好,政府出台较多科技创新政策,进一步推动其他链条融合发展。

第三类:佛山、珠海、惠州、中山。这4个地级市 “四链”融合处于中等水平,主要是某些主成分得分不太高,尤其是反映产业链的第三主成分较低。佛山市经济总量和产业基础较强,却由于产业链(第三主成分)的不完善,从而排位靠后。佛山、珠海、惠州、中山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中坚力量,是广东整体推进 “四链”融合发展的中坚力量,建设和完善产业链尤为重要。

第四类:汕头、汕尾、揭阳、江门、云浮。这5个地级市 “四链”融合处于中下游水平。由于交通基础设施、教育资源、人才资源等受限,“四链”融合发展受到较大的制约。

第五类:韶关、梅州、湛江、茂名、肇庆、清远、潮州、阳江、河源。这9个地级市 “四链”融合水平最低。其中,湛江、阳江、茂名处于粤西都市圈,肇庆、韶关、梅州、清远、河源为典型的山区城市,它们的产业结构、创新资源、科技金融、政策配套等存在较多困难,是广东今后发展补强的着力点。

4 结论

根据 “四链”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论如下:广东省内 “四链”融合发展存在区域差异,主要表现为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存在显著差异;珠三角处于 “四链”融合发展较高水平,其中,广州 “四链”融合发展水平最高,深圳、东莞次之,惠州和肇庆最低;粤东西北 “四链”融合发展水平较弱,但各地区差距不明显,其总体发展水平较为一致。

广东是我国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强省,在 “四链”融合发展道路上,应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突破 “四链”融合的机制体制问题,充分释放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 “双区驱动效应”;发挥穗、深、港、澳等核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凭借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创新中心、经贸中心等地位,对全省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等产生显著带动作用。建立和健全 “四链”融合政策机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利用粤港澳三地科技创新资源,为粤东西北 “四链”融合欠佳地区建设符合自身经济发展要求、错位发展、相互协调的产业体系,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寻找全省一体化的 “四链”融合发展路径。稳住优势链,增强弱势链,活络 “四链”;各地级市应根据自身 “四链”融合发展水平,做大做强优势链,形成核心竞争力;扶持和增强弱势链,打通关键环节,融通链条,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实现产业链现代化。

猜你喜欢
产业链政策金融
政策
政策
筑牢产业链安全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助企政策
政策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P2P金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