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贵安,刘 诗,王珏岚,黄安清,钟 超,刘 睿,马 也
(1.眉山市人民医院,四川 眉山 620010;2.四川省医学科学院 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2;3.杨凌示范区医院,陕西 杨凌 712100)
泛发性肛周脓肿是指因急性或慢性感染所致,且感染范围较大,肛周经过B超、CT或MRI检查可发现肛周化脓性疾病[1]。传统局部切开引流术后脓肿复发或形成肛瘘等几率较高[2],中医学指出,泛发性肛周脓肿治疗目标以降低术后肛瘘风险为主,采用拖线引流疗法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多种并发症,在保证引流通畅的基础上,将肛门皮肤、深部肌肉组织尽可能保留,以维持肛门正常形态[3]。祖国医学认为,泛发性肛周脓肿患者术后因耗气伤血、气阴不足[4],对术后机体恢复与创面愈合产生不利影响,本研究方法予以益气健脾汤以发挥益气健脾、温阳化气之效。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1月至2020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2例泛发性肛周脓肿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51例,男28例,女23例;年龄20~55岁,平均(38.23±6.01)岁;病程5~14 d,平均(9.13±2.47)d;创腔面积(9.56±3.97)cm2。对照组51例,其中男26例,女25例;年龄22~52岁,平均(38.76±6.24)岁,病程5~12 d;平均(9.08±2.36)d,创腔面积(9.62±3.99)cm2。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纳入标准: ①符合西医对肛周脓肿的诊断标准[5];②中医诊断为火毒蕴结型肛痈[6],主症:肛周突发红肿热痛,溃后伤口不愈,清热盗汗,伴有恶寒,发热,食欲不振;次症:便秘,小便赤黄,夜寐不安,舌红,苔薄黄、脉数;③符合手术相关治疗指征;④对研究内容知晓且自愿参与,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采取局部切开引流,常规行腰麻,协助患者取脓肿对应方向的侧卧位,根据脓肿大小,在肛周距离肛缘2 cm处,行放射状切口,以肛门外括约肌外侧为切口点,之后向外延伸,将皮肤及皮下组织切开,食指进入脓腔,分开各脓腔间隔,保证各引流切口互通,使用双氧水清洗脓腔,在切口间使用中性油纱条进行填塞,应用胶布固定。术后换药:换药前进行局部清洗,再使用甲硝唑对腔道进行清洗,使用纱布填塞创面待其愈合。
1.2.2 研究组:给予益气健脾汤加减联合拖线引流疗法[7],具体方法如下:①拖线引流疗法:在脓肿凸起最明显处进行切开,使用探针在切口处探入,切口尽量保留局部周围皮肤,之后在脓腔远端边缘切开,彻底清除脓腔内坏死组织,将切口进行剪切,以保证引流通畅,在2个及以上切口间隙,留置多条7号丝线,其中脓腔直径小于1 cm,则使用10条丝线;脓腔直径大于1 cm,则使用10条以上丝线,将丝线贯穿于脓腔进行引流,丝线两端打结呈环状,脓腔内丝线呈松弛悬空状态,以便于术后换药处理。术后换药:常规清洗脓腔及瘘道,将创面及丝线上的脓腐组织进行擦拭,在丝线上使用祛腐药物,之后将丝线缓慢拖动,将药物放于脓腔与腔道内进行,拖线置入蚀管时间大约2周。②益气健脾汤加减:怀山药30 g,生黄芪、金银花各20 g,蒲公英、连翘各15 g,关黄柏、党参、炒白术、桃仁各10 g,皂角刺6 g,将上述药材煎煮后取400 ml,分早晚两次服用,持续给药2周。
1.3 评估标准
1.3.1 中医症候积分评估:治疗前及治疗2周,与火毒蕴结型肛痈相关的中医症候:肛周肿痛、创面焮热、溃后伤口不敛,0分为无症状,1分为轻度症状,2分为中度症状,3分为重度症状。分数越高表示患者中医症候越严重[8]。
1.3.2 疼痛程度评估:术后1 d、术后1、2周时,根据数字评分法(NRS)[9],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其中0~3分表示轻度疼痛;4~6分表示中度疼痛;7~10分表示重度疼痛。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疼痛程度越重。
1.3.3 肛门功能评估:术后1 d、术后1周、2周时,使用Wexner量表[10],分为干便、稀便、气体、生活方式改变等,各条目0~4分,量表总分最高分为2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肛门功能越差。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其中医症候(肛周肿痛、创面焮热、溃后伤口不敛)积分变化;记录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术后2周内复发率及成瘘率差异;分析两组患者在术后1 d、术后1周及术后2周时,其疼痛程度(NRS)及肛门功能(Wexner量表)评分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见表1。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分)
2.2 两组创面愈合时间、复发及成瘘情况比较 见表2。研究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且术后2周内复发率及成瘘率均较对照组低(P<0.05)。
表2 两组创面愈合时间、复发及成瘘情况比较
2.3 两组患者NRS评分比较 见表3。术后1 d时,两组患者N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时,两组患者肛门NRS评分均较术后1 d时降低(P<0.05),且研究组较对照组低(P<0.05) 。
表3 两组患者NRS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患者肛门功能Wexner评分比较 见表4。术后1 d时,两组患者Wexn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术后2周时,两组患者肛门Wexner评分均较术后1 d时降低(P<0.05),且研究组较对照组低(P<0.05)。
表4 两组患者肛门功能Wexner评分比较(分)
泛发性肛周脓肿多具备泛溢、广泛之意[11-12],该病机主要由于现代生活中,人们工作与生活压力较大,加上久坐成习、劳累倦怠,饮食无常,以肥甘厚味、辛辣炙煿之食为主,上述因素造成火热之毒蕴结于肛门而使肛痈发作,加上正气虚损而致泛发性肛周脓肿[13]。内伤七情、外感六淫且劳倦饮食而气机受阻,气郁则化热生火,以正虚为本、火毒入侵为实[14]。目前,手术治疗是肛周脓肿首选治疗方式,对于范围较为局限且浅表、低位单纯性肛周脓肿,可常规采取局部切开引流手术。然而对于高位且复杂性肛周脓肿,需进行两次手术治疗。临床实践发现,行局部切开引流术治疗的肛周脓肿患者,在术后复发甚至发生复杂性肛瘘的风险性较高[15]。有相关数据显示,肛周脓肿术后发生瘘管的几率范围在28%~83%[16]。对此问题,祖国医学提出,“药线引流”思想,汲取“挂线疗法”与“蚀管疗法”等优势[17]。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中医症候较对照组明显改善,且术后复发率及成瘘率低于对照组。主要原因在于拖线引流疗法将泛发性肛周脓肿术后不产生肛瘘等并发症为目标,最大程度减少患者术后疾病复发及成瘘风险,采用拖线方式可借用丝线,将药物送至病灶,从而发挥脱腐生肌效果。另外,有其他研究指出,在实施拖线引流疗法过程中,可借助B超或肛周MRI等影像学技术,能够更为准确判断脓腔与腔道生长或闭合程度,分析其与拖线关系,最终为术后拆线时间选择提供有力参考依据。
泛发性脓肿因起病较急,可迁延数日,创面产生脓液多且稠,中医认为,脓、血多因气血化生,耗气伤阴,术后耗气伤血,气阴不足而致创腔腐肉难以清除,脓液渗出较多,从而影响创面愈合进程[18]。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术后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原因在于本研究在拖线引流疗法基础上,加用中药内服治疗,中医指出“内外并治”理念,手术以治其标为主,可开门排毒,而中药可祛腐扶正生新,辨证施治[19]。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术后疼痛感与肛门功能较对照组显著缓解。由此分析,一方面,拖线引流疗法主要借助微创理念,可有效保护其肛门功能,减少术后疼痛感,促进创腔愈合;另一方面,本研究方法中予以患者益气健脾汤,该药内含党参,可发挥止渴、补中益气、益肺健脾之效;白术、生黄芪能够燥湿健脾,以助运化,可升举补气,与党参共奏益气健脾功效,脾气旺而助健运统摄;山药具备温阳化气作用,发挥益火补土之功;金银花、蒲公英、连翘及关黄柏发挥清热解毒、散风除热作用;皂角刺具有排脓消肿功效;桃仁可化瘀止痛[20]。上述诸药可共奏益气养阴、清热解毒之效,配合拖线引流疗法消肿排脓、祛腐新生,从而发挥良好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