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固始县人民医院(465200)张士军
肝胆结石在东南亚、远东地区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据相关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发病率可达2%~25%[1]。随着外科治疗技术的进步,肝胆结石的治疗技术不断进步,但仍有2%~10%患者经手术治疗后会存在胆管残余结石。对于肝内外胆道残余结石患者,再次进行开腹手术取石治疗的创伤较大。经T管窦道取石对于胆道残余结石具有较好的微创效果,但对于结石直径较大、质地较硬的结石采用胆道镜取石治疗的成功率较低,多需进行碎石术[2]。而钬激光碎石术具有安全、疗效可靠的优点,在临床应用广泛。鉴于此,本研究旨在从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石清除率等方面探讨肝内外胆道残余结石患者采用经T管窦道硬镜联合钬激光碎石取石术治疗的疗效。现将具体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2月~2019年3月收治的84例肝内外胆道残余结石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经T管窦道硬镜联合钬激光碎石取石术,43例)与对照组(经T管窦道纤维胆道镜联合钬激光碎石取石术,41例)。对照组男24例,女17例;年龄27~70岁,平均年龄(50.23±10.58)岁;结石位置:肝右叶18例,肝左叶12例,左右肝管11例;Child-Pugh A级24例,Child-Pugh B级17例。观察组男26例,女17例;年龄28~72岁,平均年龄(50.56±10.29)岁;结石位置:肝右叶19例,肝左叶11例,左右肝管13例;Child-Pugh A级25例,Child-Pugh B级18例。两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结石位置、Child-Pugh分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对比性。
1.2 选例标准 纳入标准: ①经B超、CT检查确诊为肝内外胆道残余结石;②胆管结石术后留有T管;③结石直径>1.0cm;④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 ①伴有严重精神疾病;②难以耐受手术;③凝血功能障碍;④伴有严重门静脉高压;⑤Child-Pugh C级。
1.3 方法 两组均行气管插管全麻,将T管拔除,均为择期手术,于术后T管窦道形成良好后进行T管窦道手术治疗。①观察组采用经T管窦道硬镜联合钬激光碎石取石术:经T管窦道将合适鞘管置入,并在鞘管保护下,置入德国Wlof硬镜,与可调压输水泵相连,密切关注生理盐水情况,对窦道及目标胆管进行充盈,硬镜直视下,沿窦道在肝内外胆管内置入鞘管,对结石进行探查,并对胆总管下端进行探查,找到胆管残余结石及目标胆管后,推进或将鞘管退出,使距结石距离合适,建立经T管窦道碎石通道,钬激光碎石,功率为20~30W,碎石后,水压冲出较小结石,取石网篮将较大结石取出。留置T管,术后3d检查有无结石后,将T管拔除,如有结石,7d后进行再次取石。②对照组采用经T管窦道纤维胆道镜联合钬激光碎石取石术:采用日本奥林巴斯纤维胆道镜,接通胆道镜光源,沿T管窦道口将胆道镜头送入,直达胆管,对胆总管上端、左右肝管及肝内胆管的二、三级胆管进行探查,再对胆总管下端、十二指肠乳头进行探查取石,对胆道进行反复冲洗,进入目标胆管,对结石进行寻找,网篮对较小结石取石,采用钬激光碎石对较大结石取石,留置T管。
1.4 评价指标 ①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包括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手术时间。②比较两组并发症(切口感染、肝功能损伤、胆道出血)发生及术后1d的结石清除率(腹部平片复查)。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取Bartlett方差齐性检验与 Kolmogorov-Smirnov正态性检验,均确认具备方差齐性且近似服从正态,以±s表示,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指标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观察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及手术时间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1。
附表1 两组临床指标对比(±s)
附表1 两组临床指标对比(±s)
组别 手术时间(min) 住院时间(d) 住院费用(元)观察组(n=43) 73.87±12.42 8.85±1.62 5356.89±563.96对照组(n=41) 120.12±20.03 12.13±1.95 7985.24±646.64 t 12.784 8.401 19.880 P<0.001 <0.001 <0.001
2.2 并发症、结石清除 χ2检验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33%低于对照组的19.51%,且结石清除率95.35%高于对照组的7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2。
附表2 两组并发症、结石清除对比[n(%)]
肝胆管结石在临床较为常见,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进行手术治疗,而在术后结石残余率高达12.9%~50.0%,需反复进行手术取石[3]。其中纤维胆道镜在直视下进行操作,且操作较为灵活,可对T管窦道及肝内胆管进行观察,对结石数量、大小及位置有所了解,且有较好的耐受性,可靠、安全[4]。但三级胆管纤维胆道镜在取石过程中难以进入,取石需反复进出胆管,易导致T管窦道水肿,对镜身的通过造成一定影响,进而影响结石清除效果。同时纤维胆道镜在术中无法采用加压水泵,导致术中清晰度不佳,结石清除较为困难,手术时间较长,影响治疗效果[5]。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及手术时间比对照组短,并发症发生率2.33%低于对照组的19.51%,且结石清除率95.35%高于对照组的73.17%,表明肝内外胆道残余结石患者采用经T管窦道硬镜联合钬激光碎石的效果较好,并发症较少,手术时间短,住院费用少,利于患者早日出院。经T管窦道硬镜的头端直径为2.8mm,较为纤细,可深入肝内三、四级胆管内,并进行取石,且可有效配合加压水泵进行冲洗,联合网篮取石,具有较好的取石效果,对于直径较大结石的清除效果更好[6]。同时硬镜的镜身较短,操作简单,无需进行不断的微调便可进入,学习曲线较短,对结石的处理较为简单,进而缩短手术时间;由于鞘的压迫,使瘘壁和肝出血率降低,手术在鞘管和扩张的胆管内进行,术中器械不直接接触瘘壁,不会对瘘道壁造成损伤,减少胆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安全性。此外,在采用经T管窦道硬镜钬激光碎石取石时应注意,在采用高压水对胆道进行冲洗时易导致胆汁细菌逆流至血液,故需采取有效措施对胆道感染进行控制;且硬镜的前端较为纤细及坚硬,易造成损伤,故在进镜时动作应轻柔,视野较差时应避免盲目操作,防止因胆道损伤而导致并发症的发生[7]。但因本研究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较短,后期应扩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进一步分析结论的可靠性。
总之,经T管窦道硬镜联合钬激光碎石治疗肝内外胆道残余结石患者效果较好,并发症发生风险低,且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节约住院费用,促进患者早日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