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学,上海 200082)
上海作为一个具有多元文化的国际化一线大都市,享有悠久的海派历史文化,同时也具备现代化社会新潮思想的引领力和推动力,其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也一直备受世界的密切关注。根据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提供的数据,上海在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及民俗这10类代表性项目中下设有百余项专题,每一项都独一无二且独具江南文化特色,也充分体现了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应有的历史文化底蕴。
然而,纵观上海非遗的外宣翻译现状可以发现,上海各大文化馆、博物馆对非遗的翻译并没有进行系统的规划和培训。线下场馆没有精确细分到各个展区都能配备相应的英文翻译,且在线上宣传也存在英译纰漏,许多措辞及词汇的应用多少都存在不恰当、不统一的现象,难以显现一个规整、有条理的翻译过程。这样的疏漏导致原本需要作为重要桥梁,在发展上海对外文化旅游产业中起到沟通作用的外宣翻译并没有能够很好地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这不仅会成为外国友人了解上海非遗文化的一大障碍,也是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参与国际非遗文化交流的重要制约因素,不利于上海非遗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因而本文将以上海皮影戏的外宣翻译为例,梳理上海非遗文化外宣翻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根据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的资料记载,一项非遗文化的传承和衍生都可能会在其漫漫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发生各种无法预测的变化,从发源地到流传地,从时间的跨度,从形式的演变和进化等等,都存在着一切改变的可能性。因此在中国各地收录的非遗文化中,有不少项目可能都存在于不止一个地点和省份,其在流传和发展的过程中因地制宜,形成了更贴合当地本土文化的新型衍生类别。
上海非遗网对皮影戏的阐释为“在奉贤齐贤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其源于浙江海宁一带。七宝皮影戏成为最早最完整地引入上海地区的江南皮影艺术始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春。”中国非遗文化名录中对皮影戏的分类有四川皮影、湖北皮影、湖南皮影、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东皮影,以及川北皮影、陇东皮影等,其形式多样,类别繁杂。而在联合国名录中,皮影戏仅仅被介绍为“阆中皮影戏”,因其长期扎根于川北民间,和川北民间风俗习惯、社会风貌、人文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多方面反映川北人民熟悉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人情、世相、风土、生活和意趣。这样的介绍使得皮影戏这样具有地区性特色的项目并没有在国际上得到较有价值的宣传和科普,人们只能对其了解到一个梗概,而对其拥有如此多下设分类的前因后果失去探究兴趣。
非遗文化的名称翻译大多都是根据翻译者自身对于该非遗文化的理解认识以及英译准则进行翻译。然而系统的翻译过程应该包含对该项目从内到外,从古到今的各方面考量,再进行严谨的名称翻译。这就导致许多译者因为不了解其词的真正含义或者历史背景等方面,出现滥用音译法或者过度音译法来对非遗名称进行翻译,无法传达其本身的意思,导致目标读者无法了解其真正含义。
例如皮影戏在中国非遗文化名录中的翻译为“Shadow Puppets”,而在联合国名录中则译为“Shadow Play”。其中“puppets”一词为木偶的意思,此处应指皮影戏中的人偶角色,而联合国译法则采用了直译法,直接将“戏”译为“play”也非常简洁明了。然而在两者的对比之下,shadow一词的使用太过宽泛和隐晦,国际友人很难理解这将是一个如何通过影子进行表演的艺术戏剧形式。因而此处更恰当的译法可以统一为“Leather Puppet Shadow Play”,直译为“皮革人偶影子戏”,其直截了当地展示了皮影戏中运用皮革制作人偶进行光影戏剧表演的特色形式,更为符合逻辑。
上海本地目前现有的规模最为庞大的两大翻译协会,分别为上海翻译家协会及上海市外事翻译工作者协会。其中会员有近千余人,拥有专业从事翻译的资深翻译家,拥有丰富执教经验的高等院校教师,拥有高级翻译职称的评审专家。会员主要来自高等院校、出版社、研究所和影视译制等单位。然而面临诸如非遗文化外宣翻译这样需要深厚文化底蕴及文字功底的情况,却仍然感到人力不足且没有投入足够的重视。因而高校对于翻译人才的训练及专业度仍有较大改进空间。同时,对于类似有跨文化交流作用的外宣翻译工作,则需要更多文化方面的科普训练,从而减少翻译因历史文化问题出现的纰漏。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要谨记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大力宣传。尽管现有非遗文化网站及各大博物馆、文化馆都收录了上海非遗文化的很多史料,而人们对于这些渠道的了解度和兴趣却远没有那么高。在现如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人们能够抽出一天或半天时间进入文化馆和博物馆参观的机会越来越少,更何况知晓这些场所地点的人数也不尽如人意。同时,外国友人对中国文化展现出的浓厚兴趣,更是需要进行良好的宣传才能达到目的。在这一点上,需要有更完善的体制和创新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针对非遗文化地区性特色的普及度缺失问题,必然会联系到普及者对该文化内容的熟悉程度。对于部分上海非遗文化而言,它并不是单纯地起源于上海。考虑到上海从古到今地区不断地变化,很多非遗文化的传承无法用简单的解释一笔带过,而应该深究其发展历程。正所谓“慢工出细活”,我们所展现的非遗文化宣传内容不仅仅是给国人自己看,更是要走向国际的,如果不将这些细节再加工,那只能是对于自己文化的不作为。同时,宣传者也应考虑到受众人群非专业人士,会因看不懂太过专业枯燥的文字内容而丧失兴趣。因而正确利用、各大非遗文化信息资源所提供的资源信息,认真完善修正变为通俗易懂的文字,会更有利于大众普及宣传,也是对待非遗文化宣传应有的态度。
正如上文所提到,系统的翻译过程应该包含对该项目从内到外,从古到今的各方面考量,再进行严谨、深思熟虑后的名称翻译。任何译员在进行翻译之前,应该进行统一的培训和资料搜集过程,这不仅可以提高最后呈现的翻译水准,也为译员的知识储备提供了有效的准备时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道理正适用于此,没有良好的基础知识以及对所翻译内容的充分把握,再好的译员也会有犯错的可能,而降低翻译的修改频率和篇幅也是翻译界最想要达到的目的。多读书,多积累,永远是最有说服力的提高能力的途径,对待一个看似简单的非遗文化名称的翻译也应该做到时刻追求完美,追求精准,这样才能为翻译工作打好样,为上海非遗文化的外宣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
通过对各大上海非遗文化外宣翻译的人才研究可以发现,目前现有的翻译人才不少来自高校。而就目前开展翻译人才培养的高校专业来看,课程组内很少有设置非遗文化方面的课程,学生不免会对非遗文化的了解有所欠缺,这也导致非遗外宣翻译的组成人员如此繁杂。在没有进行过系统学习及文化常识普及的情况下,翻译纰漏的出现频率会变高,这就会导致在进行校对和审核时增大一些本无必要的工作量,拖延交稿的进度。因此,在培养翻译人才时注重使其兼具处理国际化和本土化、标准化和多元化、规范化和多样性等关系的能力,是非常有必要也非常和适宜的。
网络是现代社会重要的信息交换和交流场所,因此要意识到将文化交流合理搬运到网络平台并进行有效推广的重要性,从而为上海非遗文化的传播新增新型的有效平台,也可以很好地提高传播的广度和速度。通过观察发现,公众号不失为现代网络社会中最为普遍且大众接受度较高的宣传平台,它创立门槛低,任何人都可以创立属于自己的公众号并发布感兴趣的内容。同时,它也具备了短时间内能做到大规模宣传和增加浏览量的能力,这也为初期扩大文章内容提供了很好的基础,适合新手尝试,也适合未来的长期发展。建立诸如“魔都文脉在高校”这样的优质、优选内容公众号,就是一个很好的通过高校学生对互联网的熟悉性进行上海非遗文化普及传播的途径,也可以很快地波及各个年龄层段,男女老少皆宜。
不仅如此,海外交流作为各个文化宣传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不仅可以为提升跨文化交流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也是作为国际化大都市门面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宣翻译不仅仅只是做字面的工作,其实文化交流也可以为后续的翻译工作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通过对在海外设立的孔子学院进行上海非遗宣传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途径,这样和外国友人的良性互动也可以增进上海与海外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关系,符合都市国际化的发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