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进
[摘 要]新课改对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提出了高要求。从近年来看,高考英语书面表达对学生英语语言基本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学生具备想象能力、审题能力以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等等,不少学生在书面表达方面丢分较多,对最后的总分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文章对高三学生英语书面表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作了分析,提出高三英语个性化书面表达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三;英语;个性化书面表达;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16-0040-03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写作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写作能够集中检测学生英语知识基础以及语言运用能力,也能反映英语教学效果。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能够根据所给提示,运用已经学习过的写作技巧以及英语知识,构思文章,进行遣词造句与谋篇布局,写出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文章。到了高三,很多学生做书面表达题时能够做到要点齐全并且条理清晰,但是仍然存在着思路狭窄、语言平淡、内容枯燥等问题,特别是在高考中,学生的书面表达普遍缺乏亮点,同质化问题较为严重,很多学生在书面表达题上得分不太理想。
一、高三学生英语书面表达存在的问题
1.言不由衷,词不达意
词与句是书面表达的基础。学生若是词汇基础差、基本的句型掌握不好,那么就难以准确表达个人思想。一部分学生在做书面表达题时想表达写作要求中的内容要点,但由于自己词汇贫乏,只能使用一些自己熟悉的简单词汇,生搬硬套句式,最终写出的句子表达的意思并不是自己所想要表达的意思。一些学生在语言表达上倾向于中式英语,言不由衷,词不达意,无法正确表达个人意图,得分较低。所谓中式英语,实际是指英语书面表达不够地道,与英语表达规律、英语表达习惯不符,究其原因,是学生死记硬背和沿用汉语思维造成的。一部分学生对中英思维方式与文化差异了解不足,仍然根据汉语思维进行表达,没有认识到英汉思维及表达差异,他们将汉语语言组织特点与语言习惯等迁移至英语中,根据中文思维与表达习惯进行英语书面表达,最终写出中式英语。若是学生缺乏英语思维,根据中文语法造句,那么所写句子就不够地道,表达就不够准确。学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还常常出现搭配错误的问题,特别是词类搭配不够恰当,例如living standard,学生表达成life standard,母语负迁移也成为英语表达障碍。
2.单词拼写错误,句子衔接不当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单词拼写属于较低层次的学习内容,但是要准确掌握单词拼写却并不是非常容易。一部分高中生较为懒惰,对单词记忆不上心,在单词拼写方面会出现很多错误,诸如把fresh拼写为flash、把because拼写为beacause等等。在句子衔接方面,部分学生不知如何衔接,导致上句和下句间产生“裂痕”,衔接不够恰当。而句子间连贯性不强、过渡不够,对信息表达效果有直接影响。
3.误用语法句型
高中阶段的书面表达词数要求一般在100词左右。在写作过程中,不少学生常出现逐字逐句翻译问题,在谋篇布局方面存在欠缺,句子和句子之间、段落和段落之间衔接不够恰当,语法句型方面也经常出现误用,如:Not only you should wait the elderly to eat first at the table but also dont make some noise when you eating. 该语句存在不少问题。部分学生对英语语法感觉很陌生或似懂非懂,掌握不好,中文式翻译的问题严重,如:Something you can notice is problem. Dont speak when you eating. You should arrival earlier because cant let everyone to wait you.一些學生没掌握英语句子基本结构,写出的句子漏洞百出。
二、高三学生英语书面表达失分的原因
1.学生基础较差,英语积累少
学生在写作中存在单词应用不够准确、拼写错误等问题,这就说明学生在词汇掌握方面存在着不足。在语法方面,一些学生没有准确把握语态,时态运用过于模糊,词形变化较为混乱,语句前后不搭等等,出现了非常多的问题。例如,固定搭配方面,spend time doing sth 错写成spend time to do sth;句子结构方面,“I think you can arrive early in order that you can help your friend prepare the meal.”错写成“I think you can arrive early in order to you can help your friend prepare the meal.”;非谓语动词方面,“Learning that you will pay a visit to your Chinese friend, I am happily writing to tell you something about Chinese customs.”错写成“Learned that you will pay a visit to your Chinese friend, I am happily writing to tell you something about Chinese customs.”;等等。语法是很多学生的英语学习弱项,不懂语法使学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出现较多的问题,直接影响学生个性化书面表达。在积累方面,部分学生日常积累少,在进行英语书面表达时捉襟见肘,随便写一点,没有章法。如2019年全国卷Ⅰ书面表达,内容为申请做画展志愿者,第二个要点是阐述个人优势,在高三书面表达日常和专题训练中经常涉及这一要点,学生只要背诵相应的句子,临场根据实际情况作简单的修改即可,但很多学生没有相应的积累。
2.文章逻辑性差
一些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前后句之间逻辑不连贯,存在著连贯性以及衔接性差的问题,整篇文章就是一大段,这就使得阅卷教师难以明确要点、找到亮点。
3.乱涂乱画问题严重
部分学生的书面表达存在着字迹潦草、乱涂乱画等问题,卷面上有大量涂改,对卷面整洁度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这也是考试大忌。在高考阅卷中,一条重要的给分指标就是卷面整洁,若是学生存在乱涂乱画问题,那么就非常容易失分。
4.审题不准确
在考试中,由于做书面表达题的时间非常有限,气氛紧张,加上学生自身训练少等主客观原因,部分学生做到书面表达题,没有认真审题,看一遍题目就着手写作,这就容易因为审题不清导致跑题。例如2018年全国卷Ⅰ书面表达的内容要点1——到达时间,这一要点与提示信息“假定你是李华,你的新西兰朋友Terry将去中国朋友家做客”有紧密联系,也就是说到达时间应该是到达中国朋友家的时间,然而很多学生却理解为到达中国的时间,因此在后面就询问Terry到达中国的时间,说要去机场接他等等。这就是审题不清造成的。
三、具体的高三英语个性化书面表达教学策略
1.细节拓展的个性化
纵观近几年高考全国卷Ⅰ英语试题,命题者倾向于设置开放性作文题或者是半开放性作文题。相对于提纲作文,开放性作文题以及半开放性作文题的中文内容较少,大多只是提供了写作的要点。要达到试题的要求,考生需要适当拓展要点,细节描写在其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我校2018年第一学期高三第二次阶段考试书面表达题为例:
作为学生会主席的你代表全体同学给学校外教Peter写封信,邀请他给同学们做一场关于高中英语学习的讲座。邀请信内容主要包含三点:
主题:高中阶段如何学好英语
时间:下周三下午4点至5点
地点:教学楼5楼会议室
信中向Peter提出邀请并询问对方的意向。
题目最后还强调了“可以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在用此题开展写作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例如,“主题:高中阶段如何学好英语”——“The theme is how to learn English well in senior high school.”可以拓展为“Im writing to invite you to give us a lecture with the theme of how to learn English well in senior high school.”;“询问对方的意向”——“I want to ask you if you will come or not.” 可以拓展为“Please let me know whether you will come or not if it is convenient for you.”。
还有前面提到过的2018年全国卷Ⅰ书面表达的内容要点2——合适的礼物,可以拓展为“Its better for you to bring some suitable gifts, such as tea, fruits and some beautiful decorations from you country.”。
通过拓展练习,促使学生学会结合文章的主题要点进行适当的细节拓展,使文章行文连贯,形成逻辑性强的一篇好文章。若是细节拓展不足,那么文章就会内容较为单薄,上下文之间跳跃性比较大。当然,也要注意避免过度延伸。虽然试题中并没有要求一定要拓展细节,但是学生需要适当地拓展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这为学生展示自我以及张扬个性留下了空间。
2.衔接过渡的个性化
谈及文章衔接,教师和学生大多会想到表示时间关系、因果关系、转折关系以及总结过渡性的词语。一些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连接词过度强调,使得部分学生将连接词大量运用到作文中,反而过犹不及。分析各地高考英语书面表达的范文可以发现,同较为固定的连接词相比,起衔接过渡作用的句子更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写作水平。例如,2017年高考英语全国卷Ⅰ书面表达中,“教你的英国朋友Leslie学习汉语”的第一个要点(时间和地点)和第二个要点(内容:学习唐诗)之间的衔接,就可以使用过渡句“As you know, in order to acquire a good knowledge of Chinese, you should learn more about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history.”将要点1“Lets make it 3 oclock on Sunday afternoon in the office on the fifth floor of the teaching building.” 和要点2“Therefore, this time I will introduce Tang Poetry to you, which is of great help in learning Chinese.”衔接起来。这样写,就会使得前后语句更加顺畅、自然,逻辑性更强,从而使整篇书面表达结构更加紧密,浑然一体。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将衔接性语句删除,让学生体味过渡句的重要性。高考题型七选五也是有助于让学生体味过渡句重要性的题型。显然,若是没有承上启下的句子,那么文章语言流畅度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学生要是学会了个性化衔接过渡,不仅能使文章更加顺畅,还能体现自己的个性。
3.语言表达的个性化
高三年级部分学生作文词汇较为贫乏,语言结构和语句形式也比较单一,同一个词的重复出现次数比较多,大多选用简单句。实际上,高考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逐渐提高,应用复杂的语言结构以及高级词汇成为高考作文范文的典型特征。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出现所用词语较为低级、句型较为单一等问题,这是因为学生词汇量少和缺乏英语语言意识造成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做好复杂句型以及高级词汇的学习与累积。例如,对一般用语,选择高级词汇来替代,如suddenly换成all of a sudden,have a idea换成a good idea occurred to,understand换成have a good command of 等等;对一般句型,选择改用复杂句型结构,如“I know you will come to China. Im excited.”可以改成用非谓语动词作状语“Knowing that you will pay a visit to China, I feel so excited.”,或是改为包含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句子“I know you will pay a visit to China, which makes me feel excited.”, 或改为“How excited I am to know that you will pay a visit to China. ”等。借助这种方式来拓展学生思维,逐渐丰富学生的语言累积。
4.语篇结尾的个性化
在书面表达的结尾部分,很多学生都是表达个人感想、启示或者是个人评论。实际上,语篇结尾最容易展现个人独特的思维品质,进而体现文章的寓意。但是很多学生在语篇结尾处的表达无法阐明个人观点,甚至逻辑混乱,或语言表达过于单一等。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需要鼓励学生积累语言素材,进而创造性运用于写作中。学生可以记下各种表达感悟或者是观点的语句,这样能够在写作过程中调用。例如,学生可以利用教材、课外读物、高考试题等累积素材,通过不断的素材累积以及仿写练习,学生就能够结合高考的作文试题要求写出言简意赅的总结句或者是评论句,这样不仅能够表达个人思想,还能够凸显出个性,同时也能够起到升华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素材,避免照抄照搬,实现书面表达的个性化。
四、结束语
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注重学生个性以及潜能发展,高三英语书面表达教学侧重个性化,这不仅是迎合高考需求,也是顺应新课程理念。英语听、说、读、看、写之间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书面表达训练在英语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考虑到高三年级学生存在的书面表达困难以及常见错误,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展个性化书面表达指导,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为高三学生备考提供有效指导,通过书面表达训练巩固并提升学生英语书面表达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刘向茹.如何在高三英语复习中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8(1):39.
[2] 李建红.高三英语书面表达考前指导与强化训练[J].中学教学参考,2012(1):124-125.
[3] 王莉.高三学生英语书面表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3(9):48-49.
[4] 霍擁军.浅谈高三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训练[J].考试(教研),2010(3):4.
[5] 殷其花.提高高三学生英语书面表达能力的方法探究[J]. 考试周刊,2012(49):86.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