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爱华
《我看见了“星星”》是一篇优秀的游戏案例。我判断一个游戏案例是否有质量,第一是看案例中幼儿的行为表现,第二是看幼儿行为所折射出的教师的专业能力。
第一,这个游戏案例之所以优秀,是因为幼儿在游戏中有精彩的表现
幼儿的精彩行为往往表现在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创造性行为,二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在游戏中表现为幼儿出现创新的玩法,在创新的玩法中能突破以往经验。这种突破体现出幼儿面对认知冲突的积极态度和主动探究,且幼儿能够平衡冲突进而解决问题,反映了幼儿具有一定的探究水平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这个案例中,幼儿的精彩表現是十分丰富的,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有目的性和计划性。那天我在上海大学附属实验幼儿园正好看到了幼儿搭建“天台”的初始环节:他们正在寻找材料搭建两根支柱,还说要搭一个“天台”。当时我并不明白这个“天台”是什么。遗憾的是,我没能全程跟踪幼儿的游戏,而案例作者许老师记录的这个过程让我感到自己错过了一场好戏,好在许老师的案例有详细的视频记录,让我知道幼儿从一开始说要搭“天台”,到完成搭建,再到最终实现“天台”载人的目的,持续了两三天时间,游戏的几个主角没有转移过主题,自始至终按照自己的计划和意愿不懈努力,从他们有条不紊地按“搭两根支柱—连接支柱—形成支架—安放平台”这几个步骤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心中的工程“规划图”,他们有很强的“工程意识”。
二是有很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案例中,幼儿面临的是如何测试“天台”牢固性这一难题,从探究“天台”的承重到加固结构,体现了他们严谨的思维特点。为了测试“天台”能否承载一个人的重量,他们尝试先载物,看看一定重量的物体会不会压垮“天台”。在以物的重量替代人的体重的过程中,他们发现支架结构的稳固才是问题的关键,于是着手加固结构,先后在两根支柱间对称性地增加了两根横档,显然对称与稳定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是他们的已有经验。在确认“天台”支架稳固后,他们把用来做平台的体操垫从薄的换成了厚的,或许他们意识到厚的更硬、承重力更强,而且只有结构稳固才能支撑起厚垫子,厚垫子能使“天台”更高,人爬上去也更刺激。
三是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正如案例作者许老师写到的,“孩子们是有安全意识的,他们对危险是能够预判并加以重视的,他们并不鲁莽”。其实,对可能存在的危险的评估本身也反映了幼儿的认知水平。我们看到幼儿搭好“天台”后并没有轻易往上爬,而是做出了两次关于安全的判断,一是“天台”承载的重量会不会使其坍塌,二是支架会不会摇晃以致倒塌,这样的判断就使他们的行为特别谨慎。比如,他们先以载物的方式进行试验,接着试图载一个体重轻的人(小班妹妹),未成,便增加所载物的重量(一辆塑料小推车),这种等量代换的数学推理不禁让人赞叹。在经过载重测试和进一步加固结构后,他们才敢尝试载人。即使如此,幼儿的动作也是十分小心的,比如,先趴在“天台”边缘,然后部分身体上去,最后整个身体上去;先上去一个人,这个人下来后再上去一个人,几个人轮流着上去;从载一人到载两人,再到载三人。从测试到成功载人,是一个在尝试中判断、在判断中尝试的实验过程,包含了一系列比较和推理的过程。
在这个案例中,诸如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和谐关系、幼儿表现出的交往机智以及幼儿对成就感的体验,许老师都已做了详细分析,我不再赘述。
第二,这个案例之所以优秀,是因为这个案例反映出教师很强的专业能力
教师虽然在游戏中没有对幼儿进行任何指导,但正是在这种靠近幼儿的“放手”中,我看到了教师的心理参与。从案例的描述来看,她的心与幼儿贴得很近,她的情感随着幼儿的游戏进程而起伏,她对幼儿行为的解读和思考贯穿始终,这让我们清楚地看到“放手让幼儿游戏并不意味着放任幼儿游戏”。
首先,教师的儿童观和教育观非常正确,那就是相信幼儿是有能力的学习者,放手让幼儿主导自己的游戏过程。所以教师没有制止幼儿去爬上一个比自己高出许多的“天台”,而且这是幼儿用稚嫩的小手搭建起来的。但是,幼儿会面临怎样的问题和困难?幼儿是怎样突破自我、克服困难的?这是教师心中的疑惑。所以,一方面,她带着对儿童的敬畏与好奇去观察游戏,使整个观察过程成为一个研究儿童的过程。从她的记录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自始至终都在关注幼儿的每个行为与结果的关系,在追究幼儿每个行为背后的思考和想法,在解读、分析幼儿每个行为所蕴含的学习价值和发展意义。另一方面,她对幼儿能够独立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充满信心,这使她观察幼儿游戏的过程成为一个欣赏幼儿的过程,且这种信任和放手激发了幼儿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潜力。我们知道,幼儿在游戏中能够表现出精彩的行为,一定与教师为幼儿创设的游戏环境有关,尤其是宽松的心理环境。只有当幼儿在心理上感到安全,他们才敢主动而大胆地表现,才能为实现自己的游戏意愿而智慧地利用现有条件或创造条件,进而创造“精彩”。
其次,教师对幼儿行为的解读非常细致和精准,这完全得益于她细心的观察与耐心的倾听。其实,从这个“天台”建筑可见,在整个搭建过程中,幼儿首先要解决诸如连接、支撑、拐角固定以及如何在高处安放体操垫等一系列的技术问题,然而幼儿表现得非常娴熟,这显然与幼儿对现有材料非常熟悉有关(这一定是教师前期给了幼儿充分探索材料的机会),因此教师省略了对这一过程的描写,而将幼儿在“天台”测试过程中所面临的新挑战作为分析、解读的重点。在案例中,她捕捉到了幼儿的所有行为和关键性对话,非常详实。一些重要的行为细节正是幼儿思维的外显,比如,为什么幼儿刚开始是用双手去撑住上面的体操垫,后来变成用双脚抵住两边的立柱?教师从中发现了幼儿是如何找到问题的关键的,即“天台”承重与结构稳固的关系。同时,在幼儿的关键性对话中,她又读出了幼儿的智慧,比如“把很重的东西放上去,看看会不会倒下”,“让小班的人上去,我们扶着,看需不需要用力气”。教师根据幼儿的行为与语言来分析幼儿的内在动机、认知意义和情感需求,在这篇案例的记录中俯拾皆是,我不得不为这位教师的专业水准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