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2021-07-12 14:44黄君红
江西教育B 2021年6期
关键词:角度知识点课文

黄君红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唯有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以不变应万变,才能从容应对未来的发展。我们要认真研读、准确把握统编语文教材的“灵魂”,围绕主题,引线串珠,循序渐进,逐一落实各语文要素。相应的课堂教学策略有很多,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是以下三条。

一、回归整体策略

传统的教学过于关注知识“点”,这样“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施教使学生获得的知识碎片化。学生长期接受碎片化信息,容易养成孤立看问题的习惯,最终会弱化对复杂事物的思考能力。我们要以整体、联系的眼光组织各单元和各知识点,让学生在整体中、联系中、比较中学习。魏书生在通读初中六册语文教材后画出“语文知识树”,大体确定了基础知识、文言文、文学常识、阅读和写作四部分22项131个知识点。每讲一个知识点,他都要求学生弄明白这一知识在整体中的位置、与邻近知识点的区别和联系。他说有了这样一张知识地图,学生的学习目标才明确,才能少走冤枉路。

走得越远越需要地图,教学每一个知识点时都要注意与前后内容的连接。统编教材中有的语文能力需要跨年级提升落实。如关于复述,在不同的年级落实复述的不同训练要求,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进行阶梯引领,最终形成语文核心素养。如果你缺乏整体意识,总在同一水平上训练一种能力,在同一深度与广度讲解一个知识点,一年级到六年级讲的比喻、拟人没有变化,势必造成课堂的高耗低效。

统编语文教材各单元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以一个单元为单位进行整体设计、整体施教,把各个知识点放在一个大语言环境中学习是符合编者意图的,更是符合母语习得规律的。如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通过单元页、各课课后练习和“交流平台”的横向对比解读,你会发现阅读时作批注是为了丰富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本单元三篇课文的训练梯度应该为:《牛和鹅》认识批注,在与同学交流中梳理批注的不同角度;《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课后题要求“在你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是用批注记录疑问;《陀螺》课后题要求“在你体会比较深的地方作批注”,是用批注记下自己的体会思考,这样逐步落实“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的教学目标。

把知识融合于一个整体才能触到学科的本质,才能产生教学的智慧,才能培养学生融会贯通地处理事情的能力。教师围绕学科核心素养整合课程资源而施教,让学生不仅是在“读教材”,更是在“用语言”“学文化”。

二、精准目标策略

有人说“数学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模模糊糊一大片”。我们一度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陈述每一课的教学目标,致使教学目标不聚焦、不具体、没序列。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内容,都必须聚焦学科的核心,进行精准教学、简约教学,才能实现有深度的学习。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而不是学习批注本身。具体到《牛和鹅》精讲引领课,执教者起初定的教学目标是: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由怕鹅到不怕鹅的思想转变过程。

2.结合课文中的批注,想想可以从哪些角度给文章作批注。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明白要从正确的角度看事物,看到自己的力量,不盲目恐惧,也不盲目欺负别人。

这与落实阅读方法的单元目标相违背。根据课后习题“从批注阅读到理解文章”的顺序可以看出,批注是为理解文章服务的,如下教学目标可能更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课文中的批注,知道可以从哪些角度给文章作批注。

3.尝试从不同角度作批注,体会“我”由怕鹅到不怕鹅的心情变化。

4.迁移运用,练习从不同角度作批注,读懂《牛的写意》。

这样的目标定位,精准在以批注为中心,在交流中梳理批注的不同角度,以更好地理解文章。

讲读《牛和鹅》这一课时,起初,执教者的设计直奔主题,拎出课文中的五处批注,从五处批注入手逐步品析全文。这种设计如何?批注应该是读书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有感而发,因情捉笔,而不是学生阅读课文时必需的拐杖,没了它连课文都不能理解了!所以,我们把设计改成:第一步,教师带学生品读课文第6自然段与第二处批注“逃跑—被鹅咬住—呼救,那种惊慌失措写得很真实”,产生共鸣,初步认识批注;第二步,聊聊批注——你对哪一处批注有同感,也可试着写下自己的批注;第三步,把其他批注作为学后交流的话题,从而梳理批注的不同角度,教法上体现了半扶半放;最后,自读课后链接《牛的写意》,放手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批注。学生初步迁移方法,读懂了作者对牛的尊敬,也就理解了课文“看到牛,我也不再无缘无故欺负它了”这句话的含义,由“认识批注—梳理角度—尝试运用—体会人物的心情”,达到“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的目标。

语文要素不是教学内容,而是教学目的,要求学生自己梳理出批注的角度,就不能简单地“标签化”“概念化”直接给出“批注的角度”,造成课堂的无效。语文是实践性课程,语文学习需要的不是烦琐的分析。课文只是例子,仅一个例子不能有效地迁移巩固课内习得的要素,语文的阅读、思考、表达的技能必须在大量的读写实践中获得。教师应少讲,指导学生多读多练。目标精准,一课一得落实到位,再回归整体,落实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

三、以学定教策略

传统教学观念里,教师不教,学生就不能学习,这很容易造成教师对学生的控制。课堂上教师的绝对权威表现在虚设各种问题,为的是亮出最后的标准答案。

一位教师执教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夏天里的成长》时,首先问:“看了课文的标题,如果让你来写,你会选择什么来写?”学生回答。教师让学生读课文。学生读完了课文,教师问第二个问题:“读了课文,你看到作者选择了什么来写?”学生回答。教师随后便进入课文解析。如果教师再加两问——“作者写的和你想的有什么不一样?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会选择写这些事物?”第一个问题就不会仅仅是一个导入语,而变成了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解析课文时,就“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一句,教师突然问:“谁在生长?”学生答:“石头。”老师反问:“是白石头在长吗?”学生似是而非地改了口:“苔藓。”这里本没有问题,教师是故意设疑。

“邻家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它已经有了妈妈一半大。”教师问“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之间为什么不用顿号?学生茫然。老师急了,直接范读,示意此处“快速读就能表现迅速成长”。然而,教师的理解也值得商榷。

教师问:“作者围绕中心是怎么选材的?”学生一迟疑,教师便着急地问:“是从不同方面还是不同事例?”教师用意明显,学生不经大脑就能答出——题都不用听明白,听老师的语气就能猜出答案呀。可仔细想想“是从不同方面还是不同事例”,都不是吧!

不了解学生的思考和感受,随意打断他们的发言或思路,把学生硬生生地往教学设计上拉,这样的课堂,学生是不用深入思考的,只须琢磨老师的意图就行。知识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还是教师教会的,这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截然不同的意义。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心灵吸收精神营养。教师要把阅读和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以学定教,于学生无法处给法,无力处给力,把学的时间还给学生。

领会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将教学观念转化为实施的策略,把语文要素有机地融入教学实践中,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落地”。期待我们的教学能留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创造,去互动,去冥想,去尝试错误,去表达自己,去自由地运用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負担中解放出来,拥有反刍知识和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也让我们自己成为智慧型的教师!

(作者单位:江西省分宜县第一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角度知识点课文
神奇的角度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背课文的小偷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关于G20 的知识点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