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璐
(淮北师范大学 安徽淮北 235000)
如今,中国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贯彻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个体,为改变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实现专业化培养的教育模式下所出现的培养弊端,高校开展通识教育势在必行。通识教育作为与专业教育意涵相对的一种教育形式,是一种贯彻“博学与精专相统一的个性化素质教育”,也是一种防止学生偏科的教育,它要求学生学会跨专业、跨学科学习。开展大学生通识教育既具有理论价值,是贯彻、符合国家提出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方针政策,也具有实际意义,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具有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
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或与高等教育联系在一起是源于19 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的提议。20 世纪80 年代由台湾学者转义到我国,关于通识教育的内涵不同学者因所处时代背景不同也具有不同解释。有学者将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博雅教育联系在一起,也有学者认为通识教育就是全人聚焦、通才教育。但总体来看,主要是致力于培养人,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人的自由。因此,基于以上分析对通识教育的内涵可以阐释为:通过接受通识教育,了解、认可、消化、吸收全面广泛的知识,进而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成为一个完整个体,具有广泛的知识基础和综合能力的“全人”。
2.1 研究对象
研究以网络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某市地方高校数名师生展开调查。调查内容围绕当前地方高校大学通识教育实际开展情况,具体为通识教育开展中学校的积极性与合理性、教师教学能力、教师自身素质、教师教学效果以及大学生对通识教育的了解;对通识教育的接受度;通识教育的作用等,调查要点覆盖范围相对较广,很大程度上可以得出当前大学通识教育在学校各个层面上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在课程上的落实现状。
2.2 研究方法
借用优秀博士论文《美国高校通识课程中的价值观教育研究》和优秀硕士论文《地方师范高校通识课程实施研究——以重庆市某师范高校为例》中的题项为编题参考,自编问卷《地方高校通识教育开展现状问卷调查》进行研究,问卷问题采用开放式题目,在编制时对同一个要点采取重复询问,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更清楚自身当前状况,降低对自身真实情况判断的偏差。问卷采用随机抽样方式在网络上对某地方高校师生发放问卷,学生共发放1000 份,有效问卷985 份,有效率为98.5%。教师共发放55 份,有效问卷51 份。有效率为92.7%,。根据作答情况统计信效度,结果较好。
3.1 学校层面
3.1.1 通识教育目标不明确
从图1 调查数据中发现,当前地方高校展开通识教育积极性较高,71.3%的学生认为学校已对学生清楚的介绍了当前通识教育培养方案,但也超过一半的大学生对通识教育含义不明确,甚至对接受通识教育意义尚不清晰。明确的教育目标能够指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内容和适当的学习方法,最终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因此,及时明确通识教育目标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前提,学校、教师和学生应予以高度重视。
图1 大学生通识教育目标了解状况调查图
3.1.2 课程设置体系有待完善
从图2 调查数据中得出,当前地方高校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比例合理性不高,部分地方高校甚至个别专业占比极少,且多以选修课的形式。纵然这种以选修课为主的教育形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发展要求,但也切忌将其全部转化为必修课的开展形式,应使二者结合起来,既照顾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考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对当前学生是否了解学校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以及学校设置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是否满足培养目标时,调查结果分别占50%,说明当前学校对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没有到位,学校设置的课程类型对培养目标也不能起到完全的实现结果。
图2 大学生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体系的合理化调查图
3.1.3 教学内容陈旧落后
对当前地方高校大学生在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的有效性进行调查(见图3),得知当前地方高校能够在不同专业教育中制定不同的教育内容,但总体以智育知识为主,也存在有的院系直接将公共马克思主义概论课程作为通识教育主要内容。当然该内容的学习确有必要,但以通识课程形式开展是否合理,是否能促进学生能力发展还有待商榷。调查结果中,56%的学生认为当前的课程内容学习不能促进个人能力发展。可想而知,若教学内容不能做到随之更新,则学生发展就不能适应社会要求,不能成长为社会所需人才。
图3 大学生通识教育课程内容有效性调查图
3.1.4 教学方法不适切
图4 中显示,45%的学生认为课堂上教师使用多媒体的频率过高,68%的学生认为教师主要以讲授法为主教授通识课程。这便得知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的原因有二,教学内容不适合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学方法不恰当。在对大学生是否喜欢当前教学方法时,48%的学生不喜欢教师当前使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作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纽带,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关键。
图4 大学生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方法喜爱程度调查图
3.2 教师层面
3.2.1 教师通识知识不足
调查发现,通识教育教师教授内容依然以自己掌握的专业领域知识传授为主,对课程外的知识讲授较少。图5 数据显示,54%的教师不会讲授书本外的知识,58%的教师认为自己不具备广泛的通识知识,45%的教师在面对学生问题时,不能够给予直接全面的答案,而是在查阅资料之后才能予以答复。基于此说明,近半数教师通识知识储备不足,不能够很好的进行对学生的通识教育。这需要教师在透彻了解各方面知识后,才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同时也需要教师主动更新知识,拓宽个人研究领域,探寻创新能力方法。
图5 教师通识知识具备现状调查图
3.2.2 教师教学能力有限
通识教育实施效果如何,主要在教师,关键是教师的教学能力,这是通识教育有效性发挥的保障。对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组织活动能力、师生交往能力三方面进行调查发现(见图6),(1)58%的教师认为自身不具备充足的教学设计能力,首先表现在教学目标制定不明确;其次,教学评价表现欠佳,注重采用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忽略过程性评价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2)超过50%的教师认为自己缺乏高超的活动组织能力,课堂之外不能较好的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课外活动。(3)将近一半的教师认为自己不能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交往,教师自身缺乏沟通能力,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效果受到消极影响。
图6 教师教学能力现状调查图
3.2.3 与专业优势融合性差
通识教育的开展应该在教授通识知识基础上与专业知识融合,进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专业知识。当前地方高校由于师资力量不足,所以担任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师一般都同时教授专业课程。通过对该类型教师调查发现,教师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将自己的专业优势与通识教育的内容完美的结合在一起,造成学生知识不全面,专业不精深。这些问题就体现出教师教学融合能力较差,不能做到使自己的专业优势与通识教育之间建立良好联结。
3.3 学生个人
3.3.1 学生自主选择能力差
从图7 调查结果来看,近五成学生对通识教育课程的选择能力不足,具体表现在:(1)62%的大学生不能做到课程的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契合,存在对通识课程选择时有一定盲目性和“功利性”,偏爱选择教师不严格,考试容易过的课程。(2)不能从自己兴趣出发选择课程,不能保证实现个人的个性化发展和个性化能力培养。纵观以上两方面得出,当前大学生在接受通识教育上选择能力较差,不能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图7 大学生自主选课能力调查图
3.3.2 不能实现均衡发展
通识教育的初衷和目标都是为了培育完整个体,促进大学生全面均衡发展,但实际中发现多数学生乐于注重能够培养智育的通识课程,忽视甚至放弃对美育、体育的培养。这种现状使得学生最终不能实现全面发展,因此,学校和教师应引起关注,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给予一定的合理建议。
3.4 家长层面以往的调查与研究对家长层面与通识教育成果之间的关系涉及较少,但家长对大学生在接受通识教育中的影响确是重大的。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家长认为通识教育的接受与否对学生的成长影响不大,大学生应主要接受培养智育的知识,而对于德育、体育等的培养要让位于智育的发展,这种观点说明家长对通识教育持漠视态度。同时,调查中发现家长与学校教育观念不一致,不能做到与学校充分配合,而对于学生实际发展,尤其在对学生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一类通识课教学中,则需要家长予以配合,共同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的身体、具有高尚的审美能力以及爱劳动的好习惯,以使学生更好的实现全面发展。
4.1 目标明确,课程完善
学校要在秉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理念下,进一步明确大学生通识教育培养目标,培育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变化的、具有世界眼光的、拥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灵魂”的社会主义青年。同时加强“通专结合”,将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并列齐行,只有课程设置合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完善,学生才能学有所成,进入社会才能立足。
4.2 内容革新,方法科学
通识教育课程内容要紧跟时代,满足学生需求。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摒弃传统的注重培养学生智育的单一内容,要在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各方面都有所涉及。只有全面涉及学生的发展知识,学生才能成为完整的个体。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积极寻找符合通识教育课程理念和本质的方式,改变满堂灌、教师累、学生烦的局面。区别进行不同专业学生的授课方式,使之既能激发学生兴趣,也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批判精神。
4.3 教师增能,学生重视,家长配合
首先,教师要加强对相关通识教育知识的积累,结合个人的专业优势,提高教学能力。通过参加教学培训或讲座等形式,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其次,提高学生对通识教育的重视度。以教师的日常教导、主题班会的召开、学生活动的参与等形式,提高对通识教育的关注度。最后,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在践行教育目标的活动措施,起到对学生的督促作用;与教师积极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发展现状,以便与教师同方向,共发展,促进学生又快又好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