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华楷
(闽南师范大学,福建 漳州 363000)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1]。大部分学生进入高校后个体意识逐渐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逐渐形成。但学生社会阅历较少、分辨能力有待加强,个人的理性与社会的期待不一致,容易遭受错误思潮的毒害。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2]。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推动力之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了解我国发展历史脉络,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以及我国取得社会主义事业辉煌成就,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理论水平,还有助于促进学生思辨能力提升。但是,根据目前教学现状,由于教学方法不够合理、教学形式比较单一,经常出现老师“一言堂”的情况,学生课堂参与程度较低,难以达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使得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对此,本文将分析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现状以及提升的途径,从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课对学生的引领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1.1 重“演绎”
演绎法指的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在实践操作中主要表现为教师先呈现知识点,再通过举例的方式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和理解,更适合于已具有一定知识的学生用于复习巩固[3]。而在大学,思政课的授课对象既包括文科学生,也包括理科学生,但大部分理科学生在高二会考后就已完成高中阶段思想政治学科的学习,他们在高中所学的思想政治课程内容深度不及文科生。因此,对于理科学生,由于在高中阶段其基础不如文科学生深厚,对于政治学科的理解力不够强,再加上测试试题简单,自然减少了重视程度[4]。因此,老师使用演绎法的教学方法对于基础不够扎实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再加上课程内容量大,涉及方面广,老师在课堂上无法面面俱到,只好缩短在每处知识点上的停留时间,留给教师详细解释的空间较少,这在无形中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学生较难深入理解,由此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不愿认真听课。
2.1.2 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课程的联系最紧密,前者为后者梳理出历史发展脉络,学生在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社会背景、国家状况有所了解后,再学习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是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并且,两者学习的间隔不可太久,一旦间隔太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学习的内容遗忘程度会较高,从而导致与后者学习脱节,老师不得不再花时间为学生梳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内容,挤占课堂时间,降低课堂效率,让本就紧张的课程进度进一步失去弹性。同时,会进一步加剧老师上课“赶进度”现象的出现,学生更加难以理解复杂的知识点。某大学一学院的学生在大一学年第一学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大二学年第二学期才学习毛泽东思想,两门课程教学时间间隔长达一年,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期末考结束至开始学习毛泽东思想课程中间的间隔显然大于31天,根据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记忆中剩余的内容不足20%,不可避免会出现前后知识连接不充分的问题。
2.1.3 课堂内容呈现形式单一
课堂教学过程中,PPT是对书本概念进行呈现和解释最普遍的手段,少辅有视频呈现的手段。视频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有助于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5],还有助于让学生感受知识,让知识点在脑中印象更深。在毛泽东思想课程第十二章中,提到三湾改编的“支部建在连上”以及古田会议中的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这一概念较抽象,单纯地复述一遍内容并让学生死记硬背下来,的确能让学生在短期内记忆知识点,但是无法让学生真正掌握其内涵,更不必说让学生深刻了解中国共产党在军事上的智慧,从而激起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军事战略的崇敬之情。
2.2.1 学生不了解“为何而学”
学生步入大学时,需要选择自己的专业,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大部分课程是专业课,与未来发展方向有关。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思政类课程对他们未来发展并没有实质性帮助,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类课程,没有认识到这类课程的重要性,这种情况在理科学生中尤其突出。例如,计算机专业学生要学习Java、Python等与计算机操作相关的知识,学生很容易从课程设置中了解到此类课程对其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对于公共课,理科学生往往容易认为未来不从事与政治有关的工作,即使不听,对他们的职业发展也影响甚微,因此学习这类课程的目的只是为了修满学分。学生对公共课重要性的认识就不到位,学好这类课程的学习动机也就不强。
2.2.2 学生学习参与程度低
高校思政课通常采取的上课形式是大班上课,大班上课的特点是人员众多,再加上课时有限,老师无法分配充足的时间与学生互动,甚至走向“一言堂”。大班授课无法像小班教学一样,老师无需花费过多时间就可以和大部分学生进行互动,所以大班授课不可避免地会降低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同时,与学生的交流变少会导致教师无法深入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也难以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使问题无法被及时纠正,加大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隔阂。
3.1.1 更新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使用归纳法。归纳推理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运用于教学中,首先通过举例,让学生找到案例的共性,从而归纳出结论。这一方法不仅符合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的过程[6],还可以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在思考、在“学习”,真正参与课堂教学,而不是听老师划划重点、圈圈关键词。在教学过程中,更需要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相比于结论,培养学生思考的过程、扮演的作用更重要。思考过程是解决方法的过程,是学生自身积极探索知识背后逻辑的过程。世界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会产生源源不断的问题,学会了思考的方式,在应对新问题时我们才可以以不变应万变。老师在课堂中应鼓励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空间,完善学生的思考过程。通过思考,即使学生忘记了最终的结论,但是通过再次思考,结论也容易得出。所以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鼓励学生思考不仅会使得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牢固,还会提升其解决问题能力,以满足社会面对新形势、新局面的发展需要。
3.1.2 充分运用新媒体
现今大学生被称为“互联网的原住民”,意指伴随网络发展而成长起来的青年大学生。他们的生活时时处处与互联网有关,包括思维方式[7]。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抓住这一特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形成思政课程与互联网结合的新方式,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不“堵”反“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参与课堂,占用学生手机资源,使其无法使用手机进行娱乐,并且还有助于改革学生与老师交流的传统方式,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使用微信中的课堂派小程序,让全体学生参与课堂讨论,通过摇号、抢答等方式创新课堂互动方式,或是通过留言了解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从而带动课堂气氛。
除此之外,视频辅助教学对于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作用不言而喻,但也要选择生动、有趣的视频素材。例如截取电影《上甘岭》中的片段——指导员孟德贵在面对敌人封锁时,和八连连长成立党支部。虽然片段不长,但是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军原则,学生们会更好地理解。并且,此类主旋律电影所包含的国家的价值观会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同时也让学生更加了解、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从而从多方面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
3.1.3 合理设置课程
思政课程的安排应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前文提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课程有较强的逻辑联系。因此,这两门课的授课学期不宜间隔过长,应将其紧密相连。同时,更不可将两者顺序相互调换,否则违背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不符合学生学习发展规律。
进入大学后,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明显提高,更多地关注自己,但认识上仍有偏差[8],对自我定位无法准确把控。具体来看,其中一点体现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学生对现有能力是否已经达到社会所要求并非十分清楚,学生对于自身定位存在偏差。不少学生认为自己能够考上大学,自身能力已经十分突出。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自我定位意识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十分有必要。但是,传统的教学把学生看作需要接受改造的“忠实”听众,而忽略了学生主体地位[9]。此做法未充分尊重学生作为独立意识的个体,不利于学生从内心中真正接受教育内容。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了解学生思想水平,从学生普遍想法入手,引起学生共鸣,让学生了解到教师并非是单纯的说教,而是从他们的角度看问题,此举不仅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还有助于提升其课堂参与感。再通过引导,让学生了解其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不足,从内部意识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激发其内在学习热情,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思政课是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存在学生主体性地位未被很好尊重的问题。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不仅有助于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思维力、逻辑推演能力,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优秀人才。以此为基础,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理解到学习思政课程的重要性,提升学习热情与积极性,从而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