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珊 郭元元
南阳农业职业学院 河南 南阳473000
大专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更是培养技术型专业人才的重要场所,肩负着我国培育人才、促进技术发展的重要任务。随着现代化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和网络信息技术的普遍化,越来越多的大专学生也开始暴露在多元、复杂的网络文化中,这些内容的渲染也使得学生更加个性化、多样化,这对于学生管理工作来说也是新时代下的关键挑战。大专学校需要根据信息化技术水平构建更加强有力的、信息化和专业化的管理系统,从而为的学生发展和学校专业教育任务的提供管理支持和技术保障。
1.习惯性以自我为中心,情感表达较为缺失。现阶段下,我国大专院校学生的年龄阶段更多地集中在“95后”、“00后”,且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这些学生缺少兄弟姐妹般交流与沟通的经验,在长期以往家庭教育中心位置,学生更多地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惯性考虑问题方式,甚至会有情感淡漠、忽视他人感受、同理心较弱等情况。同时,这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不同价值观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与父母辈的价值观念等不尽相同,随着现代化发展,传统社区观念减弱,更多是原子化和封闭型社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减少,学生们在一定程度上也缺乏朋辈群体的关怀与陪伴,使得人际交流和人际关系也较为疏离,学生们在情感表达、发泄等问题上往往会受到自我性格和交流方式的禁锢,也容易产生一些偏激、不正确的表达方式,这些都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学生通常缺乏自信,多数时候沉迷网络。现阶段大专学生,更多地以95后、00后为主,他们受到时代发展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往往追求自我表达、标新立异,以求自我的个性化发展,但是相反的由于多元价值观和文化冲击也使得在成长阶段会听到不同的评价、讨论与声音。大专学校的学生往往是经历了传统的中学教育,在考试和学习过程中没有取得满意的成绩,而接受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教育,这些个体经历、学习环境和社会整体唯分数、唯高考至上的背景,使得学生容易缺乏自信,产生一定程度上的自我怀疑,得到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较低,这样的情况也容易带到大专学习阶段与环境中去,因此,在这个价值观没有被稳定构建和多元的环境下,诸多学生容易沉迷于虚拟世界,从游戏、网络聊天等途径获得他们想要的认同感和满足感,然而这样的情况往往会变本加厉,不利于学生积极地、健康向上发展。
3.价值观尚未形成,易受外界环境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多元化的文化与信息传播提供了有效便捷的路径,大专学校的学生也由于个人原因和学校管理不够科学化,更容易受到网络多元文化的影响,他们缺乏规范化、科学化的主流价值观引导,加之社会经验不足,判断力弱,在问题和各种事情面前难免存在片面性和盲目性,容易迷失自我,不利于未来个人前程发展。
1.大专学生差别性大数量多,辅导员难以全面掌握。根据我国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我国高校辅导员岗位的名额设置数量是根据该校园师生比例不低于1:200来布局的,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不断发展与改革,很多职业院校重组升级,各校扩招趋势明显,使得辅导员实际管理的学生数量往往远大于200人,这种比例不仅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压力,也使得辅导员在学生全面管理上有一定的难度。众多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思想观念和性格特征,当其出现波动和困难的时候,难以全面地把握并及时的干预。同时,由于数量过多,辅导员往往会将注意力放在两极的学生身上,不太会因材施教,这样也使得学生容易感受到不被关心、不被注意,难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对于其自我意识的培育不足。
2.获取信息渠道单一,学生管理的效率低。在大专学校里辅导员管理学生的模式比较固定,往往都是从班级走访、学生焦点小组访谈、班级会议和主要班干部等渠道来获取学生的信息,这种方式有利有弊,一方面,定期走访班级和学生宿舍,组织学生开展班会活动,能够使得学生和老师在短期内建立情感联系。也能帮助老师及时地获取学生信息资料和学习动态。但是另一方面,这种方式耗时较长,效率比较低,从学生或者班干部获得的信息往往具有滞后性,使得问题解决不及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给予辅导员和学生更多的线上交流平台和机会,辅导员可以通过微博、朋友圈等软件跟学生互相分享信息动态,从而把握学生生活状态与思想状况。
3.需要适应网络时代特征,改变传统的说教方式。首先,关注大专学生的性格特征与发展需求,他们相比以往更加注重个性化,期望自己能够标新立异得到别人的认同与关注,他们也更容易、更偏爱去打破和挑战既有规则和要求,传统的说教方式在他们中学时期成为固定的模式,也会被他们所抗拒和抵触,因此,新时代的学生管理可以在网络时代背景下,结合各个网络平台来获取学生及时、丰富、快捷的信息,并用更适合学生的表达方式拉近与他们的距离,让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能够真正地有效且高效地地展开。
1.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者素质与信息技术能力。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大专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新一轮的考核和要求,对于管理者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有更高的要求。首先,需要他们把握高校学生管理相关基础知识和理论,了解高校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点,从而为具体的学生指导和管理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帮助学生管理者能更有底气和针对性地展开工作,来帮助指导学生生活与学习,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其次,随着网络时代下多元文化的冲击,学生管理者需要起到主流文化的宣导和指导作用,来帮助引导学生建成自身全面的思想观念,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帮助建成其人格,使得学生能够自主甄别网络信息。最后,学生管理工作者需要努力学习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挖掘学生的信息,在实际工作中运用QQ、微信公众号、微博和空间等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生活状态,并积极与学生平等沟通,加强管理的高效性,来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
2.线上管理与线下管理相结合。不管网络信息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网络只能是学生管理者了解学生的一种方法和途径,不可能取代线下的学生管理工作。网络所能起到的仅是连接线上和线下管理的工具。线上管理的最终目的依然是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学习,不断完善自我。所以,学生管理工作者依然要重视线下管理,在实际生活中,走访学生班级宿舍,走到学生中间,解决线上线下发现学生面临的实际苦难和思想问题。依然需要通过建立良好的校风校纪,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用环境的改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要深刻剖析沉迷网络学生的心理特点,在现实生活中鼓励学生多参加班级、学校的集体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进而完善学生的心理和人格。
3.加强并完善大专学校的校园网络建设。由于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学校需要做好信息筛选和网络安全工作,校园网络需要在保证网络环境安全的前提下,给学生、老师和学校一个三方共同分享和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在网络上展开讨论,校方和老师则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发布相关学习讲座、考试通知等信息,既然能从上向下的对于信息进行管理,也能给予学生平等交流与分享的机会。
4.不断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学生管理的根本目标在于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学生管理工作者需要在正确指导之余,不断鼓励学生首先增强其自我管理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教师可以在日常的学生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工作的意识,鼓励学生在校园活动和班级内部进行管理来锻炼自己的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对于校园建设、校园活动进行建议,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共同参与学校成长与建设,从而提升学生对于校园生活与个人发展的共鸣性,也提升其参与感和归属感。在互联网力量的依托下,不断加强网络文化建设,让三方都能共享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共同福利。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大专学校的学生管理带来挑战,也带来机遇。尽管网络的复杂性使得学生工作也变得复杂,但是也促进学生管理者不断提升自我素养,从而把握新的问题和动态,帮助学生能够在网络背景下愉快、个性化且积极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