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翔鹭
大连市金州区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 辽宁 大连116600
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各国疫情防控愈发吃紧,国际人员和商品的流动收到极大的限制,由此带来的我国的出口贸易收到很大程度的抑制。面对贸易新形势的出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回忆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此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做出积极应对。中职院校作为全国技能人才的重要输出渠道,探索利用校企搭建平台以及院校专业建设优势,响应国家政策号召,为国内国际双循环背景下的企业发展提供技术人才支持,如何适应“双循环”新形势的变化,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
随着“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提出,不仅仅是贸易形势从出口转向内销如此单一的变化,此政策背景下必然引发产业转型升级,意味着产业发展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升级的深层次转变,这就表明新的产业类型提点需要大量适应新产业部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而现阶段的中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还未能及时适应新的企业需求,从而容易产生企业用工与学校专业知识之间的不一致。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探索新的经济形势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夯实教师团队的专业知识基础,更要引领“双师型”教师团队紧跟企业发展走向,丰富教师的企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此背景下探索如何建设“双师型”教学创新团显得尤为重要。
1.“双师型”教师的知识更新速度不能满足“双循环”大背景。“双循环”新形势下必然伴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现阶段中职院校教师往往在与时俱进的知识更新方面存在差距,同时不了解企业升级背景下相关行业的企业发展的最新态势。另外,中职院校部分教师在科研能力和科技服务水平方面的短板,无法及时链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不能满足“双循环”背景下的产业转型升级需求。
2.中职院校教师培训体系滞后,不能满足“双循环”的要求。现阶段,中职院校在培训体系方面,仍然以“知名高校内”或“骨干职业院校”培训为主,缺乏与行业、企业的深度互动,使得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由于学校与企业各自诉求的差异,校企双方未能达成双向交流的常态化互动机制,导致双方“冷热”对比的尴尬局面。
3.“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亟待明确。由于目前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存在分歧,但当前,部分学校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证书门槛低,标准不明确,存在只要具备教师资格证且拥有一个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便授予“双师型”教师,导致专业教师教学质量良莠不齐。
1.积极推进1+X证书试点工作。1+X证书的项目、等级标准的制定,具有前瞻性,是现代行业企业需要的人才标准。教师通过1+X 证书培训,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学生通过该项考核,能够掌握最新的技能,成为适应行业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同时,结合“双循环”的大背景,积极调研国内企业可预见未来的行业特点,着重比较国家实施“双循环”政策前后,企业用人方面的变化,尤其对技术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探索将此类变化融入“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
2.深入调研,调整专业方向。随着科技的进步,行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在不断发生变化,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学校通过对所在地区的行业企业进行调研,对该专业发展方向及时做出调整,壮心课程体系,培养出新型技术人才,防止学生进入企业后,知识落伍,逐渐解决企业用工和学生就业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供给侧与企业人才的需求侧逐渐的矛盾。
3.积极合作,校企共建。采用校企共建的模式,做到“入学即入厂”,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去培养专业人才,学生可以定期到企业进行跟岗实习,将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融入日常工作中。学生毕业后进入该企业工作,不但已经掌握了需要的技术技能,而且能够提早适应工作岗位和企业文化,感受“双循环”背景下企业的需求点,减少毕业生的流失,并有利于学生未来在企业的发展,精准定位自身位置,实现自我价值。
4.走出去,引进来。校领导需要走出去,到相关专业的领军学校参观学习,对比本校,积极发现不足之处,并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校领导应关注教师的个体成长,鼓励教师多参加专业培训,学习新技术培训,加快专业知识更新,将新技术融入教学中,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学生不仅能够走在技术的前沿,进入工作岗位后还能做到终身学习,有利于个人的专业领域未来发展。此外,学校需要引进来自相关企业一线,熟悉产业的专兼职教师,充实实训教师队伍,除提高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外,还能够带动本校教师专业技术发展。
5.校企双向交流。教师定期进入企业实习,掌握最新技术,提升自身技能等级。鼓励、引导企业人才与本校教师结对子,进一步培养本校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力量,扩大专业技能课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