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鄂西山区泥石流的特点及防治对策

2021-07-12 08:28:59
探索科学(学术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鄂西沟谷物源

湖北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 湖北 荆州 443020

一、引言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由暴雨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近年来,鄂西山区时有泥石流发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对社会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为更好的预防和防治泥石流发生,需全面了解掌握泥石流灾害的特点,加强对泥石流的认知,采取有效针对性的措施,来减轻、降低或避让泥石流带来的损失和危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鄂西山区泥石流灾害特点

鄂西山区泥石流多在前期持续降雨和暴雨激发作用下形成,其激发雨量和雨的强度因不同沟谷地形地质条件而异[1]。以下从灾害形成的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地质构造特征、时间分布、动力条件、人类工程活动等方面来分析鄂西山区沟谷泥石流灾害的特点。

(一)地形地貌条件。鄂西山区地处构造侵蚀剥蚀中低山、中山区,大部分地区地表沟谷深切、密度大,沟谷纵横相间,沟谷坡降陡(100‰-300‰),在山洪暴发后,各冲沟形成高流速洪水,洪水裹携沟谷两岸及沟床内的松散物质急流而下,密集汇入河流后,极易导致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二)水文气象。鄂西山区气候类型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型气候,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在1000-1300mm之间,雨量充沛,阴雨日数较多,多出现短历时强暴雨,主要雨量多集中于24小时内降落,甚至集中于12小时内降完,降雨历时仅数小时而强度很大的阵性暴雨经常出现,短时强降雨,易产生暴涨暴落的陡峻洪峰及诱发滑坡的发生,为泥石流的暴发提供丰富的物源及水力条件。

(三)地质构造特征。鄂西山区地处褶皱山区,区内地层岩性以含煤碎屑岩、粘土岩、粉砂岩和细砂岩为主,碎屑岩的风化和碳酸盐岩的溶蚀为泥石流提供了物源。

(四)时间分布特征。强降雨为鄂西山区泥石流暴发最大的诱因,泥石流的发生跟降雨时期关联紧密。夏季(5-10月)为鄂西山区泥石流多发季节。

(无)泥石流的动力特征。鄂西山区泥石流类型以山洪泥石流为主,常发生在滑坡、崩塌较少、水土流失轻微、甚至植被较好的地区,具有难于识别和预报的特点,其暴发后往往下切沟底,流动过程中携带固体物质增多,且淘蚀河岸诱发滑坡、崩塌,其一旦发生损失巨大。

(六)人类活动频繁。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建设是造成泥石流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因工程建设、矿山开采,弃渣随意堆放,未采取防护措施,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物源,引发的泥石流日益增多。

三、山区泥石流对策分析

(一)建立完善的预警预报系统。目前我国的泥石流预警预报系统还远远达不到要求,很多地方都没建立预警预报系统,只在个别泥石流沟设置简单观测点(如大湖池泥石流),并根据观测的资料总结出一些模型和防治模式。在我国大部分山区,预报预警系统由于本身的特点(如价格昂贵)而没有大面积使用[2]。鄂西山区的预测预报系统也非常有限,而且当地居民大多依山傍水而居,一旦发生泥石流时破坏力是极大的。因此,建立完善的预警预报系统对减轻鄂西山区泥石流灾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生物措施。在沟谷两侧山坡上植树种草,封山护林,涵养水源,以减少暴雨径流,保持水土,降低泥石流发生的概率或者减少泥石流发生的规模。

(三)工程防治。泥石流防治主要以排导为主,以拦为辅。针对不同泥石流的特点,制定不同的工程措施。一是因势利导,在流通区外修筑导流槽,将泥石流流体排导至预设的停淤区;二是稳固物源,进行加固,防止其被流体携带;三是沟中拦截,在沟谷弯道处或泥石流减速平缓区设置拦挡坝[3],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四)加强防灾知识、防灾技能培训。山区泥石流灾害多发于位置较为偏远的村庄,当地居民的文化水平偏低,老龄化较严重,缺乏一定的安全防范意识,因此,加强防灾知识、防灾技能培训,使居民了解熟知泥石流的特点及危害,同时做好防灾应急演练,掌握正确的避让方法,提高防灾技能,减少因泥石流灾害带来的危害和损失。

(五)加强对灾害天气的预测及各部门合作。加强对灾害天气系统的预测,需各地气象部门、地质部门与抗灾减灾部门的长期合作,总结以往经验,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认识,群策群力,共同防止泥石流的发生。

(六)加强管理宣传能力。加强管理,大力宣传,贯彻、执行水土保持法、森林法等法规,坚持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禁止陡坡开荒。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应重视山区经济发展,在科技、宣教、投入等方面向山区倾斜,减轻或避免泥石流灾害对山区人民的危害。

四、山区泥石流治理实例

受强降雨影响,神农架林区车沟泥石流频繁发生,损毁房屋、中断209国道交通、堵塞河道,为了疏通河道、恢复交通、保障下游居民生命财产安全[4],国家投入大量资金采取排、导、拦措施进行了治理,通过治理,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结语

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地质灾害,近年来因工程建设、矿山开采引发的泥石流日趋增多,泥石流的防治以预防为主、防治相结合的措施,通过建立预警预报系统、加强防灾知识宣教和技能培训、加强管理合作、工程防治等对策,来减轻或避让泥石流带来的损失和危害,对山区泥石流应急处置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义。

猜你喜欢
鄂西沟谷物源
鄂西高速机电信息化管理系统
强震区泥石流物源演化指标选取及规律分析
东河煤矿沟谷地貌下动载防治
沪渝高速鄂西段隧道LED照明节能技术应用研究
贵州龙里猴子沟沟谷植被及植物多样性初探
贵州科学(2016年5期)2016-11-29 01:25:34
沟谷空间特征与斜坡灾害发育关联性分析
南海北部陆架表层沉积物重矿物分布特征及物源意义
物源对子洲气田山2段储层的影响
鄂西铁尾矿烧结砖的烧结过程及机理
松辽盆地南部梨树断陷下白垩统营城组物源分析
断块油气田(2012年6期)2012-03-25 09: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