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璐
大连市旅顺口区应急管理服务中心 辽宁 大连 116041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地质灾害、洪涝灾害频发。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密集发展,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越加严重。为此,就必须加强我国的应急管理工作,通过深入分析,找出相应的应对的策略,提高管理质量。
(一)应急物资概念及分类。应急物资即为我们常说的救灾物资,具有较广的定义范围。从广义上来分析,所有用于突发性自然灾害应对的物资都可以称为应急物资,如一些灾前储备物资、灾中救援物资、灾后处理环节所用到的物资及设备等,都可被称为应急物资。而从狭义角度出发,应急物资主要满足应急救援需要标准的物资设备[1]。
应急物资的分类较多,一般依照需求程度不同,可被分为一般、严重、紧急三类。其中一般级物资常用于灾害损伤程度低,物资需求量少的事件中;严重物资主要用于应对灾害程度严重,需求量大、需求时间短的事件;紧急物资则指依照救援程度需要,紧急程度较高的一类物资,对救灾进程、人员安全起到决定性作用。
(二)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应急管理系统从广义角度来看,既指一些能够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组织、机制、资源等应急要素和其关系的总和。
从历史角度来看,我国应急管理系统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指建国后到2003年,这一时段我国应急管理建设相对分散,主要靠各区域政府部门组织运转。第二阶段是2003-2008年,在这一阶段,我国经历了“非典”等各项公共突发事件,开始着手建设“一案三制”的全国应急管理体系,并取得初步成效。第三阶段是指2008年至今,在这一阶段,我国加强法治建设力度,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中心,建设了相应的各类应急法制体系,并从国家为首向地方、企事业单位蔓延,构建相应的预防、响应、处置、救援等应急管理机制,增加了应急管理建设的系统性与规范性[2]。近年来,随我国应急管理规范意识的加强,负责应急物资管理的部门也逐渐增多,如民政局、红十字会等,现又合并整合了多部门,成立了新的部门,如应急局,应急管理服务中心等。在灾难发生后,各部门可互相接应,相互辅助,进一步提高了应急救灾的联动性与应急预案的实用性。
(一)政府部门应急物资在会计核算上存在的问题。首先是会计科目使用混乱的问题,目前很多财务人员对应急储备物资的核算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作为存货、有的作为固定资产,有的直接作为费用化处理,降低了管理的准确性。第二,一些部门只拥有应急物资的使用权,所有物资都是由上级统一购买调拨,其经费支出的记录、所有权都归上级管理,下级部门只能按照能按照名义价值1元或估计价格列入固定资产或存货入账,这也会对账目金额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二)应急物资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政府部门技术能力不足的问题,由于自然灾害存在突发性强、损伤程度高等问题,因此在发生自然灾害时受灾地区与外部的联系也会立即处于中断状态,这是技术建设力不足就会影响应急物资运送效率,错过一些最佳救援时间。第二是应急物资管理队伍不专业的问题,现阶段我国很多政府单位在出现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时,都是临时调配一些工作人员成立救灾小组,做好相关工作,缺乏专业性队伍对整个应急救灾工作进行规划与指导,因此降低了工作效率。第三就是应急救援物资设备使用问题,由于缺乏专业的管理部门,因此在物资准备及使用投入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加之平时缺乏库存规划管理,因此无形中提高了应急物资的储备成本,造成资源浪费问题[3]。自然灾害一般都具有不可预见性与范围性,一旦发生,就会造成生命、财产损失,对应急部门的救灾要求较高,因此相关部门应提高对上述几项问题的重视程度,在灾难来临之时,妥善处理、应对,尽量降低损失程度。
(一)提升对物资管理的重视程度。目前,我国在救灾管理方面仍然处于探索摸索阶段,很多管理制度、管理法案都有待完善之处,这更需要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认清应急救灾管理的严峻形势,从思想层面上认识到救灾管理的重要性,认真按照工作部署,预测、分析当地的灾讯情况,健全指挥机制,降低灾难造成的伤亡数量。
(二)改进政府部门应急储备物资的会计核算及管理。应急储备物资是一种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它由政府投资形成,所有权属于国家。虽然各部门只有有限的调配使用权,处置权受到较大限制,但仍具有实际占有或控制权力。各部门应结合《政府会计准则第6号——政府储备物资》规定,明确会计核算科目分类,及时将已确认为存货、固定资产等其他资产的储备物资,在准则首次执行日按账面余额重分类为政府储备物资,提高管理效率。并定期进行收入、支出核算,做好账表核对、账账核对、账实核对工作,确保每一笔与应急物资相关的账目都有清楚的预算编制信息。同时,加强财务部门的软件更新及会计业务人员的培训工作,加强部门信息化建设能力。
(三)应急物资的储备应注意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及物资的特点。理论上,为了预防万一,各类物资都需要储备,只是在储存方式、数量和途径会有所不同。有的物资常使用、常消耗,需要大量实物储存,比如救援使用的防护用品、生命救助类物品,必须保持常备常新;有的很重要,但是用的机会不多,只需要少量储备,比如生命支持类物品;有的物资保质期短,比如面包等临时食品类食品很容易过期,实物储备损耗大,需要合同储备或者生产能力储备;有的物资不适合大量储存,比如工程设备、工程材料类,需要依托相应的企业储备;还有的特殊物资、设备使用的概率极其低,比如浮吊等特殊吊装工具,适合在码头、水域救援,政府没必要专门储备,但是一定要有获取资源的途径。要善于通过强大的互联网面向更广阔的领域寻找应急物资,“不求拥有,但求能用”,要建立日常联络机制和资源的租用、调用机制。从某种程度来说,应急物资保障部门不只是一个物资储备部门,更是一个资源整合部门,应急物资保障部门不但要埋头储备物资,还要善于调动各类资源,“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四)应急物资要发挥效用,关键在于能否及时到位使用。要建立多层级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坚持储备下沉,扩大实物储备空间、延伸实物储备线。首先应明确本地区各单位在灾害发生的职责与分工,确保突发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有效管用、责权清晰。要加强统筹协调,发挥各自职能作用与专业优势,在灾难来临之际,及时落实一线责任,启动救灾响应,提升群众动员组织能力,有组织有规划的撤离、转移群众,不落下一户人,同时各单位要密切关注灾情变化,动态调整救灾方案,落实各项措施[5]。
第二应编制预案,提高物资储备合理性。相关部门人员应对先近三年当地出现的自然灾害事件进行分析,总结当地区域情况并预测一些自然灾害发生后在救援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清点物资库存,依照编制预案合理进行物资储备。接下来制定相应的就在管理目标,针对自然灾害发生的各个时间点制定不同的解决处理方案,并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供应网络的灵活性与运送效率,在出现灾害事件时,及时与应急指挥中心互相配合及时反馈物资运输信息,抓住第一救援时间。
(五)应急物资的储备不仅仅是物的储备,也是人力资源的储备。各种应急救援物资通过救援队或志愿者达到受灾地点,那么这就需要建立专业化的应急救援队伍,来提高政府救灾能力。首先应按照实际情况成立相关部门,并选聘符合专业要求的人员作为部门应急联络人员。第二做好定期培训工作,提高救援队对应急物资使用熟练度。第三要落实责任导向,制定物资储备质量监控制度,确认各个环节的收发流程,保障物资入库质量合乎制度标准。第四要明确管理思路,重点完善保管方式,依照当地物资储备点的划分情况,分区分片建立周转、维护站点,保证专人负责专仓,专人管理专账。
经济建设力度的增强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也提高了人们生活的安全意识。近年来,各地频发自然灾害,相应提高了政府部门对于应急物资的管理要求,因此当地政府应提高对此工作的重视程度,通过做好物资核算、成立专业化管理队伍等措施,提高救灾能力与物资管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