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家良
2016年,香港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拍卖竞得《九段锦》(图1.1-1.9),是近年瞩目的购藏事件,其瞩目之处不仅在于《九段锦》是沈周(1427—1509)罕见的传世早期册页,更在于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所藏的《九段锦》早已闻名,由是骤然出现了“双胞”。经学者研究,两本《九段锦》应以近墨堂本为真,而京都本则是雍乾间的仿制伪迹〔1〕。过去对于《九段锦》的讨论都是就三开缺佚的京都本展开,虽然不乏成果,但现在“真身”既现,而且九开俱全,当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可靠的实物依据。
虽然京都本只是摹本,但以往的研究仍有不容否定的价值〔2〕。在此基础上,本文拟先逐一审视各开画风,然后略谈“古意”与“细沈”的问题,最后根据画后的金农题跋,申论《九段锦》与金农一批传世册页的关系。
当清初高士奇(1644—1703)藏得《九段锦》后,曾将此图册记载于《江村销夏录》中,并逐一作出详细论述。高士奇认为此九开册页皆为仿写古人之作,所仿者依次为赵孟頫(1254—1322)、王蒙(1308—1385)、吴镇(1280—1354)、赵伯驹(约1120—约1182)、惠崇(965—1017)、王绂(1362—1416)、赵雍(1291—1361)、李成(919—约967)、赵令穰(12世纪),即包括北宋至明初大家〔3〕。此观点影响甚大,成为后来谈论《九段锦》画风的参考〔4〕。然而,高士奇此说毕竟只是一家之言,一来各开未必都是仿写一家画风,二来其所认为的仿古归属,还应有斟酌的余地。
第一开《茅亭观书》(图1.1)
高士奇以此开为仿赵孟頫。赵孟頫的传世作品有青绿设色,亦有水墨写意,但明人眼中的赵氏大体不离青绿的复古之风,相信沈周亦是如此。以赵孟頫的《瓮牖图》为例,该卷山石无皴,以青绿填染,是重塑唐人古风之作,画后姚绶(1422—1495)题跋以是卷为赵伯驹手笔,然沈周则跋云:“余尝见钱舜举作此图,今又见是卷,运笔傅色人指谓松雪学士,非其手不能臻妙如此,岂舜举当时亦爱此而仿为之耶?公绶先生鉴为赵伯驹,其直家制耳……”或可见沈周是以青绿古风为赵氏之典型〔5〕。《茅亭观书》青绿重彩,正符合沈周心中的赵孟頫形象,而画中松树造型古拙,与《幼舆丘壑图》(图2)或《江村渔乐图》中的长松,不无可比之处〔6〕。
值得注意的是,沈周的《栽花图》(图3)是饶有意思的参照作品。该画为扇面,绘竹篱院落,中置茅亭,亭中一人独坐,四周遍植花卉,与《茅亭观书》的格局接近,且画中人物亦官帽红袍,并非一般的点景文士〔7〕。《栽花图》左上方有沈周题咏:“大将心忠赤,栽花亦向阳。扪心对花坐,彼此共恩心。”此诗为《适趣亭十二咏为平江伯陈公赋》中的《葵心向日》,是沈周为平江伯陈公而赋〔8〕。“平江伯陈公”即陈锐(?—1500),《明史》载其“佩平蛮将军印,总制两广。移镇淮阳,总督漕运……累加太傅兼太子太傅”;李东阳(1447—1516)有《送平江伯陈公漕运还淮安二首》,即是为送别陈锐而赋〔9〕。可以相信,《栽花图》的红衣朝士便是陈锐。《栽花图》无纪年,唯《适趣亭十二咏》约赋于成化十七年(1481),可知此帧扇面的绘制时间不早于1481年。在画风上,《栽花图》设色淡雅,用笔自然,与《茅亭观书》的“古风”稍异,但布局造境较为接近。
值得一提的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六开《溪山草阁图册》中的第二开《客对花坐》(图4),与《栽花图》几无二致。该图册曾于2013年在“明四大家特展──沈周”中展出二开,其中即包括《客对花坐》,而全部六开则刊于展览的图录中〔10〕。该册笔墨较为凝滞,题识书法亦不佳,现已定为后世摹本,唯相信其所临仿应有所依据,可为了解沈周册页式绘画提供参考。较为意外的是图录解说文字中谓“各开题诗未见于沈周传存世诗文集”,但其实六开题诗均见于《适趣亭十二咏为平江伯陈公赋》,包括《客对花坐》所题的《葵心向日》〔11〕。对照文献,《溪山草阁图册》或许是高士奇所藏《韩锦衣园林六景图》的摹本〔12〕。高氏曾评该册“乃(沈周)早年精劲之笔”,故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册亦可作为沈周早期绘画面貌的侧面参考,而《客对花坐》亦可进一步印证,《茅亭观书》所呈现的正是沈周早期绘画中亭台衣冠的小景模式。
第二开《松下携琴》(图1.2)
高士奇以此开为仿王蒙。此图亦青绿敷染,但色泽较淡;图中的松树与坡石画法确具王蒙特色。事实上,取法王蒙是沈周早期绘画的特色。以《庐山高图》为例,虽然一为巨幅,一为小品,但《庐山高图》前景绘长松两株与朱色藤萝杂树,左下方山石皴纹运笔细密,墨色较重(图5),《松下携琴》的松树藤萝与坡石皴法亦大体相若,反映出沈周早期仿写王蒙的一种方式。此外,沈周早年已藏有王蒙的《太白山图》,并对之甚为喜爱,几秘不示人〔13〕。王蒙此画绘写浙江天童寺及四周景色,画中松林二十里,蔚为奇观,是其传世罕见的巨制〔14〕。全卷设色较重,于绵延绿色松海中,间见朱色杂树,其画法或对沈周有所启发。此外,《松下携琴》的文士颇为突出,尺寸较一般的点景人物为大,此类手法亦见于王蒙的作品中,《葛稚川移居图》中的葛洪(283—343)便是如此〔15〕。
第三开《山径归樵》(图1.3)
图3 [明]沈周 栽花图扇 纸本设色 玉斋藏
图4 [明]沈周(传) 溪山草阁图册之客对花坐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1.2 [明]沈周 九段锦图册之松下携琴 30cm×42cm 纸本设色 约1471年 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藏
图5 [明]沈周 庐山高图轴(局部) 193.8cm×98.1cm 纸本设色 1467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6 [元]吴镇 松石图轴(局部) 122.44cm×46cm 纸本墨笔 上海博物馆藏
图7 [明]沈周 东庄图册之南港 31.1cm×40.2cm 纸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
高士奇以此开为仿吴镇。此图是《九段锦》中唯一纯水墨之作,其山石、树木、苔点,都是吴镇之法,而用笔纯厚,墨色清润,更呈现梅花道人的神韵。细观画中布置,前方一巨石用斜笔皴擦,颇为突出,此法见于吴镇的传世作品,例如《松石图》画面下方的石块(图6)。相近的石块亦见于吴镇的《草亭诗意图》最左方〔16〕。《草亭诗意图》沈周曾经寓目,并于卷后跋云:“我爱梅花翁,巨老传心印。修此水墨缘,种种得苍润。树石堕笔锋,造化不能吝。而今橡林下,我愿执扫汛。”沈周一生学古甚博,但其后期绘画的气息与吴镇最为接近。《山径归樵》与其晚期作品比较,用笔较为含蓄,与后来常见的粗朴之风有别,或可反映沈周仿写吴镇的早期面貌。
第四开《村落田畴》(图1.4)
高士奇以此开为仿赵伯驹。此图设色,但并非如赵伯驹常见的青绿重彩。沈周对赵伯驹的风格,无疑有所认识。传世的《烟云集绘》第三册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内有“沈周宝玩”印,册中的《仙山楼阁图》与《水阁弹碁图》皆归入赵伯驹名下,两画均为青绿重彩。画中楼阁是重要主题,多少反映出后人对赵伯驹画风的理解〔17〕。《村落田畴》的淡彩青绿虽为画面添一丝古意,但未必便是来自赵伯驹。
在母题上,田畴的描绘在山水画史上并非罕见,王蒙的《谷口春耕图》便在画面中景处绘置田亩,而当明代苏州文人描绘生活景致,田畴亦成为常见入画的题材〔18〕。可举之例甚多,如杜琼(1396—1474)的《摹王蒙太白山图》,在画卷前段即有田畴阡陌之景〔19〕。对沈周来说,田畴更是常见的题材,例如《东庄图册·南港》(图7)、《草庵纪游图卷》与《耕读图》等〔20〕。《九段锦》中的《村落田畴》是沈周传世最早以田畴入画之作。
第五开《青山红树》(图1.5)
高士奇以此开为仿惠崇。据文献记载,《九段锦》原有董其昌(1555—1636)题跋,跋中谓该册“乃兼元季四大家及赵吴兴、莆阳惠崇诸体”,或许高士奇是受董其昌影响,遂以此开为仿惠崇。沈周曾收藏惠崇的《秋浦双鸳图》,但该画的风格与《青山红树》毫无关系〔21〕。细看来,《青山红树》此开还是透露较多的元人韵致。其中青绿山石与松树固然见于钱选(1239—1301)与赵孟頫的作品中,而画面左方松树后的山丘,山头尖削,皴法近于“荷叶皴”,令人想起赵孟頫《鹊华秋色图》中的华不注山;中景山体结构的分割与高耸平台,类近黄公望(1269—1354);而红树的布置,则似王蒙。大体而言,文献中的惠崇小景是“寒汀远渚、潇洒虚旷之象”,传为惠崇的另一作品《沙汀烟树图》(图8)在意境上倒有几分相近,但与《青山红树》的景观相去甚远〔22〕。
第六开《野客溪桥》(图1.6)
高士奇以此开为仿王绂。明初王绂擅写山水墨竹,继承“元四家”,开吴门画风之先,其画秀润浑厚,有论者更谓其“开沈周法门”,道出了王绂与沈周在画风上的关系〔23〕。然而,若说《野客溪桥》是仿写王绂,却不易确定。王绂主要取法元人,但如何肯定沈周此开是仿王绂而不是元人?在画风上,此开的石岸、瘦树、皴法等隐约带有倪瓒特征,只是用笔侧锋较少,显得较为浑厚,尤其是介字点的笔墨,圆厚秀润,与吴镇的画法一脉相承。即使沈周此开的画法与王绂相通,但其取自元人的感觉,却更为强烈。
高士奇谓此开“全幅用墨,忽于树下作蜀葵数科,红葩绿叶,点缀有情”,描述得颇为精确〔24〕。“红葩绿叶”的是沈周颇为典型的画法,最佳例证是《奇石蜀葵图》(图9)。该画的蜀葵敷色雅淡,清秀可人。“红葩绿叶”的蜀葵与纯粹墨笔绘成的奇石,形成强烈对比。《奇石蜀葵图》绘于成化十一年(1475),说明了蜀葵题材在沈周的绘画生涯中出现甚早。《野客溪桥》只是小幅,画中蜀葵看似信手点染,但却于平淡的水墨山水间,有着点睛之妙。
第七开《归去来辞》(图1.7)
高士奇以此开为仿赵雍。画面右方绘短艇归棹,文士独立船头,在内容与造型上,与传为钱选的《归去来辞图》(图10)如出一辙〔25〕。因此,将《九段锦》的《归去来辞》联系至钱选脉络,应更为合理。当然,沈周此开设色雅淡,与钱选的青绿敷色稍异,加上钱选画中左方有村妇小孩出迎的情景,而沈周则绘以古木寒鸦,突出了孤寂之感,又见别具匠心。
此开岸边的古木寒鸦,在沈周的作品较为罕见。然而,在1988年与2020年的两次艺术拍卖中,曾先后出现了同一帧沈周款的《古木寒鸦图》(图11),题款云制于成化八年(1472),即是沈周早期之作〔26〕。虽然此轴真伪成疑,但即使是模仿亦未必没有根据。此外,文徵明(1470—1559)《诗画册》中有一开亦是写古木寒鸦(图12),其树木用笔固然是仿照沈周之法,而从《九段锦》可知,其题材亦与沈周不无关系〔27〕。
第八开《雪山行旅》(图1.8)
高士奇以此开为仿李成。李成擅写雪景寒林,正是此开景致。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历朝画幅集》有沈周印鉴,册中的《瑶峰琪树》传为是李成手笔,亦是雪山寒木,一片萧瑟〔28〕。事实上,《九段锦》此开所写的关山行旅确是北宋山水的常见题材,而细观画中景物,前方巨木、山头矮树、山中飞瀑等,与范宽(约950—约1032)也有暗合之处,况且范宽亦写雪景。无论如何,沈周此开写仿宋人,是明显不过的。
第九开《芦汀采菱》(图1.9)
高士奇以此开为仿赵令穰。《九段锦》中以此开最受学者关注,其一是画上有杜琼(1396—1474)纪年题咏,其二是“采菱”题材在江南画史与文学史上,颇具特色。此开画风来自赵令穰的观点,多为学者所接受,唯亦有指出可能与钱选、赵孟頫的传统有关〔29〕。大体而言,笔者对于此图与赵孟頫的关系,更为重视。首先,文献中有赵孟頫《采菱图》在明清流传的记载。例如明代王璲(?—1425)曾因好友徐希孟携谢缙(1355—5430)所临赵孟頫《采菱图》求诗,遂“为作吴歌题其上”〔30〕。又如清代陶元藻(1716—1801)曾就赵孟頫《采菱图》用画中的王璲诗韵,与郑燮(1693—1766)及金农(1687—1763)于扬州盐商汪秋白的春雨读书堂中赋诗〔31〕。更为人熟知的是金农有《湖山采菱》(图13)册页,画上自题采菱诗,并谓“此诗余题赵承旨《采菱图》之作也。清夏无事,画以遣兴,又书此诗,奉寄高流一笑”,不知其诗原题之画,是否便是于春雨读书堂所见的赵氏《采菱图》?此外,罗聘(1733—1799)传世图册有一开《采菱图》,画法与风格与金农的《湖山采菱》相近,显然是仿自其师,但在题识中却写“仿赵承旨采菱图”,看来在罗聘心中,赵孟頫才是此类绘画的源头〔32〕。
其次,在风格上,《芦汀采菱》的青绿画法与元初的复古面貌较为接近。上海博物馆所藏的沈周《采菱图卷》(图14),可作参考。该画设色,虽然远山轮廓以墨线钩出,并非是《芦汀采菱》的没骨青染,而且画中景物较多,包括山庄房舍、主人眺望、门边童仆、空舟泊岸等,但采菱部分的画法与整体气息,却非常接近。此画后有文徵明题跋,先赋采菱诗,后云:“石田先生画妙当世,此卷仿松雪翁笔意,清润可爱……”从中可见明人对赵孟頫复古画风的理解。因此,沈周的《芦汀采菱》画风来自松雪,或许更符合历史事实。
图1.3 [明]沈周 九段锦图册之山径归樵 30cm×42cm 纸本墨笔 约1471年 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藏
图1.4 [明]沈周 九段锦图册之村落田畴 30cm×42cm 纸本设色 约1471年 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藏
图1.5 [明]沈周 九段锦图册之青山红树 30cm×42cm 纸本设色 约1471年 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藏
图8 [北宋]惠崇(传) 沙汀烟树图册 34cm×25cm 绢本设色 辽宁省博物馆藏
图9 [明]沈周 奇石蜀葵图轴1475年 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藏
图1.6 [明]沈周 九段锦图册之野客溪桥 30cm×42cm 纸本设色 约1471年 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藏
图1.7 [明]沈周 九段锦图册之归去来辞 30cm×42cm 纸本设色 约1471年 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藏
从传世作品可知,沈周曾多次以“采菱”为绘画题材。上述《采菱图卷》固然是其中一例,而京都国立博物馆的《采菱图》(图15)年份更早,是沈周丙戌年(1466)之作,唯该画风格迥异,有论者疑为伪迹〔33〕。另有《东庄图册》中的《菱濠》(图16),更是广为人知。《菱濠》时代较晚,亦绘秀女采菱,在构图与画法上与《芦汀采菱》如出一辙,足以说明沈周笔下的采菱画作如何一脉相承。
值得一提的是,《芦汀采菱》若与上文提及的(传)惠崇《沙汀烟树》对照,竟有意外的相似,例如前景树木的碎笔点叶、中景的沙汀浅岸、岸边的点点浮萍等。这不禁令人思考,董其昌指出《九段锦》兼有元人及惠崇诸体,是否认为《芦汀采菱》有取法惠崇之处?
《九段锦》第二至第九开的纸质尺寸一致,不知是否原属同一画册,但第一开是“镜面笺”,尺寸较高,故整册乃拼凑编合而成,是毋庸置疑的。虽然如此,此册内页有王世懋(1536—1588)“琅琊王敬美氏收藏图书”印,说明编合时间相距沈周的年代不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34〕由于最后一开有杜琼成化七年(1471)题识,可知《芦汀采菱》的绘制年份不晚于1471年,而其余各开皆精古雅秀,画风相近,故《九段锦》实为沈周的早期精品。在高士奇以前,詹景凤(1532—1602)曾评《九段锦》“皆法元人赵吴王黄四家”,而董其昌则在其题跋中云:“乃兼元季四大家及赵吴兴、莆阳惠崇诸体。”到高士奇更逐一指出九开的仿古归属,皆对此图册的古法渊源异常关注〔35〕。当代研究亦不例外。学者板仓圣哲在分析京都本《九段锦》时,便将“仿古意识”作为讨论课题。
晚明李日华(1565—1635)曾指出沈周的取法源头:“石田绘事,初得法父叔,于诸家无不烂漫。中年以子久为宗,晚乃醉心梅道人。酣肆融洽,杂梅老真迹中,有不复能辨者。”〔36〕此观点广为人知,其中“于诸家无不烂漫”之语,亦是当代学者理解沈周早期学古的共识。沈周一生庋藏、临摹、寓目的古画甚多,无疑具有足够条件泛学诸家,但从其传世的早年作品所见,包括《为碧天上人作山水图》(1461年,苏黎世莱特堡博物馆藏)、《幽居图》(1464年,大阪市立美术馆藏)、《庐山高图》(1467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魏园雅集图》(1469年,辽宁省博物馆藏)、《崇山修竹图》(1470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仿董巨山水轴》(1473年,故宫博物院藏)等,其取法对象主要是“董巨”及“元四家”,其中又于王蒙得力最多〔37〕。然而,这些作品都是立轴形式,故属于尺幅小品的《九段锦》实可补画史研究材料的不足。
《九段锦》虽具有“杂锦”的性质,但整册只有《山路归樵》是纯水墨(《野客溪桥》若无“红葩绿叶”的蜀葵,亦是纯水墨),其余各开均为设色,或青绿,或浅绛,其中而又以青绿敷染最为突出。如上文所述,沈周的青绿敷染与元初钱选、赵孟頫的复古风格接近,加上部分造型稚拙,古意尤觉浓厚。文徵明曾说:“余闻上古之画,全尚设色,墨法次之,故多用青绿;中古始变为浅绛,水墨杂出。故上古之画尽于神,中古之画入于逸。均之各有至理,未可以优劣论也。”〔38〕由此观之,《九段锦》实反映沈周早期追仿古风之一隅,而其中运用青绿的手法,在其后期绘画中亦只是偶一为之而已。此外,除了《茅亭观书》用色较重外,《九段锦》的青绿皆雅淡秀润,此亦是沈周的敷染特色,于其早年的立轴中所未见。
《九段锦》的另一关注点是“细沈”的问题。历来论者对沈周的绘画风格,向有“细沈”与“粗沈”之分,前者是指早年的精细画风,后者则代表后期的粗豪面貌。由于“细沈”作品传世甚少,一如文徵明罕见的“粗文”画迹,故“粗文细沈”难求之说于清代鉴藏界十分流行〔39〕。文徵明在沈周《临王叔明小景》后跋云:
石田先生风神玄朗,识趣甚高。自其少时作画,已脱去家习,上师古人,有所模临,辄乱真迹。然所为率盈尺小景。至四十外始拓为大幅,粗株大叶,草草而成,虽天真烂发,而规度点染,不复向时精工矣。〔40〕
在文徵明眼中,沈周于40岁前多为“盈尺小景”的“精工”之作,其后则“拓为大幅”,并“草草而成”。虽然文徵明以40岁为沈周前后期的分界,但当代学者多以成化八年(1472)划分,是年沈周46岁〔41〕。《九段锦》既是1471年左右之作,正符合文徵明所谓“盈尺小景”与“精工”的描述。
《九段锦》精细秀润的小幅画风,令人想到杜琼的《南村别墅十景图册》。该册笔墨精巧,敷色秀雅,而册中《竹主居》的长松红树、《闿杨楼》的远景青山、《渔隐》的田畴等,都与《九段锦》有暗合之感〔42〕。沈周早年的“细沈”小幅,是否曾受其师启发,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此外,上文所引文徵明论其师40岁后作品“草草而成,虽天真烂发,而规度点染,不复向时精工矣”,语气中似透露出其个人对“细沈”的偏爱。事实上,文徵明一生画风精雅秀润,并多设色,虽亦间有“粗文”之作,但始终是以精细一路为主。从师道传承的角度看,若说文氏将“细沈”画风继承,并发扬光大,似亦不无道理。
当方浚颐(1815—1888)入藏京都本《九段锦》后,曾评该册云:“昔人评前明各大家画,谓最难得者粗文细沈。此册固细沈之极精者,尤为难得。”〔43〕近墨堂的《九段锦》真身,无论是敷色或笔墨,精妙处远胜京都本,可说是“细沈”中的精品。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沈周《摹古册》与上文提及的《溪山草阁图册》,都是“细沈”风格,惜前者笔墨甚为逊色,后者虽水平较佳,但画风与沈周有所出入,皆非真迹,只能作为侧面的参考,反映“细沈”的可能面貌〔44〕。反而上海博物馆所藏的《山水花鸟册》,参考价值更高。该册原三十开,现只存八开,册中的山水页温雅秀润,并非“粗沈”格局,尤其是第六开(图17)写溪桥策杖、瘦树青山,其精巧处不减《九段锦》,气息亦接近,画中前方高树与远处青山,在造型与手法上与《九段锦》更有契合之妙。沈周于画后题识云:
图10 [元]钱选(传) 归去来辞图卷 26cm×106.6cm 纸本设色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图1.8 [明]沈周 九段锦图册之雪山行旅 30cm×42cm 纸本设色 约1471年 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藏
图11 [明]沈周(款) 古木寒鸦图轴 纸本墨笔 1472年 2020年北京保利拍卖十五周年庆典拍卖会拍品
图12 [明]文徵明 诗画册之古木寒鸦 纸本墨笔 1558年 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图13 [清]金农 山水册之湖山采菱 纸本设色 1759年 上海博物馆藏
右山水花石禽鸟一册,计三十翻,实六年前笔也,盖为吴君廷用得之。今日再展于客楼,初见不觉自喜,既而感慨生焉。喜则以此去眼许久,而复获一过翫;感如目眩手擅,非复曩时之精神也。廷用且留此,更几年,试老力尚当何如也矣。弘治癸丑岁,沈周题。
弘治癸丑(1493)前六年,即1488年,时沈周62岁。跋中沈周有感而发,深觉书写题跋时已“目眩手擅”,不若六年前之精神饱足,言下之意,似在慨叹难以再绘制如此“精工”之作。可见“细沈”风格的小幅册页虽然仍见于60岁后的作品中,唯年岁问题,难免已是力不从心。此题识令人想起沈周另一画册自题:“余早以绘事为戏,中以为累,今年六十,眼花手颤,把笔不能久运,运久苦思生,至疏花散木,剩水残山,东涂西抹,自亦不觉其劳矣。”〔45〕相信沈周于60岁以后,“细沈”之作已越见稀少了。
沈周的《东庄图册》是另一可资比较之作。此册原为24开,现存21开,绘吴宽(1435—1504)住处东庄之景。为表现实景,沈周取景较近,构图不像《九段锦》般开阔,唯其中如《知乐亭》的岸边红树、《全真馆》(图18)的远景青山、《曲池》(图19)的红葩绿叶、《艇子洴》的青绿敷染(图20)、《菱濠》(图16)的采菱造景、《南港》(图7)的前景田畴等,却与《九段锦》有相合之处。《东庄图册》无纪年,文献记载沈周于弘治十五年(1502)曾为吴宽绘《东庄十二景画册》,惜此晚年画册已佚,无从了解,而现存的《东庄图册》在笔墨敷色、造景立意上,少了“细沈”的精雅,多了一分沉厚。以此而论,若以《九段锦》为“细沈”典型,则《东庄图册》虽未至于“粗株大叶,草草而成”,亦已是“粗沈”的前奏。
近墨堂所藏的《九段锦》除内页有金农题签外,于册末更金农题跋(图1.10):
余自屐往来广陵踰四十年,十年前即闻临潼张君一斋名而未识也。十年之中,知其善收藏,能鉴别,凡古奇器,若高辛氏铜盘、太康玉辟邪,倾赀得之。唐宋书画名迹,亦复不少。前岁仲春,不戒于火,其倾赀所得者,皆成劫灰矣。幸存者相城石田翁山水画册,册计九幅,吾乡先辈高文恪公销夏录所载九段锦是也。今年六月,张君重装为卷,属好友王征士梅畔乞余一字之评。展观缔视,恍然置身在岩壑深处也。册上石田翁只署名姓,无题词,无岁月,审其用笔,渲青浅绛,清润可寻,殆是成化间所画也。内第一幅至第九幅纸尾尚留烧痕,华亭董宗伯一跋亦为祝融夺去,何碍乎神明耶?末有石田翁同里杜东原隐君诗。隐君乃吴中耆宿,书之时年七十六。顾余七十有三,又为张君书,岂偶然也哉!乾隆二十四年长夏,杭郡金农跋。
此跋不见于文献著录,跋中金农道出《九段锦》当时为临潼张一斋所藏,曾遭火劫幸存,但原有的董其昌跋已被烧毁,乾隆二十四年(1759)六月张氏将之重装,并托王藻(号梅沜)向金农索题。金农应索写下题跋,其中有“审其用笔,渲青浅绛,清润可寻,殆是成化间所画也”之语,评价颇高。此跋极为珍贵,一来是金农墨迹,二来亦揭示了《九段锦》在乾隆年间的下落,更重要者,是说明了金农对《九段锦》曾经寓目,有助了解金农的一些传世画作。
图14 [明]沈周 采菱图卷 纸本设色 上海博物馆藏
上文提及沈周《九段锦》中的《芦汀采菱》,同样题材见于金农的册页中。严格来说,目前所见的金农《湖山采菱》至少有三本,构图大致相若,题识文字亦几乎一样(图13、21、22)。以往《九段锦》的真身还未出现时,京都本《九段锦》并无金农题跋,故当学者提出金农的《湖山采菱》是摹写沈周《芦汀采菱》而来,只能是以风格与画法相近来判断〔46〕。现在既有金农题跋,则金农“借用”沈周便证据确凿。
金农的《湖山采菱》分别见于传世的三套册页,包括沈阳故宫博物院的《杂画册》(12开)、故宫博物院的《人物山水册》(12开)、上海博物馆的《山水册》(12开),均绘于1759年,分别是六月、八月与立秋日。此外,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的《杂画册》(6开)与无锡博物院的《人物山水册》(12开),则分别制于1759年七月及六月,虽然没有《湖山采菱》,但内容与上述三册有所重复,性质相若〔47〕。此批图册在金农一生的作品中十分特别,原因是在1759年以前,金农的册页大都是以花卉为主题,其中又以梅花为多,不见人物山水;而在1759年以后,已不见此类制作。以往学者的相关研究有考释个别图册,有比较各本异同,亦有探究册中所见的金农心境,但对于为何在同一年绘制这批册页,却难以理解。即如王照宇在研究这图册系列时,只能说“上述五本册页,绝大部分属于金农亲笔,至于为甚么在‘乾隆己卯’,即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时年金农73岁的这一年里绘制如此多的,内容比较近似的册页,其个中因由实难以理解”。〔48〕或许在《九段锦》的金农题跋中可得到端倪。
图15 [明]沈周(传) 采菱图轴 纸本设色1466年 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藏
图16 [明]沈周 东庄图册之菱濠 31.1cm×40.2cm纸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
图17 [明]沈周 山水花鸟册之六 纸本设色1488年 上海博物馆藏
图18 [明]沈周 东庄图册之全真馆 31.1cm×40.2cm纸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
图19 [明]沈周 东庄图册之曲池 31.1cm×40.2cm纸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
图20 [明]沈周 东庄图册之艇子洴 31.1cm×40.2cm纸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
图21 [清]金农 杂画册之湖山采菱纸本设色 1759年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图22 [清]金农 人物山水册之湖山采菱纸本设色 1759年 故宫博物院藏
图23 [清]金农 山水册之江上垂钓纸本设色 1759年 上海博物馆藏
图24 [清]金农 山水册之柳下孤舟纸本设色 1759年 上海博物馆藏
图25 [清]金农 山水册之松下倚栏纸本设色 1759年 上海博物馆藏
图26 [清]金农 山水册之竹林朝士纸本设色 1759年 上海博物馆藏
图27 [清]金农 人物山水册之秋林共话纸本设色 1759年 无锡博物院藏
图28 [清]金农 人物山水册之昔年曾见纸本设色 1759年 故宫博物院藏
图29 [清]金农 杂画册之松下观瀑纸本设色 1759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
图30 [清]金农 人物山水册之溪边闲酌纸本设色 1759年 无锡博物院藏
从题跋可知,金农于1759年于六月(长夏)得见《九段锦》,并为之书跋,即是说,金农是在“展观缔视”《九段锦》后,在数月之内完成了上文所说的数本图册,这未必只是纯粹出于巧合。况且,金农的《湖山采菱》明显是脱胎于沈周的《芦汀采菱》,故《九段锦》与金农这些册页的关系,便显得耐人寻味。从风格所见,虽然金农的册页有其独特之处,尤其是其清简古拙、充满奇趣的特色,可谓个性鲜明,但若与《九段锦》比较,仍隐约透露出两者的微妙关系。首先,金农描述《九段锦》为“渲青浅绛,清润可寻”,若以此八字形容金农册页,亦无不可,盖此批小品皆以淡彩渲染为主。尤其值得注意者,是《芦汀采菱》的远山渚岸只以色彩渲染,无墨无皴,此手法不仅直接移用于金农的《湖山采菱》上,还见于如《江上垂钓》《柳下孤舟》《松下倚栏》(图23—25)等众多画面之中。其次,金农的册页在题材与造境方面,亦可与《九段锦》相比较,《湖山采菱》固然是典型之例,其他如《竹林朝士》《秋林共话》《昔年曾见》《松下观瀑》《溪边闲酌》(图26—30)等开,其树木人物、红衣朝士、茅亭闲坐等母题,与《九段锦》中的部分册页仿佛是不谋而合。从绘制时间的“巧合”与画法的“暗合”来看,可以作出如下推断:金农于1759年六月过眼《九段锦》后,甚为喜欢,尤其欣赏其“渲青浅绛”的“清润”画风,由是萌生绘制山水人物小品之念,遂借用沈周画法,尤其是《芦汀采菱》《松下携琴》《青山红树》《茅亭观书》等数开,于数月间完成了多帧册页。但不知为何,类似的册页在1759年以后便没有继续绘制,是否只是一时兴之所至,绘毕则兴尽而止?然而,虽然金农于《九段锦》有“借用”之感,但其画风简淡古拙,而且构图新颖,趣味盎然,大量题识更为册页平添了不少深意。从此个案可见,金农的“借古”自有其独特之处,与当时“正统画派”的“仿古”不尽相同。
《九段锦》重现人间,意义重大。其一,无论是笔墨敷彩,或是构思造景,此册皆精彩绝伦,解决了以往学者对于京都本水平不高的疑惑〔49〕。其二,沈周传世的早年尺幅小品罕见,此册精古雅秀,是典型的“细沈”之作,尤其难得,可填补画史空白。其三,此册取法宋元各家,既是沈周学古的实例,亦印证了文献中谓其早年“于诸家无不烂漫”的说法。其四,九开之中不少画法于沈周后期的作品中仍然可见,可为了解沈周画艺发展提供参考。最后,册中的金农题跋不仅印证了《湖山采菱》与《芦汀采菱》的关系,更为金农传世的一批册页提供了溯源方面的参考。毋庸置疑,近墨堂所藏的《九段锦》弥足珍贵。
图1.10 [明]沈周 九段锦之金农题跋 纸本 约1471年 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藏
注释:
〔1〕黄朋:《探本求源六著录,沈周清润可寻──沈周《九段锦》真伪辨·上篇》,《典藏·古美术》,第326期(2019年11月),第128—139页。《按图索骥两册页,沈周清润可寻──沈周〈九段锦〉真伪辨·下篇》,《典藏·古美术》,第327期(2019年12月),第122—129页。亦见黄朋:《沈周〈九段锦〉真伪辨(上)》,《中国书画》,2020年第4期,第20—25页;黄朋:《沈周〈九段锦〉真伪辨(下)》,《中国书画》,2020年第5期,第14—17页。
〔2〕较近期的研究有板仓圣哲:《沈周早期绘画制作之仿古意识──以〈九段锦图〉册为中心》,载苏州博物馆编:《翰墨流芳──苏州博物馆吴门四家系列展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16年版,第108—116页;谢晓婷:《沈周〈九段锦〉考略》,《国画家》,2013年第5期,第54—59页;陈莺:《沈周〈芦汀采菱图〉──图像脉络与文人情思》,《故宫文物月刊》,第336期(2011年3月),第76—87页。有关其他较早的研究,可参考板仓圣哲文,注14。
〔3〕高士奇:《江村销夏录》卷1,载卢辅圣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1998年版,第7册,第1007页。
〔4〕例如艾瑞慈(Richard Edwards)在其著名的沈周研究中,便尝以《九段锦》(京都本)为例以讨论沈氏的早期画风,其有关各开的仿古归属,即沿袭高士奇的观点。Richard Edwards,The Field of Stones: A Study of the Art of Shen Chou (1427-1509)(Washington: Freer Gallery of Art, Smithsminian Institution, 1962), pp. 17-21.
〔5〕何炎泉、陈阶晋、陈韵如编:《明四大家特展──沈周》(台北:台北故宫博物院,2014),图68,解说文字见第340页。
〔6〕《江村渔乐图》现藏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见该馆网页:https://www.clevelandart.org/art/1978.66。(浏览日期:2021年5月22日)
〔7〕Richard B. Barnhart et al.,The Jade Studio: Masterpieces of Ming and Qing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from the Wong Nan-p’ing Collection(New Haven, Connecticut: Yale University Art Gallery, 1994), pp. 78-79.
〔8〕〔明〕沈周:《适趣亭十二咏为平江伯陈公赋》,见《石田稿》,收录于《沈周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501—502页。
〔9〕陈锐于《明史》(卷153)有载:“成化初,分典三千营及团营。寻佩平蛮将军印,总制两广。移镇淮阳,总督漕运……累加太傅兼太子太傅。”李东阳有《送平江伯陈公漕运还淮安二首》,见李东阳:《怀鹿堂集》,《中国基本古籍库》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爱如生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2009年版,卷15诗稿15,第139—140页。
〔10〕何炎泉、陈阶晋、陈韵如编:《明四大家特展──沈周》,图41,解说文字见第325页。《客对花坐》的画题见台北故宫博物院网页。
〔11〕何炎泉、陈阶晋、陈韵如编:《明四大家特展──沈周》,第325页。《溪山草阁图》册中的题咏,依次为《垂杨观鱼》题《柳下观鱼》诗、《客对花坐》题《葵心向日》诗《、柳塘独钓》题《莲池钓具》诗《、槐林曲径》题《槐影屯云》诗、《亭中对酌》题《菊存晚节》诗、《把酒赏月》题《酒杯皓目》诗。其中只有《柳塘独钓》中所题第一句“㶉荷花影”《,莲池钓具》作“㶉红莲水”,文字稍异。
〔12〕〔明〕高士奇:《江村销夏录》卷2,载卢辅圣编:《中国书画全书》第7册,第1022页。
〔13〕〔明〕沈周:《题吴瑞卿临王叔明太白山图》,见《石田诗选》,《中国基本古籍库》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卷8,页112。
〔14〕〔元〕王蒙《太白山图》现藏辽宁省博物馆。图片参见该馆网页:http://www.lnmuseum.com.cn/huxing/show.asp?ID=7117。(浏览日期:2021年5月22日)
〔15〕〔元〕王蒙《葛稚川移居图》现藏故宫博物院。图片参见该院“故宫名画记”网页https://minghuaji.dpm.org.cn/paint/appreciate?id=pc7t06d2bke2dg1rmyl7wzqinxisf8sv。(浏览日期:2021年5月22日)
〔16〕吴镇《草亭诗意图卷》现藏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图片参见该馆网页:https://www.clevelandart.org/art/1963.259。(浏览日期:2021年5月22日)
〔17〕图片参见台北故宫博物院网页:https://painting.npm.gov.tw/Painting_Page.aspx?dep=P&PaintingId=14368及https://painting.npm.gov.tw/Painting_Page.aspx?dep=P&PaintingId=14369。( 浏 览日期:2021年5月22日)
〔18〕〔元〕王蒙《谷口春耕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图片及解说见石守谦、葛婉章编:《大汗的世纪──蒙元时代的多元文化与艺术》,台北故宫博物院2001年版,第82页,图II—25,第309—310页。
〔19〕〔明〕杜琼《摹王蒙太白山图》现藏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此摹本与沈周所藏王蒙《太白山图》的景致差距甚大,不知是否如其所题云是“极意揣摹”而成?图片可参该馆网页:https://www.clevelandart.org/art/1968.195。(浏览日期:2021年5月22日)
〔20〕《草庵纪游图卷》与《耕读图》均藏上海博物馆。图见田洪、田林编:《沈周绘画作品编年图录》,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下卷,第388—391页、第612—613页。
〔21〕(传)惠崇《秋蒲双鸳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图片参见该馆院网页:https://painting.npm.gov.tw/Painting_Page.aspx?dep=P&PaintingId=54。(浏览日期:2021年5月22日)
〔22〕郭若虚撰,邓白注:《图画见闻志》,四川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卷4,第254页。
〔23〕此评语见台北故宫就王绂《凤城饯咏图轴》说明:https://theme.npm.edu.tw/opendata/DigitImageSets.aspx?sNo=04014670。(浏览日期:2021年4月15日)
〔24〕〔明〕高士奇:《江村销夏录》卷1,载卢辅圣编:《中国书画全书》第7册,第1007页。
〔25〕板仓圣哲:《沈周早期绘画制作之仿古意识──以〈九段锦图〉册为中心》,第113页。大都会博物馆将此画定为是钱选的忠实摹本,见该馆网页:https://www.metmuseum.org/art/collection/search/40311。(浏览日期:2021年4月17日)
〔26〕《纽约苏富比拍卖有限公司1988年秋季中国书画拍卖图录》,图版8,见田洪、田琳编:《沈周绘画作品编年图录》,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版,上卷,第41、46页;2020年10月18 日北京保利拍卖十五周年庆典拍卖会:https://www.artlnk.com/280438.html。(浏览日期:2021年4月17日)
〔27〕Wen C. Fong et al.,Images of the Mind: Selections from the Edward L. Elliott Family and John B. Elliott Collections of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at The Art Museum, Princeton University(Princeton, New Jersey: Art Museum, Princeton University, in association with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 pp. 337-345 and 338-339.
〔28〕参见台北故宫博物院网页:https://painting.npm.gov.tw/Painting_Page.aspx?dep=P&PaintingId=53。( 浏 览 日 期:2021年4月17日)
〔29〕板仓圣哲:《沈周早期绘画制作之仿古意识──以〈九段锦图〉册为中心》,第113页;陈莺:《沈周〈芦汀采菱图〉──图像脉络与文人情思》,第78—80页。
〔30〕〔明〕王璲:《题采菱图有序》,见《明诗综》,《中国基本古籍库》清文渊阁四库书本卷19,第355页。
〔31〕〔清〕陶元藻:《题赵文敏所画采菱图即用图中王汝玉诗韵同郑板桥金寿门赋于汪秋白春雨读书堂》,见《泊鸥山房集》,《中国基本古籍库》清刻本,卷21诗,第230页。
〔32〕〔清〕罗聘《仿古山水册之采菱图》现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藏。图片参见该馆网页:https://artmuseum.princeton.edu/collections/objects/61744。(浏览日期:2021年4月17日)
〔33〕吴敢:《沈周》,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21页;板仓圣哲:《沈周早期绘画制作之仿古意识──以〈九段锦图〉册为中心》,第110页。
〔34〕有学者在讨论京都本时,更认为编集时间是在沈周在世之时,并极可能是由沈周身边的人所制。板仓圣哲:《沈周早期绘画制作之仿古意识──以〈九段锦图〉册为中心》,第111页。
〔35〕〔明〕詹景凤:《詹东图玄览编》卷3,载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4册,第32页。董其昌题跋现已不存,幸于《江村销夏录》有载。〔清〕高士奇:《江村销夏录》卷1,载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7册,第1007页。
〔36〕〔明〕李日华:《六研斋笔记》,《中国基本古籍库》明刻清乾隆修补本卷1,第4页。
〔37〕有关沈周的书画收藏,参黄朋:《吴门具眼──明代苏州书画鉴藏》,上海书画出版社2015年版,第50—73页;阮荣春:《沈周》,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172—173页。有关沈周早期画风的讨论,可参李铸晋:《沈周早年的发展》,载故宫博物院编:《吴门画派研究》,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版,第194—203页;陈韵如:《我在丹青外─沈周的画艺成就》,载何炎泉、陈阶晋、陈韵如编:《明四大家特展──沈周》,第286—303页;阮荣春:《沈周》,第100—123页。
〔38〕文徵明题画,见孔广陶:《岳雪楼书画录》,《中国基本古籍库》清咸丰十一年刻本,卷1,第6页。
〔39〕例如清末樊增祥《沈石田细笔山水》云:“细沈粗文见每难,居然宝绘落人间。画眉墨写牛毛树,秋兔毫皴鼠尾山。”樊增祥:《沈石田细笔山水》,见《樊山集》,《中国基本古籍库》清光绪十九年渭南县署刻本,卷14,第118页。
〔40〕〔明〕文徵明《题石田临王叔明小景》,见《甫田集》,《中国基本古籍库》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21,第125页。
〔41〕阮荣春 :《沈周》,第 114—115页。
〔42〕〔明〕杜琼《南村别墅十景图册》现藏上海博物馆。图片参见该馆网页:https://www.shanghaimuseum.net/mu/frontend/pg/article/id/CI00000830。(浏览日期:2021年5月22日)
〔43〕〔清〕方浚颐:《明沈石田仿宋元画册》,见《梦园书画录》,《中国基本古籍库》清光绪刻本,卷9,第117页。
〔44〕《摹古册》的图片与解说,见何炎泉、陈阶晋、陈韵如编:《明四大家特展──沈周》,第162—171页、第323—324页。
〔45〕《沈石田自题画册》,载汪珂玉:《珊瑚网》,《中国基本古籍库》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45名画题跋21,第726页。
〔46〕板仓圣哲:《沈周早期绘画制作之仿古意识──以〈九段锦图〉册为中心》,第113页。
〔47〕近年对金农这些册页的研究,有彭飞:《乡愁与无奈──沈阳故宫博物院藏金农〈杂画图〉册考释》,《美术学报》,2017年第6期,第50-58页;王照宇:《金农〈人物山水图〉册系列图像研究──以“故宫本”为核心》,《荣宝斋》,2018年第4期(总161期),第132—143页;宋潞鑫:《从〈人物山水图〉册看金农晚年的孤苦》,《荣宝斋》,2018年第7期(总164期),第134—143页。
〔48〕王照宇:《金农〈人物山水图〉册系列图像研究──以“故宫本”为核心》,第142页。
〔49〕此疑惑可见于近墨堂《九段锦》中的傅申题跋:“昔密歇根大学艾瑞慈教授于一九六○年出版之沈周专著中,印有沈氏《九段锦》之六开,因其中《采菱图》尝为冬心先生数数临仿,故咸以为真。约二○一○年东京开运鉴定电视节目,邀余前往鉴定日本私人所藏之该册原迹,经审视再三,大失所望,然碍于人情,仅选其尤劣者定为赝品。丁酉春访香江近墨堂,霄羽兄出示所藏全册九开,赫然在眼,精采夺目,远在京都本之上,且喜昔日鉴定为不谬也。按此册原为王世懋所藏,詹氏《东图玄览》云此册全仿元人,乃其生平精心之作,今余得见原迹,心目为之一快。君约傅翁老眼昏花,书不成字,敬跋如右。”
[明]王宠 行草书少陵廿五绝句卷 22.5cm×420cm 纸本 1530年 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藏
释文:《夔州歌》。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白帝高为三峡镇,夔州险过百牢关。白帝夔州各异城,蜀江楚峡混殊名。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群雄竞起问前朝,王者无外见今朝。比讶渔阳结怨恨,元听舜日旧箫韶。赤甲白盐俱刺天,闾阎缭绕接山巅。枫林橘树丹青合,复道重楼锦绣悬。滚东襄西一万家,江北江南春冬花。背飞鹤子遗琼藁,相趁凫雏入蒋芽。东屯稻畦一百顷,北有涧水通青苗。晴浴狎鸥分处处,雨随神女下朝朝。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长年三老长歌里,白昼摊钱高浪中。忆昔咸阳都市合,山水之图张卖时。巫峡曾经宝屏见,楚宫犹对碧峰疑。阆风玄圃与蓬壶,中有高堂天下无。借问夔州压何处,峡门江腹拥城隅。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参天长。干戈满地客愁破,云日如火炎天凉。《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江上被花恼不彻,无数告诉只颠狂。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稠花乱蕊裹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华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怡恰啼。不是爱花即欲死,只恐花尽老相催。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春水生二绝》。二月六夜春水生,门前小滩浑欲平。鸬鹚㶉鶒 莫漫喜,吾与汝曹俱眼明。一夜水高二尺强,数日不可更禁当。南市津头有船卖,无钱即买击篱旁。《戏为三绝》。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绝后尘。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别裁伪体亲风雅,转信多师是汝师。《三绝句》。楸树馨香倚钓矶,斩新花蕊未应飞。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门外鸬鹚久不来,沙头忽见眼相猜。自今已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人行。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少陵绝句豪宕倔强,意态横出,唐人无此格也,会须独步百代耳。近日北郡李空同颇能效之,它皆不能驰骤,知以气骨胜,非在词语之末。庚寅仲冬廿一日,王宠偶书因识。
钤印:大雅堂(朱) 太原王宠(白) 王履吉印(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