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鱼藻亦有情
——赏刘《落花游鱼图》

2021-07-12 08:32
老年教育 2021年6期
关键词:鱼身游鱼细长

□ 白 羽

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美好的寓意,“鱼藻图”也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经常出现的题材。究其原因,鱼生殖繁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福泽绵绵”“多子多孙”的含义。在民间更取鱼的谐音“余”,以满足人们向往生活富余的美好愿望。而鱼优游自在的状态,更成为古代文人士大夫心中精神自由的象征。早在新石器时代,鱼的形象就已出现在图案装饰中,如原始彩陶上的人面鱼纹图案。

据《宣和画谱》记载,龙鱼题材在北宋第一次被提升至理论高度,其地位甚至超过山水、畜兽和花鸟。《宣和画谱》对刘的评价颇高,称其画鱼“深得广戏浮沉、相忘于江湖之意”。认为他人画的鱼都似案板上的死鱼,唯独刘画的鱼似真实游弋在水中,具有“涵泳自然之态”。

《落花游鱼图》是一幅美妙的鱼乐图。阳春三月,春水涨绿,正是桃花盛开之时。图卷首先画盛开的鲜花伸向水面,右下处水面忽飘来几瓣落花,引来群鱼纷至争衔,宛觉水波翻然有声。画家善于状物寄兴,水中游鱼成群穿梭,或横流而过,或潜游寻觅,或张口唼喋(shà zhá),或摆尾洄泳,画得极为泼辣生动。画法全以渲染,间用没骨法,不见勾勒,游鱼全为穿条,更滋生趣。鱼尾画得轻灵姿媚,一片动势,令人应接不暇。

全图画水,不着一笔,而以荇藻随波,群鱼追逐,翻藻依蒲,春水融融。画面似满而实则疏密巧施,弥觉空灵;似乱而实则各方有序,深具匠心。刘工诗词,精于写游鱼,尤善表现其中诗意,故此图颇得“银鳞唼咂水底天”之趣。这种表现方法和诗情画意,独创一格,多为后人所效法。

画面上一派生动活泼的景象,出自作者的构图巧思。鱼群在画中呈“斜十字形”构图,其中,又穿插许多小的交叉,既富变化又均衡有序。在画技上,作者以没骨法画出细长的鱼身,与细长的荇藻混杂在一起,鱼、草的线条呈各种波状,十分优美流畅。鱼的运动方向与荇藻的摆动方向正成相反,不但加强了画的动势和水的流动感,同时也构成画面对立统一的“旋律”。

图中鱼的形象准确生动,千姿百态,宛然如生,几乎将其身体的柔滑质感和迅疾行进的速度感都表现出来。更妙的是,画家并未直接去描画水,但给人的印象却是鱼和行藻都处于一个立体的水空间中。它们追逐着花瓣,时而浅出,时而沉入,尾鳍摆动,意态安闲,水草亦随波轻轻摆动,一片怡然。陈振濂先生评价此作:“画鱼形态很准确,但却没有造型与构图方面的刻意思考,因此它是一种比较自然主义的绘画态度。鱼身的细长与藻荇的细长混在一起,似乎也干扰了观众的注意力。”

《落花游鱼图》北宋·刘绢本设色 26.4cm×255.3cm 美国圣路易斯艺术博物馆藏

猜你喜欢
鱼身游鱼细长
鱼 外一首
带扰动块的细长旋成体背部绕流数值模拟
为什么萤火虫会发光
浅谈细长轴车削加工
飞鸟和游鱼
这样蒸鱼鲜香味美
飞鸟和游鱼
除却龙腾凤舞,还有神兽无数
细长斜型芯在热塑模具中的加工方法
裁判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