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研究及其对徐州的启示

2021-07-12 09:52赵绍娟卢晓峰
科技视界 2021年3期
关键词:中关村科技企业

赵绍娟 卢晓峰

(徐州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江苏 徐州 221000)

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靠科技创新转化发展动力,强调要推动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聚集,使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要向改革开放要动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要四个“面向”,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使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

1 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生态学家坦斯利[1]1935年首次提出生态系统,将其定义为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之间及其与所处环境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整体。Isenberg[2](2011)指出,创业生态系统是指可以让创业者轻松获取人力、资本和专家资源,并受到政府政策激励,能够容忍失败的环境。他认为硅谷所具有的市场、政策、资金、人才、文化以及专业支持等,是组成创业生态系统的黄金标准。从国内现有研究来看,林嵩[3](2011)较早提出“创业生态系统”这一概念,认为创业生态系统是由创新创业企业及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创业生态环境构成的一个动态且平衡的系统,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影响、共同发展。

“创新”和“创业”紧密结合,以生态系统的视角研究创新创业活动主体及其与环境的互动方式,并分析国内外典型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可以了解不同类型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运行模式,并为其他区域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提供参考。李红娟[4](2020)对北京中关村、深圳、成都、张江高科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做法进行总结和分析。张耘等[5](2018)比较研究了京津冀地区、珠三角区域、长三角区域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种群特点和环境差异。张秀娥等[6](2016)从政府政策、创业融资、创业教育、研发转化、文化和社会规范5个方面系统分析了美国硅谷的创业生态系统环境。陈强等[7](2018)分析独角兽企业集聚和良好创新创业生态之间的关系,进而比较北京和上海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2 优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研究

2020中关村论坛9月19日首次发布《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0》和《中关村全球科技园区创新发展指数2020》,全球主要科技创新中心城市(都市圈)主要集中在旧金山—圣何塞、纽约、波士顿—坎布里奇-牛顿、东京、北京,全球最佳创业生态系统主要分布于硅谷、纽约、伦敦、北京、特拉维夫、斯德哥尔摩等城市。“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0”显示,中国有6座城市跻身全球科研城市排名前20位,分别是北京(第1)、上海(第 5)、南京(第 8)、武汉(第 13)、广州(第15)与合肥(第 20)。

事实表明,优质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能促进当地(区域)的科技大发展与经济繁荣。对标国内外优良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本文研究北京中关村、上海、深圳、南京等经验做法,以期对优化徐州创新创业生态提供借鉴。

2.1 北京中关村

北京1988年获批建设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关村处试验区核心地带。发展至今,中关村已成为全国科技创新的重要高地,汇聚了2万余家高新技术企业、300多家上市公司,平均每天诞生86家科技型企业[8],正迈向世界级原始创新的策源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地、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枢纽、宜居宜业的智慧生态园区。

中关村充满生机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使其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具吸引力的创新创业中心。作为典型的科教型园区,中关村拥有众多在全球具有影响力的高校院所,基础研究力量雄厚。创新主体间联合创办研发机构,聚焦前沿技术领域开展基础研究。高校与市场高度结合,如北京理工大学内设技术转移中心,形成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

政策出台密集精细,对产业发展实行 “一产一策”。人才引进与留住政策便捷高效,北京(海淀)留学人员创业园、20项出入境政策及外国人永久居留申请积分吸引聚集了众多海外人才。“京校十条”“京科九条”等,激发了科技人员对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创新创业资本雄厚,据《中关村指数2019》统计,2018年全球最活跃的风险投资城市中北京位列第2名,活跃在示范区的股权投资额占全国的1/3。

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浓厚,中关村论坛、中关村—硅谷创新创业大赛,以及创业邦、3W咖啡等创业服务机构开展的各类创业服务活动,宣传引导全社会关注并支持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中关村硅谷创新中心、清华科技园创源硅谷孵化器、清控科创硅谷孵化器等一批孵化器推动中关村走向海外。

2.2 上海

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龙头,上海是金融、科技中心,科研力量领先,与北京的科研合作产出居全球首位,逐渐形成了良好的科技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注重创新策源能力的提升,稳固钙钛矿半导体等原创性科技创新成果持续涌现,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基础研究,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增加基础研究投入。

多种创新载体建设协调发展,聚焦张江科学城,引领带动重要承载区、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区域的发展。

《2019上海科技进步报告》显示,2019年上海引进外国人才数量和质量全国第一,连续7年在“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评选中排名第一。

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浓厚。《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明确了科学普及、表彰奖励、科研诚信、科研伦理等制度,率先对新科技发展带来的伦理风险提出制度安排。对未达预期目的,但已履行勤勉尽责义务,未谋取非法利益、未违反科研诚信的单位和个人,不做负面评价。

2.3 深圳经济特区

40年来,几乎是从零起步,牢牢把握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重大历史机遇,深圳不断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

深圳市场化驱动明显,企业真正确立了主体地位,且形成了国际性领军企业、细分行业领头羊、独角兽企业以及中小微企业等创新梯次分布格局。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7万余家,产业链较为完善。2020年《财富》中国500强中,深圳34家,占广东省一半,且较高比例是创新型企业[9]。

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推动深圳自主创新,建有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深圳国家基因库等重大创新平台载体,累计建成基础研究机构12家、诺奖实验室1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6家,各类创新载体已达2 642家。深圳湾创业广场集中了联想之星、“北斗+”众创空间等45家国内外一流专业孵化及创业服务机构,诞生了众多明星创业项目。

创业资本环境优良,设立基础研究专项(自然科学基金),将每年市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的30%以上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首推“悬赏制”新冠肺炎防治科研攻关,最大程度发挥科研经费效能,且激发了“谁能干就让谁干”的创新活力。搭建科技创新券、创客专项资金、银政企合作贴息、科技保险,放宽中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等有效融资平台。

2.4 南京

南京也是科教资源丰富的城市,有53所高校、130多所科研院所。围绕打造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科技产业创新中心,营造一流创新生态系统。

创新企业主体形成了梯次分布,通过“移大树、育新苗、老树新芽”,培育行业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打造城市“硅巷”,推动产业集聚。实行柔性引才制度,从评审制转向以企业薪酬、风投注资、运营绩效、知名榜单、专家举荐等为主要依据的综合评价体系。高水平创新人才集聚,根据2019年“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南京39人次入选、位居全国第2位,仅次于北京[10]。

创新创业“政策链”完整、稳定、协同、递进,连续三年召开聚焦“创新名城”建设的新年第一会、制定支持创新的市委一号文。《关于建设创新名城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细则新编》(2020版)集中了2018年以来企业优惠政策类19个,人才优惠政策类6个,企业优惠政策类4个,载体和平台优惠政策类5个。

3 对徐州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启示

落实创新创业政策,对现有政策进行分类、细化,每年更新并制定成册在科技部门网站显眼位置公开。对多部门交叉制定的政策进行梳理、分解,对政策空白区域进行研究制定,既要结合徐州本地实际,还要对标先进地区,兼顾可行性和前瞻性。把政策落实到位,不让政策变成“一纸空文”。

加强源头创新,研究制约徐州本地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问题,依托中国矿大等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徐工等大企业开展基础研究,探索通过重大科技问题带动研究科学规律。在科技计划项目中适当增加基础研究比例,并给予一定财政资金支持。

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要培养造就、吸引留住具有较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举办高规格的创业大赛、大院大所、中国·徐州国际英才创业大赛等招才引智活动,吸引外地人才留入。大力培育本土创新人才,鼓励本地高校师生深入当地企业、科研机构创业、联合设立研发机构;支持本土企业有创业意愿和干劲的人才外出深造。赋予高校、科研机构更大自主权、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

资本是血脉,科技创新创业活动需要源源不断的资本注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及时高效地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奖励等科技奖补政策。发挥科技金融和创业投资基金的作用,适当降低企业贷款门槛,放宽中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探索实行科技保险、专利质押贷款等多种方式,引入风险投资资本,保证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资金池的充裕。

树立企业在系统中的主体地位,政府要慢慢交出“指挥棒”,让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改善同质重复等资源浪费现象。推动形成企业群落梯次分布,除了面广量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示范优势企业,还要积极培育壮大领军企业,扶持发展瞪羚和独角兽企业。鼓励企业建立新型研发机构等平台,充分利用淮海经济区技术产权交易中心,积极参与从产业链前端的产品研发到后端的成果转化全过程。推进开放创新,鼓励支持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

孵化载体是创新创业企业成长的摇篮,要加快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规划布局和服务功能提升,让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覆盖到全县(市)区。探索双创载体运营管理体制改革,鼓励双创载体引育一批国内外知名运营团队,提升全市各类创新创业载体专业化运营水平。提升双创载体专业化、全方位的孵化服务能力,培育上市企业、新三板挂牌企业、股权交易所挂牌企业。

创新文化是灵魂。要营造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加大对创新典型的宣传,在全社会掀起创新创业热潮。要宽容失败,对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但已经履行了勤勉尽责义务的,不对其作负面评价。对那些因技术路线错误等失败破产的企业家,要适当给予物质生活等补助,鼓励其继续创新。

猜你喜欢
中关村科技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中关村医疗器械园有限公司
中关村医疗器械园有限公司
中关村,催生“创新”传奇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