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化下《动物分子病原学》课程双语教学探索

2021-07-12 14:19:58张小玲汪力李小康丁
科技视界 2021年5期
关键词:病原学病原双语

张小玲汪 洋*易 力李小康丁 轲

(1.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河南 洛阳471003;2.洛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河南 洛阳471934)

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关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逐步提高,社会迫切需要即掌握先进知识又有较好专业英语能力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亦明确提出要“大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大力推进双语教育”[2]。此外,传统研究生教学模式的弊端正逐步暴露[3]。因此,在硕士研究生教学中推行双语课程模式刻不容缓。

动物分子病原学是兽医学及生物科学领域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其主要研究与动物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分子致病性和免疫机制,以及分子诊断及感染性疾病的消灭,从而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本课程主要介绍有关重要动物病原(病毒、细菌和寄生虫)涉及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通过带领学生阅读解析本领域内里程碑式文章,进一步学习掌握病原分子生物学研究全过程,实现对相关动物病原分子生物学研究最新进展的了解,为学生研究生阶段的科研工作打下较好的基础。

1 动物分子病原学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从高校动物分子病原学课程教学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授课内容与企业及社会的实际需求间存在一定滞后性。客观来看,高等教育培养需要考虑人才实用性,而授课内容仅仅局限于人才课本部分是远远不够的。其次,国内动物分子病原学的学科建设较薄弱,并无相关动物分子病原的双语课程资源共享网站,知识内容较零散,不够系统和体系化,师资力量较薄弱。最后,目前动物分子病原学教学课堂大多为教师的“一言堂”,导致学生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指导,主动思考能力较差,并不能完成研究生培养目标。

2 动物分子病原学双语课程的必要性

如今,多学科融合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4]。本课程很好地实现了预防兽医学和生物学、医学等多学科的融合,从分子病原学的角度,深入透彻地讲解目前在兽医及医学领域重要的病原学进展,为培养综合性、复合型人才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与此同时,采用双语教学体系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研究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专业水平,进一步突出学术型研究生的需求和特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发展潜力。总的来说,动物分子病原双语课程的设立,以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培养为目标,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兽医学教学模式,突出动物病原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进展和趋势,另一方面,亦提高学生阅读专业外文文献的能力及专业外语的学习能力。因此,积极进行双语教学的探索尤为必要。

3 双语课程教学及探索内容

3.1 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双语课程建设的关键一环[5]。本教学团队成员长期从事畜禽分子病原的相关教学与科研工作,具有十余年教学经历,授课经验丰富,见解独到;团队带头人为美国Tufts大学和USF大学博士后,加拿大Laval大学访问学者,成员多次受资助作为公派访问学者前往国外进行访学交流,具有较好的专业知识水平与扎实的英语功底,相信在授课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下,会将动物分子病原学课程打造为本校的精品课程。

3.2 教材选择

教材的选择与授课质量密切相关,难度适宜的教材可让学生对本门课程产生兴趣,在课堂上与教师的讲解相得益彰,易于学生深入学习。动物分子病原学双语课程主要选择胡建和主编,汪洋等[6]参编的Animal Microbiology为参考教材,该教材内容编排合理,知识体系清晰。同时使用Alan J.Cann等人[7]主编的Principles of Molecular Virology(第五版)全英文原版教材作为补充,能保证专业英语语言的纯正性,两本教材相辅相成,综合授课。

3.3 教学模式创新

本课程着力通过严肃认真的前期备课、引人入胜的教学内容、轻松愉快的课堂组织、积极实践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多方位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具体包括主动性教学、网络化教学、实践性教学、形象化教学和建立有效的教学反馈渠道。形成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案例教学—课程设计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了交叉性、复合型、重素质的课程结构体系,以总的机制讲解加各病原独立教学和会议交流等多环节为重要的教学扩展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创新能力和国际化思维能力。

3.4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动物分子病原学的授课方式,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将借助每年各种学术会议的契机,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学科发展的需要。同时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国内学术会议,开阔视野,提高教学效果。如2015—2018年预防兽医学专业研究生连续参加兽医微生物学会年会、兽医公共卫生学会年会等,使研究生在参与学术会议的同时了解最新的兽医病原学研究方向。其中,授课教师作为负责人已获批“洛阳市畜禽分子病原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将在市级平台上更好地把相关最新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3.5 动物分子病原学课程建设方案及进度计划

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动物分子病原学双语课程进度安排如下:于2019学年,采用过渡式双语教学,选用原版英文教材作为主要教学参考书;自编双语教学讲义,制作双语教学幻灯片。学生反馈表明,双语课程相比传统授课方式自主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同时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与文献阅读能力。于2020年,选用部分英文版本的原声教学动画及视频,以中文字幕或者教师讲解等辅助手段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对专业语言的认识及理解;于2021年,建立内容丰富、双语教学资源共享的课程网站,在加强本学科建设的同时,免费向社会提供,为在校师生及社会人士学习提供便利。

4 结语

动物分子病原学在兽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积极进行动物分子病原学课程双语教学探索意义深远,对学生而言:一方面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英语水平,增强社会竞争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可立足当下,关注与动物相关的病原微生物,最终实现保障人类卫生健康的目标。对教师而言:一方面是对任课教师的督促,提醒教师与学生要放眼世界,持续学习,不断更新授课内容;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个人发展,有利于相关学科建设发展。总之,未来继续探索进行动物分子病原学课程的双语教学势在必行。

猜你喜欢
病原学病原双语
人腺病毒感染的病原学研究现状
传染病信息(2022年3期)2022-07-15 08:22:14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当代水产(2021年8期)2021-11-04 08:48:54
一起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的病原学分析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流行病学调查
猪业科学(2018年4期)2018-05-19 02:04:50
鸡伤寒和鸡白痢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病原学诊断
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03:50:37
鹅病毒性传染病病原的采集和分离
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03:50:12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危害
现代食品(2016年24期)2016-04-28 08:11:54
快乐双语
新晨(2013年7期)2014-09-29 06:19:50
快乐双语
新晨(2013年5期)2014-09-29 06:19:50
快乐双语
新晨(2013年10期)2014-09-29 02: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