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方晨
在《育珠记》里,实际上我讲了一个无关神灵的化育故事。
一个名叫蚕豆的乡民,面丑,性陋,出生就埋下了恶的种子。与世人天大的仇怨,杀父之仇。幸而遇上了琴师万先生,这颗恶的种子一辈子没能得见天日。万先生弥留之际昏言乱语,他把蚕豆装进了蚕豆。
这个故事来源于一个假设。
假如认定一个人会是好人,将在这个人身上发生什么?万先生并不是把蚕豆当作私自的试验品,但他对蚕豆是“好人”的断定如同加在蚕豆身上的一道封印,确实抵抗住了来自大千世界的重重诱惑。蚕豆平生所遭受的无尽的捉弄、欺骗、调笑,无疑都在唤醒潜藏在他身上的恶念。我们已经看到,所有恶的诱惑都在“好人”的封印面前自行溃败,万先生也因而最终成为蚕豆的精神导师,在一个人的心中拥有了至高无上的位置。
那么,《育珠记》是在表现善意的力量么?
我认为,不仅如此。
在蚕豆心中活成了神的万先生,顺应时势,断绝书琴,这都是智慧的表现,而凋落的琴声也最终在看似生性愚钝的蚕豆耳畔清晰响起。
总之,善意更是一种智慧。
“你走吧。”
旷野上,对自己想方设法去寻找的恶夫,蚕豆转瞬间高抬贵手。
妻子大民以罂粟之毒为害他人,惧内的蚕豆决定自食蚕豆,如愿制止了妻子的不义,让这个心地刚强的女人不禁为他流出了无奈的泪水。
不能不说,蚕豆很好地承继了万先生的衣钵。当这个从小被人担心会成为一个凶恶之人的人以敬畏的手碰触到那张冰凉的古琴时,他明白,不管这古琴深藏世界何处,它仍然存在着,永远不会消失。
断断续续对古琴的描写必然会引起某种疑问:将发生什么?
当此时,一件大事已经发生了。
古今中外,还有什么比心灵的事件更为波澜壮阔呢?只是,它发生在了寂静里,发生在黑暗中,发生在即将倾颓的破屋,发生在不为人知的时刻,但我让它散发出了充溢宇宙的大雪白茫茫的光辉。
洁净的人间雪地,却不宜再有第二个人,所以,世界必得安睡,而蚕豆独立听琴。
他所听到的,应该就是智慧的回音。
那时候,他可能是万先生最乐意看到的样子。像他的父亲,一个挑担售卖煮蚕豆的乡村汉子,却会欣赏清幽的古琴声,虽然不识《墨子悲丝》,抑或《鸥鹭忘机》。
经过了岁月无尽的淘洗,蚕豆站立在大地上,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
在我看来,每个好人都是一颗大地珍珠。